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桑树品种的研究与栽培技术优化

桑树品种的研究与栽培技术优化

时间:2023-05-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樊孔彰樊孔彰樊孔彰山东省蚕业研究所研究室原主任研究员樊孔彰,1959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蚕桑系,被分配在山东省蚕业研究所,主要从事桑树育种、病虫害和栽培的研究。研究出亩产桑叶1500千克、2000千克、3000千克不同产量水平的高产机理、高产规律及栽培技术,经推广后山东桑园产量水平跃居全国前三名。

桑树品种的研究与栽培技术优化

樊孔彰

樊孔彰

樊孔彰 山东省蚕业研究所研究室原主任研究员

樊孔彰,1959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蚕桑系,被分配在山东省蚕业研究所,主要从事桑树育种、病虫害和栽培的研究。选拔出了湖桑32号、梨叶大桑等八个优良品种,供生产上推广应用达20年之久。育成了高产、优质、抗病力强的新桑品种792,经农业部组织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他在山东省首次提出改地边栽桑为专用桑园栽桑并推广应用,总产茧量由几万担迅速增加到80多万担。研究出亩产桑叶1500千克、2000千克、3000千克不同产量水平的高产机理、高产规律及栽培技术,经推广后山东桑园产量水平跃居全国前三名。大面积桑园创造了亩产桑叶3401千克的高产纪录,突破了1℃积温只能生产0.5千克桑叶的规律。“桑树新品种选792”获1991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桑园亩产桑叶3000—4000斤高产规律及栽培技术研究”获1981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鲁西平原亩产桑叶3000千克高产机理及栽培技术研究”获1993年度山东省农科院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早生早熟品种8033育成”获1996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适合条桑育新品种7946”获2001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合作编著有《实用桑树育种学》《实用桑树保护学》《实用桑树栽培学》等书。曾兼任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中国桑树品种志》副主编、北方八省桑树科研协作组组长。兼中国民主同盟烟台市委组委、山东省委常委,烟台市政协副主席。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做报告,拍摄日期、地点不详

我把山东的叶用桑品种分成了四个大类,分别是黄鲁、黑鲁、白条、鸡冠鲁

我是1936年11月出生的,老家是四川南充。我父亲是小学教师,家里有五亩地,兄弟姊妹五个。从经济条件来说,我们家既不算穷也不算富。如果按农村当时的水平来讲的话,我家是个正儿八经的中农。

从小学到中学,我都是在南充读的,跟父亲在城里上学。我初中在南充一中,那时候叫男子中学(当时男女读书是分开的,一个男中,一个女中,南充一共就这两所中学)。我高中考上了四川南充蚕桑学校。这所学校是张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筹办的,后来改成了职业学校,教的是蚕桑丝绸这一块。我读的专业是蚕桑。1955年我中专毕业后,考到西南农学院蚕桑系(现在的西南大学)。1959年毕业后由学校分配来到了山东。

那个时候正好在搞“大跃进”,山东省在潍坊成立了一个昌潍农学院,我被分配到这个学校当老师。不到一年吧,学校就变成了昌潍农专,后来又变成昌潍农校。我们那些教大学的老师统统往外调,当时主要是往科研部门调。我去了山东省蚕业研究所,在研究所一干就是一辈子,直到退休,所以我的工作经历是很简单的。

我在蚕业研究所一直做桑树研究。早在昌潍农学院的时候,我就开始搞桑树地方品种资源的搜集整理和利用研究工作了。当时农业部在全国开展这项工作,原浙江农业大学的官明贤教授就是搞这个的。我来昌潍农学院的时候,几乎各个省都在搞,只是有的省技术力量差,搞得晚一点。因为山东的桑树资源很丰富,有叶用桑、果用桑、条用桑、材用桑等,所以我们去了全省各地,所有有桑的地方都去了,把山东所有不同的桑树品种都搜集起来,建立了一个品种资源圃。

山东是北方的重点蚕区。我们把长江以北所有的资源品种都集中到一个品种资源圃,这也是农业部的要求。北方其他省,如山西、陕西这些省,也把他们的品种放到我们这里搞,但我们重点还是研究山东的品种。这项工作就是我在承担。我把经过多年调查收集整理的品种资源进行了各个方面的研究,包括同工酶的测定。我把山东的叶用桑品种分成了四个大类,分别是黄鲁、黑鲁、白条、鸡冠鲁。

