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未来发展大湾区的建议

未来发展大湾区的建议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此基础上,瞄准当前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关键领域和环节,尽快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推动实现新的更大突破。不断巩固粤港澳“文化共生”,着力提升大湾区发展的归属感和参与感。

未来发展大湾区的建议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已经从民间倡议上升到国家战略,接下来更需要从战略规划走向政策举措落地,抓住大湾区发展的核心关键,推动更多领域实现率先突破、率先发展,以点带面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加快迈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全面准确落实一国两制、促进香港和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发展、深化“一带一路”倡议、建设世界创新强国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切实促进大湾区“决策共商”,加快推动大湾区发展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建议在中央层面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协调领导小组,由中央主要领导人、国家有关部委,以及广东、香港和澳门三地政府主要负责人共同组成,对事关大湾区全局的重大问题定期进行研究解决,并由三地政府具体落实领导小组的决策举措;在区域、民间层面推动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委员会,由知名企业、智库、社会组织组成,定期向领导小组或粤港澳三地政府提出具体诉求,提供研究支持,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决策和咨询的“双轨机制”。

在此基础上,瞄准当前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关键领域和环节,尽快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推动实现新的更大突破。比如,在居民生活层面,试点推行粤港澳大湾区“网络电子身份认证”,使大湾区居民可以在一部手机上集中多张证件,包括身份证、回乡证、电子港澳通行证等,实现一机在手、无缝通行,在银行开户、证券开户、交通出行等场景可以实现证件互通互认;在出入境便利化层面,探索出入境“一机两检”,运用人脸识别技术整合内地与香港、澳门出入境检查核身需求,大幅减少出入境检查时间,提升通行效率;在协同创新层面,把深港河套地区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创新的首个标杆项目,探索灵活可行的开发方式,加快开发进度,研究在深港河套地区新设“湾区大学”的可行性和操作路径;在吸引企业和人才层面,整合前海横琴等已有的鼓励优势产业目录、吸引境外及港澳人才的税收优惠政策,推广到粤港澳大湾区(内地片区),适用人群推广到符合条件的所有境外人士及港澳居民,同时可以考虑通过备案清单制或配额制对优惠政策的适用范围进行调节和平衡等。

积极鼓励大湾区“产业共建”,打造以“科技+金融”为基础的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一方面,建议加快新的科技产业和创新成果在大湾区的应用,支持粤港澳大湾区率先打造“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先行区”,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新技术在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普及应用,探索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上建设“云上湾区”。另一方面,建议充分利用香港、深圳、广州等金融业集聚优势,在大湾区加快金融业开放步伐,试点大湾区内和国外资本的自由流动,逐步建立大湾区内国际性自由可兑换的资本市场,吸引更多国内外风险投资、支付机构等金融产业进入大湾区,提升金融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转型升级等方面的支撑力。(www.xing528.com)

不断巩固粤港澳“文化共生”,着力提升大湾区发展的归属感和参与感。围绕促进大湾区多元文化融合共生,培育务实、开放、包容、创新的湾区文化精神,建议国家和粤港澳三地有关政府部门着眼于促进大湾区青年人交流、沟通、理解和融合,加大粤港澳三地青年互动的研究力度,进一步整合提升相关青年活动项目,出台相关政策举措,鼓励和支持大湾区知名企业、公共机构投入资源,为香港、澳门等优秀青年提供更优质的实习体验和工作机会。同时,针对大湾区城市现有的文化留存和文化设施,研究启动湾区文化发展专项,保留并发展湾区独特的文化魅力,探索打造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文化资源保护和挖掘的标杆城市。

着力实现大湾区“机遇共享”,打造中国资本和中国企业走向全球的“桥头堡”。建议国家研究出台政策举措,充分利用大湾区沟通内外、连接全球的独特优势,鼓励和支持大型央企、民企在粤港澳大湾区,特别是在香港、澳门设立国际总部,同时在大湾区内实施更加优惠的境外资本和企业进入政策,鼓励世界名企设立区域总部或创新研发中心,促进生产要素资源双向进出、有序流动,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落实“一带一路”倡议、拓展全球业务市场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马化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