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露地冷凉蔬菜栽培优新品种引选与配套栽培技术

露地冷凉蔬菜栽培优新品种引选与配套栽培技术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在实际生产中,依然存在区域布局主栽蔬菜品种特色优势不显著、产量质量不稳定等技术问题。作物产量和品质受品种遗传特性、栽培措施、生长环境等的综合影响。产量是衡量品种生产潜能与栽培适应性的重要标准。品质是实现其商品价值的重要因素。

露地冷凉蔬菜栽培优新品种引选与配套栽培技术

(一)品种引选及栽培适应性评价

宁夏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自然环境优越,土壤为沙壤质地,各小流域地势平坦,部分区域丘陵台地,是农业部规划确定的黄土高原夏秋蔬菜和设施农业优势生产区。高原夏菜也称为冷凉蔬菜、高山蔬菜、错季蔬菜、反季节蔬菜等,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利用高海拔地区夏季凉爽、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等自然条件特点,生产出富含Vc、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高品质蔬菜,蔬菜产业列入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十三五”“1+4”农业产业布局,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200万亩左右,其中设施和露地各100万亩。宁夏蔬菜以1/10的耕地面积产出了占宁夏种植业近30%的产值,在宁夏种植业和农民增收中的地位更加突显,其中环六盘山区域的宁南山区是宁夏冷凉蔬菜的主要生产区域,近3年以娃娃菜、花椰菜、芹菜辣椒等为主要种类,栽培面积稳定在40多万亩,占全区露地蔬菜面积近一半,主要分布于原州区的清水河流域、西吉县葫芦河流域、隆德县渝河流域、彭阳县红茹和流域,地方特色突出,产量高,质量优,上市期处于南方夏淡之际,季节优势明显,现已成为宁夏夏菜南下的重要基地和支撑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之一。但在实际生产中,依然存在区域布局主栽蔬菜品种特色优势不显著、产量质量不稳定等技术问题。

农业生产的变革,根本是品种的变革,优良品种的引选和配套是农业丰产高效的关键,品种的不断引选、改良、推广是产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品种是蔬菜产业发展的基础,它决定了蔬菜的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作物产量和品质受品种遗传特性、栽培措施、生长环境等的综合影响。品种的遗传特性是决定作物产量的内在因素。栽培措施、生长环境是决定作物产量的外在因素。产量是衡量品种生产潜能与栽培适应性的重要标准。品质是实现其商品价值的重要因素。为此,课题组针对市场需求,基于理论筛选,从国内外引进新特露地冷凉主栽蔬菜青花菜、白菜花、甘蓝、娃娃菜、大蒜、松花菜等47个品种,并分别与当地主栽品种为对照进行大田栽培品比、筛选、验证试验,系统比较分析了各个品种的生物学特性、产量性状、营养品质等指标,并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品种的栽培适应性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适宜本地栽培的高产、高质青花菜、花椰菜、甘蓝、娃娃菜、大蒜、松花菜品种25个(表6-1),其中青花菜的耐寒优秀、改良绿芯、绿天使,白菜花的雪霸、雪冠、花莲、白领、春美、法美雪、开拓者,甘蓝的中甘21号、爱绿、金日绿丰、元宝、邢甘23,娃娃菜的韩童、春秋贝贝、金娃、田娃、帝国、金皇后、春玉黄,大蒜的酒泉大蒜(紫蒜),松花菜的富贵100、福松90在生长季的综合表现优于其他品种,研究结果为逐步更新换代主栽品种提供有效指导和依据。

表6-1 露地冷凉蔬菜优势品种来源及特性

(续表)

(二)露地冷凉主栽蔬菜配套栽培技术

课题组为筛选出适宜本地栽培的高产、高质甘蓝、松花菜、大蒜的优势品种,开展了露地甘蓝、松花菜、大蒜育苗、茬口安排、灌溉施肥制度及病虫害生态防控等相关研究,经过近4年的试验、示范,从产地环境要求、定植前准备、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和采收等环节,总结制定了宁南山区露地甘蓝栽培技术、宁南山区露地松花菜栽培技术、宁南山区露地大蒜栽培技术标准3项,研究结果可实现规范、保障南部山区露地甘蓝、松花菜、大蒜高产、优质目标。

