首页 理论教育 抓纪律、强作风,营造风清气正的生态圈

抓纪律、强作风,营造风清气正的生态圈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脱贫攻坚,贫困群众是主体,扶贫干部则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着力点和生力军。石门县围绕巩固脱贫成果,举全县之力在抓好抓实脱贫攻坚工作的同时,深入开展了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在监督执纪问责上持续精准发力,严抓严管、真刀真枪。五是严打涉黑涉恶“保护伞”。通过广泛收集、摸排线索,发现涉及监察对象涉黑涉恶问题线索17条,已立案审查调查8人,组织处理6人,移送司法机关3人。

抓纪律、强作风,营造风清气正的生态圈

脱贫攻坚,贫困群众是主体,扶贫干部则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着力点和生力军。通过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政治站位,使扶贫干部切实将脱贫攻坚作为一项极为严肃、极其重大的政治任务和基础性工作,始终铭记在心、紧抓在手,立足把扶贫工作帮到点上、扶到根上。在扶贫工作中树立鲜明导向,强化督导问责,对敷衍塞责、作风漂浮、担当不够、不能如期完成脱贫任务的扶贫干部实施责任追究,鞭策脱贫一线干部追赶超越、积极作为。打造出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素质过硬、作风踏实的基层扶贫干部队伍,对于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石门县围绕巩固脱贫成果,举全县之力在抓好抓实脱贫攻坚工作的同时,深入开展了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在监督执纪问责上持续精准发力,严抓严管、真刀真枪。

1.压实政治责任,在推动中务求实效

一是注重顶层设计,坚持高位推进。石门县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县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任副组长的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对专治成员单位及时进行了调整,县委常委会先后75次就脱贫攻坚工作、扶贫领域资金监管、专项治理等工作进行研究。出台了《石门县2018年至2020年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关于开展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确了治理内容以及相关牵头单位,负责收集问题线索、处置问题线索、开展专项巡察通报典型案件、舆论信息宣传等工作,并第一时间牵头召开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部署会,对专项治理工作进行了全面发动,将压力传导至基层一线、扶贫前线。

二是健全长效机制,坚持定期调度。建立了“半月一调度、一月一通报、一季一点评、半年一小结、全年总考核”的工作机制,每半个月对问题线索排查、案件核查处置、信息宣传上报等内容进行调度;每月对成员单位以及各级纪检监察组织工作进展情况进行通报;每季度结合“四比四看”讲评会对专治工作进行点评;每半年进行小结,对准目标,找差距、补短板;年底按照考核办法对各单位工作进行考核评估,考核结果纳入年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绩效考核内容。

2.聚焦治理重点,在监督中严肃执纪

一是布设督查“监控器”。县纪委监委、县委督查室、县政府督查室、县委组织部、县扶贫办等单位组成联合督查组和巡查组,紧盯脱贫攻坚中工作不实、作风漂浮的单位和个人,以及驻村帮扶不到位、易地搬迁和危房改造工作推进不力等问题,采取“四不两直”方式深入一线开展扶贫工作专项督查巡查。仅2018年开展扶贫专项督查7轮次,走访贫困户3298户,发现问题204个,下发督查通报6期。针对脱贫攻坚普查督查工作中发现的扶贫资料填写有误、入户走访不及时不全面等扶贫工作不实的突出问题,下发专门交办函32件,立案2人,党纪政务处分2人,组织处理38人。

二是拧紧资金“安全阀”。为防止因责任不清、边界不明而导致扶贫项目资金出现监管盲区,制定出台了扶贫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设立脱贫攻坚财政专户,用于归集统筹整合的财政资金,凡纳入统筹整合清单及上级明确精准扶贫资金,全部纳入专户,按照财政管资金、部门管项目、行业管标准、乡镇管实施的原则,统筹安排、集中使用。部署开展了产业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集中治理,重点围绕产业扶贫项目弄虚作假、管理不规范、工程质量低劣,虚报冒领、截留挪用产业扶贫资金以及作风不实等方面问题进行清查。(www.xing528.com)

