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逾22万亿,职工总人数突破2400万

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逾22万亿,职工总人数突破2400万

时间:2023-05-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7年,全国农业龙头企业达8.7万家。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到22万亿元,增速达到7%。龙头企业职工总人数达2405万,工资福利支出达521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5.29%和26.56%。多数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还没有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运行机制。逐步规范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的合同,以土地流转、务工、实物帮扶多种方式进行帮扶合作,带动辐射贫困户脱贫致富。

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逾22万亿,职工总人数突破2400万

农业龙头企业是以农产品加工或流通为主,通过各种利益联结机制与农户联合,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在规模和经营指标上达到规定标准并经政府认定的企业。2017年,全国农业龙头企业达8.7万家。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到22万亿元,增速达到7%。从分布的行业看,农业龙头企业基本上分为粮食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其中,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龙头企业最多。

(一)龙头企业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势

1.具有实践经验和较成熟的融合模式

用龙头企业作为推进产业融合的主体,具有现成的实践经验和较成熟的推行模式。从我国目前产业融合的实践情况看,龙头企业带动型的产业化融合占到了近50%,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力量。农业龙头企业往往是一些大规模多元化经营的企业,具有发展种植业、加工业、服务业等方面的经验,在推进产业融合时具有技术、生产、管理市场等方面的优势。

2.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规范化程度

2017年,农业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建设投入39 129亿元,增速为3.9%;4.07万家龙头企业建有专门质检机构,占全国龙头企业32.98%;3.08万家龙头企业通过ISO9000、HACCP、GMP等质量体系认证;产品获得省级以上名牌产品或著名(驰名)商标的龙头企业达到1.24万家,增长9.33%。龙头企业能提高农业生产专业化、标准化及规范化程度,使农产品及加工产品市场化、品牌化

3.在科技创新投入和资源整合上颇具优势

到2018年底,龙头企业拥有各类农业科技研发和技术推广人员87.05万人,近九成的国家重点龙头企业都建有专门的研发中心。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主体形成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以市场为导向,以大规模产业化条件下的实用技术为突破口,将资源全部用于开发生产实用的术,能够找到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点,形成“市场—科研—开发—技术和产品—再市场”的良性循环。

4.有利于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带动农民就业增收

2018年,各类产业化组织辐射带动农户1.27亿户,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户均增收超过3000元。龙头企业职工总人数达2405万,工资福利支出达521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5.29%和26.56%。农业龙头企业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为一体,通过“公司+农户”“股份合作”等组织形式,使企业与农民之间形成了利益共享、风险均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在一体化经营体系内部进行利益互补,农民除了可以得到种植业、养殖业的收入外,还以分享加工业和服务业的部分利润,从而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业的比较效益。

(二)龙头企业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的劣势

第一,多数农业龙头企业规模仍偏小,竞争力不强。

第二,与农户之间利益联系机制不紧密。多数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还没有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运行机制。

第三,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开发的产品存在“四多四少”现象:粗产品多,精产品少;初级产品多,终端产品少;低档产品多,高档产品少;内销产品多,出口创汇产品少。产品附加值不高,大量农产品以鲜销和初级加工为主。

第四,龙头企业管理模式陈旧。许多龙头企业组织制度陈旧,表面上是公司制度,但仍然停留在家族式管理阶段;同时,由于受思想观念的影响,一些高素质的人才不愿意到农业企业就业。

第五,管理水平亟待提高。大多数龙头企业的管理层缺乏科学的管理理念,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管理体系,尤其缺少懂经营、善管理、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企业的多数员工文化素质较低,专业知识掌握有限,并缺乏专业的技能培训,使农业龙头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难以提高,发展空间受到限制。

第六,资金筹措难是最需要突破的瓶颈。龙头企业经营规模扩大,需要大量周转金投入,但由于农业、林业经营周期较长,比较效益低,回报见效慢,缺乏有效的抵押和担保,涉农贷款总体风险较大,经营主体融资难的问题日益突出。支农政策之间缺乏整合性和衔接性,让本来就少的扶持资金更难充分发挥作用。

(三)龙头企业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的功能

1.开拓新市场(www.xing528.com)

在产品销售领域,通过进驻各大商超等流通领域、投入各类广告,采取代理销售模式,参加各种类型的展销会订货会等,迅速打开省内外、国内外市场,成为拓展新市场的基本途径;在要素市场,龙头企业的入驻促进了农村要素市场的形成与完善。

2.开发新产品

从快速占领市场的目标出发,龙头企业在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出,新标准的制定与推广等方面不遗余力、勇往直前,为农村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实的产品与技术基础,不但提高当地农产品的整体质量,同时提高农户对于农业现代化的认识。

3.创造新利润

龙头企业通过一体化或多样化经营方式,实现一二三产业联动,拓展产业链条;通过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产品附加值,降低企业成本,为产业形成新利润增长点。

4.带来新福利

龙头企业带动农村技术、市场、信息等服务的提升,不断更新农民生产观念,提高劳动生产率及农产品质量,通过优质优价提高农民收入。合作中,龙头企业代替农户承担更多市场风险,并大量雇佣农村剩余劳动力,或激励农户以土地入股形式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效提高了农村资源利用效率、活跃了农村市场经济,也增进了农民福利水平。

(四)龙头企业产业融合发展建议

1.在提高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上抓突破,着力打造一批名牌产品

鼓励引导企业创建名牌产品,关键要在提高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上下功夫。认真抓好标准化生产,抓好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推广机构的合作,走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要培育和发展品牌,努力创建名牌。

2.在企业经营机制和管理创新上抓突破

一是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搞活经营机制,完善监督机制;二是切实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3.在利益联结机制创新上抓突破

着力形成龙头企业和农民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双赢”格局。逐步规范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的合同,以土地流转、务工、实物帮扶多种方式进行帮扶合作,带动辐射贫困户脱贫致富。同时,根据行业特点和企业自身实际,积极探索多样化的利益联结机制,如股份制、合作制等。

4.创响产品知名品牌,打造乡村产业发展新引擎

坚持标准引领,以贯标促提质,以提质促增效,创响一批品质优良、质量安全、特色鲜明的区域公共品牌,打造一批高端精品的企业品牌。建设绿色粮仓、绿色果(菜)园、绿色牧(渔)场、绿色加工、绿色园区,开展生产标准化、特征标识化、产地身份化、营销品牌化行动,培育一批粮棉油猪牛羊奶等大宗农产品知名品牌,叫响一批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的“土字号”“乡字号”品牌。

案例: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寿光蔬菜产业集团

寿光蔬菜产业集团的业务领域已覆盖从种业研发、种苗繁育到设施基地标准化种植、高科技蔬菜种植、大型物流配送、温室科技、批发市场经营等蔬菜全产业链。近年来,该集团以打造大西环现代农业产业园重点项目为依托,搭建现代蔬菜种业孵化平台、蔬菜种苗繁育基地和标准化生产基地;投资20亿元建设果菜深加工项目,引进世界先进技术和设备生产果菜休闲食品和果菜饮料,配套建设了万吨冷库群。该集团还投资建设了寿光果菜批发市场,组建了精品蔬菜和大宗蔬菜两大蔬菜配送体系;建设的“七彩庄园”品牌旗舰店入驻银行电商平台和阿里巴巴、京东电商平台,开拓线上营销渠道。该集团已成为山东省价格指数发布平台成员单位,其建立的寿光价格指数发布平台成为引领蔬菜行业发展的重要风向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