1.宁南山区露地甘蓝栽培技术

(1)茬口安排

春茬:5月上中旬移栽定植,7月上中旬收获。

秋茬:7月中旬移栽定植,10月上旬收获。

(2)品种选择及育苗

品种及种子质量:选择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商品性好的品种。春茬宜选择耐抽薹、抗性好的中早熟品种,如山农23、中甘11、新选8398等品种。秋茬宜选择抗病、耐储运的中晚熟品种,如庆丰、寒光、晚丰等品种。

育苗场地选择与准备:在具有保温设备的日光温室内进行育苗,均采用穴盘育苗法。

基质处理与消毒:干基质装入穴盘前需加水使基质潮湿但不成坨,并用多菌灵或百菌清消毒(1 m3用药量为0.25 kg),将药剂与基质混匀后,用塑料薄膜密封,30 min后即可揭膜装盘。

育苗时间及方法:春茬育苗时间以4月上旬为宜,秋茬以6月中下旬为宜,均采用穴盘育苗法。将穴盘平放在苗床,用105或128钉的打孔板一次性打孔,孔深0.5 cm,将种子干播于苗盘内(选用标准105或128孔穴盘),每穴1粒,播种后再覆盖1层基质,并将多余的基质刮去。覆盖白色地膜保湿、保温,出苗后及时撤掉地膜。

苗期管理:出苗前白天气温保持18~20℃,夜间13~15℃。出苗后,白天气温保持15~20℃,夜间12~14℃。齐苗后,逐渐通风降温,防止幼苗徒长,在定植前3~5 d内,及时降温炼苗培育壮苗。播后第一次水要浇透,苗期基质含水量保持60%~70%。

壮苗标准:生长健壮,高度适中,根系发达,秧苗生长整齐,无病虫害。苗龄35~45 d,具有5~6片叶,苗高7~9 cm。

(3)定植

地块准备:选择土层深厚肥沃、地势平坦、配有喷(滴)灌设备的沙壤土或壤土,前茬为非十字花科类作物。定植前一周,深松施基肥,每667 m2撒施优质腐熟有机肥1 000 kg,磷酸二铵25 kg,深翻20 cm,充分掺匀,耙碎整平。采用做畦覆膜栽培,畦高10~20 cm,畦宽60 cm,畦间距40 cm,每畦在定植行铺设2条滴灌带,滴孔间距30 cm。之后覆盖黑色或银灰色聚乙烯农用地膜后用土将两侧压实。

移栽定植:春茬露地定植时间在5月上中旬,秋茬在7月中旬。每畦2行,行距50 cm,株距25 cm。移栽时,挖穴、取苗、移栽、穴浇定植水,亩保苗5 000~5 500株。

(4)田间管理

定植后管理:定植后及时浇水,每667 m2灌水量8~10 m3,栽后3~5 d及时查缺补苗。定植后5~7 d,灌缓苗水,每667 m2灌水量5~7 m3,缓苗后及时用碎土封穴口。

水肥管理:灌溉水和追肥标准分别符合GB 5084-2005和NY/T 496-2010中的规定。水肥管理视田间苗情和土壤墒情而定,结球期以前,每7~10 d灌1次水,每667 m2灌水量8~10 m3,结合灌水,每667 m2追施氮磷钾水溶性肥5 kg 1次。进入结球期后,每5~7 d灌水1次,每667 m2灌水量10~12 m3,结合灌水,每667 m2追施氮磷钾水溶性肥5 kg 2次。采收前15 d停止灌水和追肥。

杂草管理:畦面杂草控制主要采用人工除草,畦与畦间过道主要采用人工或小型旋耕机翻耕控制。

病虫害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优先采用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措施,配合使用药剂防治。化学农药使用应符合GB/T 4289-89的规定,并严格执行有效成分的安全间隔期,合理混用、轮换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甘蓝主要病害是黑腐病,虫害有蚜虫、小菜蛾、菜青虫等。

物理防治,利用黄蓝板诱杀。将黄蓝板挂在行间,挂置高度为高出作物20~30 cm,每667 m2挂30~40块。当黄蓝板粘满害虫,及时进行更换,一般每茬更换1次。安装太阳能频振杀虫灯进行诱杀防治。整灯功率18 w,2灯之间的距离为150 m,灯距地面高1.5 m,设置自动20:00开灯、6:00关灯。