这四个类型在形态、生长特点、修剪方法上都有显著的不同。比如,鸡冠鲁必须用留枝留芽法进行修剪,如果你采取湖桑的剪法就坏了,就没有产量了。这个留枝留芽修剪法也是山东鲁中蚕区,特别是临朐县的老百姓经过多年创造出来的,如今在山东普遍推广。黑鲁可以用留枝留芽修剪法,也可以用湖桑的剪伐法;白条可以用湖桑的剪伐方法。对桑树来说,在栽、管、用三个方面,栽培技术的要求是不一样的,管理技术要求也是不一样的,采用桑叶更不一样,所以这样分类。后来,在中国蚕业研究所,我提出了把山东鲁桑分成这几类,他们通过实践,觉得确确实实应该照这个分类方法进行栽培、管理、采用桑叶。

“792”就是1979年选出来的2号植株,它是地方品种梨叶大桑中的芽变植株

山东搞桑树研究的主要就是这么几个人,我自然而然就成了带头人,主要从事育种、病虫害、栽培的研究。育种这一块,我除了搜集整理资源品种,建立资源圃以供研究利用以外,还选出了八个品种在全省推广,并选育了几个新品种。这几个品种里最显著的就是“792”,所谓“792”就是1979年选出来的2号植株,它是地方品种中梨叶大桑中的芽变植株。1979年我在曲阜县梨叶大桑桑园里头发现了一根枝条,把它修剪过后,上面长出来一个新芽,在整个桑园里比较突出,有点像梨叶大桑。显然,叶子从颜色外观上看是非常优秀的,所以我就把这一个枝条剪回来进行繁殖,培育出一个新品种,叫“792”。这个品种通过了农业部鉴定(他们派人亲自来看过,评价比较高),在我们国家算是一个比较优良的品种。它的叶质超过了所有的湖桑,在鲁桑里也不次于鸡冠桑。鸡冠桑的修剪方法太复杂,而这个品种可以按湖桑的修剪方法进行修剪。后来的推广效果也挺好。可以说,在整个北方蚕区,它都成了主栽品种——山西、陕西、宁夏那些桑园里头,几乎都是“792”,我们山东更不用说了。这个品种在国内推广的同时,还沿着古丝绸之路,被推广到了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俄罗斯和乌克兰等国家。

再就是桑树病虫害这一部分。当时我是全国高等学校相关教材编写组的成员,编写组要求我们提供有关山东的桑树病虫害的一切详细材料。所以,我到山东蚕科所桑园中去挂了一个大蚊帐作为养虫笼——不是一般的小笼子,可以分门别类地养虫,因为我想很快拿到山东主要桑树害虫的第一手材料。

我的大蚊帐有一间房子那么大,把桑树罩起来,下面用土围起来,四边留门。然后,我安排两个工人每天去记录害虫的状态和生活习性,每一种虫子分开记录:它们的繁殖速度、越冬场所、危害情况等。当时省里农业厅蚕业处的研究人员都说,关于这些害虫的情况他们查资料都查不到,问我怎么知道的。我说我自己养的,有第一手材料。他们说那你干脆别光养虫子,给我们全省的防治工作当顾问吧。我给他们提供一个方法:凡是蚕桑比较多的地区,都建立病虫测报站。于是我们在潍坊、临沂、日照、济宁、烟台等各地都建立了测报站,而且效果还挺好。

后来,丝绸公司建议我干脆在这个基础上建一个测报网。测报网成立以后,有组长、网长等等,定期向我汇报,也免除了我成天打电话找下面了解情况的麻烦,再也不用一个个人去问,一个个人去了解了。总的来说,我主要是搞清了病虫害在山东的流行规律,依靠我的测报站、测报网的记录,把流行趋势、流行规律总结出来,照此防治就行了。在山东,在栽培和病虫防治这方面,省丝绸公司主要是靠我这个顾问吧。(www.xing528.com)

“高产桑园的生长规律及栽培技术的研究”获山东省农业厅农牧业技术改进二等奖,1982年

“桑树新品种792”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991年

山东要发展蚕业生产,必须走专用桑园的路

栽培技术这方面,我总共学了七年(包括在中专的几年)。书本上就是那么一套:立地条件、株行距、品种选择。所以根据这个情况,我借鉴了农业上从群体的方面来研究的方式,使用动态的方法、群体结构的方法来研究,用光合效率来制定技术规范。原来浙江是全国桑园里产量最高的,各省蚕茧产量虽然四川最多,但四川没有专用桑园。当时山东也没有专用桑园,我提出建设山东的专用桑园。所以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我就大力推广专用桑园,在1964年办全省蚕业干部培训班期间,我就提出,山东搞那个粮桑间作、梯田地边桑是没有出路的。山东要发展蚕业生产,必须走专用桑园的路。但我们所长就坚持搞粮桑间作,他认为搞专用桑园违反“以粮为纲”的精神。我说应该是“以粮为纲,全面发展”,你光说前面四个字,忘了后面的。