三是运用科技“智慧眼”。充分发挥“互联网+监督”的科技监督优势,全面归集整理公示的各类涉农惠农数据信息,通过后台大数据比对分析,发现贫困户中存在有房有车的,去世人员、企业法人、有房有车者继续享受低保等问题线索673条,对存在精准识别不准、走访调查不深入等问题相关责任人予以追责问责,给予诫勉谈话处理50人、约谈提醒7人、立案审查1人,追缴资金1.82万元。同时,对群众在平台上举报反映的问题第一时间受理、交办、处置,严把调查回复关,对调查核实不清、处理处置不当、群众仍有疑问的问题进行“二次交办”。为拓宽群众监督渠道,向社会公众广泛宣传“三湘e监督”微信公众号的同时,在全县所有乡镇、街道、农林场探索建立了“清风连心桥”微信监督群,全县331个村(社区)和1个非行政村均建立起了微信监督群,入群总人数9279人,公示公开村级政务财务事务等信息330余条,收到群众反映的问题32个,化解矛盾纠纷16起。

四是开启巡察“探照灯”。作为常德市脱贫攻坚主战场,扎实开展了县本级扶贫领域巡察,在巡察对象的确定、巡察问题的查找、巡察整改的督查等方面向扶贫领域倾斜,并将巡察范围向关键股室、辖区学校、重点村(居)延伸。积极配合市委第三轮巡察和市扶贫领域专项巡察,组建工作专班,调配专门力量,协助抓好财务检查、入户走访等工作,对交办的16件问题线索进行了认真核查,给予4人党纪政务处分,组织处理2人。

五是严打涉黑涉恶“保护伞”。成立了扫黑除恶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工作领导小组,下发了《关于敦促党员干部及国家公职人员主动交代涉嫌涉黑涉恶问题的通知》,并在县电视台、政府网站、《石门信息报》、石门手机报等媒体平台上发布了专题通告,印发《关于敦促涉黑涉恶违法犯罪人员投案自首和发动群众举报的通知》宣传单5000余份。通过广泛收集、摸排线索,发现涉及监察对象涉黑涉恶问题线索17条,已立案审查调查8人,组织处理6人,移送司法机关3人。

3.持续释放高压,在严管中体现厚爱

一是办信办访不遗余力。高度重视中央巡视组、省委巡视组交办的信访件办理工作,明确“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和“县级领导督办、责任单位专办、一人一策、一案一策、限时办结”要求,实行一对一调度和问题台账管理。为提升办信质量、从源头减少重信重访,对信访办理实行片区协作和“三审四不结”机制(三审:信访调查回复经信访室负责人、分管领导、副书记审批,四不结:程序不到位不了结、证据不充分不了结、材料不齐全不了结、处理处置不恰当不了结),2018年县纪委监委共受理信访举报579件,其中通过片区协作办理信访121件次、立案审查31人、组织处理24人、退回不符合要求信访调查报告26件。

二是严查严惩不讲情面。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活用“四种形态”,对扶贫领域“雁过拔毛”、作风不实、监管不力等问题以零容忍的态度问责处置,把追责问责作为督促党员干部履职尽责的有效手段。2018年,石门县各级纪检监察组织共查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案件139件,给予党纪政务处分139人,组织处理322人次,移送司法机关4人,追缴资金771.061万元,退还群众资金101.53万元。

三是点人点事不打折扣。注重发挥典型案件的警示教育作用,坚持每月至少下发一期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违规违纪典型案件通报,要求各单位认真组织学习,推动纪律教育向“神经末梢”延伸。同时,在石门新闻网、《石门信息报》、石门手机报上开设了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专栏,除及时宣传石门县及各单位专项治理工作动态外,对已通报曝光的典型案件进行再通报、再曝光。给敢于担当、踏实做事的党员干部撑腰鼓劲,对群众错告、诬告的,采取实名举报面对面回复反馈、匿名举报召开党员大会或信访听证会等方式及时予以澄清正名。仅2018年,采取党员大会、信访听证会等方式化解信访矛盾纠纷19件,为108人次“蒙冤受屈”的基层干部澄清问题138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