生物防治,采用印楝素、菜喜、多杀菌素等生物制剂喷雾防治虫害。

化学防治,黑腐病,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润性粉剂400~500倍液,隔7~10 d交替喷1次;蚜虫,采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 000~5 000倍液或40%乐果乳油1 000~2 000倍液喷雾防治;小菜蛾和菜青虫,采用4.5%氯氰菊酯乳油1 000~1 500倍液或2.5%敌杀死乳油2 000~5 000倍液喷雾。

(5)采收

当叶球充分包实,外层球叶发亮时适时采收。春茬于7月上中旬收获,秋茬于10月上旬收获。采收以清晨和傍晚为好,采收时用塑料筐装运,严防机械损伤,在采收筐上覆盖叶片。

(6)贮运

预冷、贮藏:收获后应及时用专用车辆将菜送进附近工厂进行预冷处理,按照大小、形状、完整程度等分级预冷贮藏或直接外销。

包装运输:采用清洁、牢固、透气、无污染及无异味的包装箱进行包装,运输时轻放、轻卸,严防机械损伤,运输工具清洁、卫生。

2.宁南山区露地松花菜栽培技术

(1)茬口安排

春茬:5月上中旬移栽定植,7月中旬收获。

秋茬:7月中下旬移栽定植,10月上中旬收获。

(2)品种选择及育苗

品种及种子质量:选择商品性好的品种。春茬宜选择株形紧凑、耐寒、品性好的中早熟品种,如庆杨60、长胜65、白美人65等品种。秋茬宜选择高产、优质、耐储运的中晚熟品种,如庆杨100、富贵100、华耐松花100等品种。

育苗场地选择与准备:在具有保温设备的日光温室内进行育苗。

播种时间及方法:春茬播种时间在3月下旬—4月上旬,秋茬在6月上中旬,均采用穴盘育苗法。将穴盘平放在苗床,用105或128钉的打孔板一次性打孔,孔深0.5 cm,将种子干播于苗盘内(选用标准105或128孔穴盘),每穴1粒,播种后再覆盖1层基质,并将多余的基质刮去。覆盖白色地膜保湿、保温,出苗后及时撤掉地膜。

苗期管理:出苗前白天气温保持18~20℃,夜间13~15℃。出苗后,白天气温保持15~20℃,夜间12~14℃。齐苗后,逐渐通风降温,防止幼苗徒长,在定植前3~5 d内,及时降温炼苗培育壮苗。播后第一次水要浇透,苗期基质含水量保持60%~70%。

壮苗标准:苗龄35~45 d,具有5~6片叶,苗高10~12 cm,叶色浓绿,叶片肥厚,节间短,茎粗壮,无病虫,根群发到能够牢固地裹住育苗穴中的基质。(www.xing528.com)

(3)定植

地块准备:深松施基肥,每667 m2撒施优质腐熟有机肥1 000~1 500 kg,磷酸二铵25 kg,深翻20 cm,将肥料施匀,翻入地中,地面整平。采用起垄覆膜栽培,垄高10~20 cm,垄宽70~80 cm,垄间距40~50 cm,每垄在定植行铺设2条滴灌带,流量1.8 L/h,滴孔间距30 cm。垄面要平、直、实,覆盖黑色或银灰色聚乙烯农用地膜(膜厚0.012 mm,膜宽1.0 m)后两侧用土压实。

移栽定植:春茬在5月上中旬移栽定植,秋茬在7月中下旬移栽定植。每垄定植2行,穴栽,行间距50 cm,株距50 cm,品字形栽培。定植时,挖穴、取苗、定植、穴浇定植水,全部栽完后滴灌1次,亩保苗2 200~2 300株。

(4)田间管理

定植后管理:定植后及时浇水,每667 m2灌水量10~12 m3,栽后3~5 d及时补苗。定植后5 d,灌稳苗水,水量适中,之后封穴、压膜。

花球管理:花球直径8~10 cm时要束叶或折叶盖花,以保持花球洁白。

水分管理:全生育期灌水7~10次。结球期以前,每7~15 d灌水1次,每667 m2灌水量8~10 m3。进入结球期后,每7~10 d灌水1次,每667 m2灌水量10~12 m3。采收前10 d停止滴水。