山东蚕业生产的产茧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有两万来担,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还不到三万担。那一次讲课我给学员们分析了以后,有些土地比较多的地区,比方说临沂这些土地比较多比较好的地区,就搞了专用桑园。有人说我这个人有点不按套路办事,其实我就是按照实际情况来搞的。在搞专用桑园方面我就借鉴了农业上的群体丰产研究,搞专用桑园就是以群体丰收为标准的。我考虑怎么样有利于耕作,有利于桑园的除草、施肥,还根据光合效率、光照这一块来考虑,在这种情况下,来组合一个什么群体,培养一个什么群体,可以达到产量最高,叶质最好。这一套方法是工程院院士俞松烈在农业小麦上研究出来的,我借鉴了他的经验和技术,也亲自去请教了他。

(中)与采访者合影,2015年,山东

全省好几百个点,每一个点我都去搞:你这里适合什么,他这里适合什么。但是一个省的范围不是很大,点少了,重复的次数就少了,我就制订了一个有利于高产栽培的栽、管、用结合的技术方案在全省推广。原来我们山东的桑园产量在全国是比较低的,跟当时北方的几个省差不多。后来我们达到了大面积的丰产,达到了每亩年产3300多千克,超越了浙江的水平。后来,中国农科院产业研究所干脆把研究基地也迁到临沂了。

中国蚕学会评价北方协作组搞得最好,资料最完善,效果最好

我是中国蚕学会的会员,山东蚕学会的理事,这是学术方面的。其实在行政方面,我什么职务都没有,因为我这个人是一心都放在研究上。发表文章我也不去统计,有20多篇吧,恢复高考后有人请我去写全国农业方面的实用教材,我也参加了。另外一个,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提出来写个《中国桑树品种志》,我是副主编。我还合作编著出版了《实用桑树育种学》《实用桑树保护学》《实用桑树栽培学》《蚕桑生产新技术》等书。

在科研方面,中国蚕学会成立了几个协作区,没有长江以北的蚕区。我们后来商量成立了一个北方协作组,叫作蚕桑科研协作组,我们是桑树栽培、育种、病虫害一起上。蚕方面呢,就找陕西蚕业研究所的丞经宇所长当我们这个组的组长。他分管蚕,我当副组长分管桑,就叫作中国北方蚕桑科研协作组。协作组一年一次例会,是合作性质的,轮流着开。会议在哪个所开,就由哪个所主持。我们就布置检查业务,汇报的时候我们组长出面。下一年大家需要做什么,大家提出内容。这个的作用挺大。比如山东搞个病虫害研究,整个北方的情况我都了如指掌,我就可以把我这个研究方案制订出来,大家拿去执行。

后来中国蚕学会评价北方协作组搞得最好,资料最完善,效果最好。这个协作组现在还有,包括宁夏、新疆都有,范围扩大了,还加上了湖北、甘肃、内蒙古了。大家觉得这个是好组织,大家在一块搞研究,效果相当好。我当了十几年组长,这个事大概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

我1993年经批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到2003年67岁退休。我是晚退休——不是我不退,我早就想退,但是我在烟台市政协当副主席,不换届不让退。说实话,我们是干业务的,不是干行政的,连个话都不会讲。人家讲起来一套一套的,咱只能讲业务。叫我讲业务我讲三天都会讲,但是你叫我讲行政上的那些话,叫我讲半小时我都讲不下来。

蚕桑现在成了夕阳产业,依我的看法,日本也是在走我们的路。原来日本蚕桑业是世界第一,后来中国成了老大。现在日本也和我们现在的状态一样不好。蚕业生产主要不能靠机械化,全凭手工操作、体力劳动。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它起不来也是理所当然的。

目前就是广西发展好一点,现在全国各个省区都不好,它完全靠手工,比较难。要说我们蚕业生产历史相当悠久,农桑为本,但是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效果越不好,现在浙江、江苏也不太好。真丝绸不像化学纤维,以后科学发展、化学水平提高,也可能赶上丝绸。目前这几年,搞人造纤维的极力想超过丝绸,但是也没超过真丝绸。这方面法国比较先进,但法国蚕业也基本上奄奄一息。桑蚕原来在世界上也是比较多的,断是断不了的,但要大发展也不太现实。

采访时间:2015年8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