追肥管理:追肥随水冲施,莲座期每667 m2追施氮磷钾平衡水溶性肥5 kg。结球期(花球直径3~4 cm)和结球20 d,每667 m2分别追施氮磷钾水溶性肥或大量元素水溶性肥5 kg,期间喷施0.3%硼肥1~2次。采收前20 d停止施肥。

病虫害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优先采用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措施,配合使用药剂防治。农药使用应符合GB/T 4285-89的规定,并严格执行有效成分的安全间隔期,合理混用、轮换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松花菜主要病害是黑斑病,虫害有蚜虫、菜青虫等。

物理防治,利用黄蓝板诱杀。将黄板挂在行间,应在菜地虫口密度较小时悬挂为好,高出植株顶部20~30 cm,每667 m2挂30~40块,蓝板每667 m2挂20~30块。当黄蓝板粘满害虫,及时进行更换,一般每茬更换1次。利用频振杀虫灯诱杀。使用太阳能频振杀虫灯。整灯功率18 w,2灯之间的距离为150 m,灯距地面高1.5 m,设置自动开灯、关灯时间,分别为20:00、6:00。

生物防治,积极使用植物源农药、农用抗生素微生物农药。如蚜虫可用1%印楝素水剂800倍液喷雾防治,菜青虫可用25%多杀菌素500倍液喷雾。

化学防治,黑斑病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隔7~10 d喷1次;蚜虫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 000~5 0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3 000倍液喷雾防治;菜青虫用4.5%氯氰菊酯乳油1 000~1 500倍液或2.5%功夫3 000倍液喷雾。每种药剂在整个生长期内只使用1次,采收前10~15 d不得用药。

(5)采收

当花球充分膨大、花蕾较整齐、颜色一致时适时采收。春茬于7月上中旬收获,秋茬于10月上中旬收获。采收以清晨和傍晚为好,采收时花球周围保留3~4片小叶,可保护花球。用塑料筐装运,严防机械损伤,在采收筐上覆盖叶片。

(6)贮运

预冷、贮藏:收获后应及时用专用车辆将菜送进附近工厂进行预冷处理,按照大小、形状、完整程度等分级预冷贮藏或直接外销。

包装运输:采用清洁、牢固、透气、无污染及无异味的包装箱进行包装,运输时轻放、轻卸,严防机械损伤,运输工具清洁、卫生。

3.宁南山区露地大蒜栽培技术

(1)品种选择及处理

品种及种子质量:选择适应性强,个大瓣壮,老熟无病虫伤害,无人为和机械损伤的品种。蒜苗品种要求分瓣数多,分瓣数为10~12瓣,如KYJS01;分瓣数为6~10瓣,如KYLS04。

种子处理:采取人工分瓣,选种时做到“三选”:选大去小、选壮去瘦、选好去劣。把蒜瓣分为大、中、小三级,结合人工分级,剥除大蒜的茎盘和蒜瓣外的革质皮。分垄栽植,大瓣适当稀植,小瓣适当密植。

(2)播种

播种前准备:选地,选择土层深厚肥沃、地势平坦、灌排方便的沙壤土或壤土,前茬不宜为葱蒜类作物。整地、施基肥,播种前1周,深松施基肥,每667 m2撒施优质腐熟有机肥2 000~3 000 kg、过磷酸钙25 kg、氮磷钾复合肥(17-17-17+TE)25 kg,深翻20 cm,充分掺匀,耙耱整平。基肥不建议施用人粪尿、氯化钾。采用做畦方式种植,畦高10 cm,畦宽120~140 cm,畦间距25~30 cm。

播种期:根据宁夏南部山区的气候特点和大蒜生长的适宜温度,冬种大蒜适宜的播种期为10月下旬—11月下旬,一般在农历立冬前1个月之内播种,保证在土壤封冻前蒜种的根系能够长出3~5 cm,以芽不长出土为宜。

播种密度:蒜苗密度10万株/667m2,一般播种行距10~15 cm,株距3~5 cm。蒜头密度5.5万株/667m2。一般播种行距15 cm,株距8 cm。

播种方法:采用按畦面人工开沟,按株距人工插入种瓣的方法,种蒜根部向下入土。蒜苗开沟深度8~10 cm,覆土5~8 cm,每个畦面种植8~10行。蒜头开沟深度5 cm左右,覆土3 cm左右,每个畦面种植6~7行。

定向栽植:将蒜瓣的背腹线与行间平行线都沿开沟方向栽种,使蒜叶的生长正好与行间垂直。

(3)田间管理

播种后管理:冬种大蒜等全部播种结束后,浇1次透水,滴灌或者喷灌灌水定额需≥20 m3/667 m2,使土壤封冻,安全越冬,一般在11月下旬—12月上旬。

翌年管理:冬种大蒜在翌年2月下旬—3月上旬,当土壤10 cm内地温达到5℃以上,土壤解冻10~20 cm时,于蒜苗出苗前在畦面喷洒除草剂,铺设滴灌带,然后覆膜。

苗前除草:大蒜播种后至出苗前,每667 m2用33%二甲戊乐灵乳油150~200 ml,兑水45 kg均匀喷雾于畦面土表,或者覆膜前用50%的扑草净每667 m2用药100~150 g。

滴灌带铺设:每畦铺设3条滴灌带,滴管带为内镶贴片式滴管带,内径16 mm,壁厚0.3 mm,流量1.78~2.5 L/h,滴头间距15 cm,铺设间距30~35 cm,工作压力40~120 kPa,极限铺设长度≤50 m。

覆膜:畦面要平、直、实,覆盖黑色或银灰色地膜(膜厚0.012 mm,膜宽1.0 m)后两侧用土压实。

出苗后田间管理:放苗,覆膜后随着地温和气温的升高,大蒜出苗很快,待大蒜芽尖顶上膜面,用扫帚轻轻拍打地膜,或者用湿润的麻袋片子从膜面上拉过,促使蒜芽破膜,一般还需要2~3次人工放苗。

中耕除草:在蒜苗幼苗生长期进行中耕除草,同时拔除掉蒜穴中的杂草,并封土压实穴位

抽蒜薹:生产蒜头必须抽取蒜薹,一般6月中旬开始抽蒜薹,待蒜薹顶部倒钩弯曲,就是最佳抽蒜薹时间。在距上部3~4片叶的中间用牙签或者针锥刺透大蒜茎秆,然后轻轻拔除蒜薹即可。在此过程中不能损伤大蒜茎叶。

水肥管理:大蒜在整个生长期内浇水10次,追肥9次,所追施肥料为氮磷钾速效水溶性肥(N∶P2O5∶K2O=17∶17∶17+TE)、尿素(N:46%)、碳酸氢铵(N:17%)和硫酸钾(K2O:50%),具体灌溉施肥制度见表6-2。

表6-2 大蒜灌溉施肥制度

病虫害防治:叶枯病可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者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防治,7~10 d喷施1次,交替用药,连续防治2~3次;蒜蛆用1.8%阿维菌素乳油30~60 ml/667 m2或1.1%苦参碱粉剂1 000~2 000倍液灌根防治。

(4)采收

适时采收:蒜苗生长达到8叶半,株高达到60~70 cm时采收。蒜头是在蒜薹抽掉后18~25 d,上部还剩3片叶时及时采收。

收获方式:蒜苗,采用半机械化采收蒜苗,每个畦面为1个采收单元,用自制挖蒜苗的机械由拖拉机牵引,在畦面下部蒜苗根系下面把土壤铲松软,由人工捡拾上面的蒜苗,用塑料绳皮捆扎成1 kg左右的小捆,拉到场面上用水冲洗干净,带冰块装车外销。蒜头采用半机械化采收蒜头,每个畦面为1个采收单元,用自制挖蒜的机械由拖拉机牵引,在畦面下部蒜头根系下面把土壤铲松软,由人工捡拾上面带茎叶的蒜头,用塑料绳皮捆扎成小捆,拉到场面上放到阴凉干燥的地方阴干,然后剪掉茎秆销售

(5)贮运

预冷、贮藏:蒜苗和蒜头收获后应及时按照大小、形状、完整程度等分级预冷贮藏或直接外销。

包装运输:采用清洁、牢固、透气、无污染及无异味的包装箱进行包装,运输时轻放、轻卸、严防机械损伤,运输工具清洁、卫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