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纺织服装品牌的未来方向

中国纺织服装品牌的未来方向

时间:2023-05-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未来中国纺织服装品牌建设要进一步加强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的运用,建立协同的科技创新体系,以科技促创新,以创新增效益,以科技提升品牌附加值。同时,鼓励组织优秀时尚品牌和设计师集体走出去,亮相国际时装周、国际时尚展会、交流会等国际舞台,展示中国设计水平和形象。建设先进的品牌文化将成为今后中国纺织服装自主品牌发展的重点。

中国纺织服装品牌的未来方向

未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中国纺织服装品牌建设要根据《纺织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的品牌工作目标任务,以消费需求为导向,以两化融合的制造体系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为支撑,以协同创新的供应链体系为保障,以社会责任为着力点,打造品质优良并极具创新能力和国际化运作能力的品牌群体,塑造互联网时代品牌发展新优势。

(一)以消费需求为导向实现有效供给

从品牌建设的根本做起,坚持质量为先的理念,从调结构、增品种、提品质出发,做强做优产品。

根据不同层次消费有效需求,调整产品结构。细分产品领域,导入独特的创意设计内涵,发展个性化、时尚化、功能化的高性价比产品,提供具有差异化和符合中高端消费需求的产品,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同时要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增强创意导向力。

满足增量,开拓新产品,实现有效供给。以资本为纽带,通过收购国际国内品牌,推出中高端副线品牌,丰富产品线,向多品牌、多品类、“产品+服务”式的生活方式品牌转化。以智能可穿戴服装、老年人健康服装、健康家纺等产品为重点,发展智能类、健康类纺织服装产品。

弘扬工匠精神,做精产品品质。不断完善技术工艺水平,加强质量精准化管理,倡导树立专注专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从知识产权保护、创意能力提升、创意平台推动、独立设计师与品牌企业对接交流等方面着手,推动保护原创设计品牌发展。

变“资源导向”为“需求导向”,建立快速反应的柔性制造模式,降低产品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匹配个性化、多元化、立体化的需求升级。推进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与集成,实现协同设计、敏捷制造与精准营销,增加组织柔性。

(二)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提升品牌价值

科技为品牌带来的是品牌物质创造力和品牌效能的提升,以及核心竞争力的加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未来中国纺织服装品牌建设要进一步加强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的运用,建立协同的科技创新体系,以科技促创新,以创新增效益,以科技提升品牌附加值

大力聚集高端科技创新要素,全力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积极引进国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及科技类社会组织,培育一批有特色、高水平面向市场的新型研发机构。依据产业重大科技发展趋势与要求,以企业为主体面向全球引进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培育一批高水平科技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推动创新型企业建设,培育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

支持建设服装科学专家工作室,鼓励开展探索性、原创性研究,加强纺织服装自身基础科学研究。加快服装基础数据库及有关数字化服务平台建设,推进三维人体测量、三维服装CAD、3D服装可视化及模拟技术的精准性和实用化,加强裁剪、缝制、整烫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以增强品牌发展后劲。引进建设一批集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功能于一体的科技创新中心,全面提升品牌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进一步完善产学研用相结合、跨界融合、协同发展、开放合作的科技创新体系。重视面辅料绿色环保、舒适健康、差别化、功能化等方面的研发开发和应用,提高服装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依托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装备开发,提升服装加工缝制、吊挂传输、仓储分拣等装备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推进智能工厂建设,实现生产设备智能化以及生产过程智能化。

不断加强各管理系统的集成应用,全面加速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和综合应用,实现各管理系统的无缝连接,提高系统功能与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的适应度,强化管理决策支持功能;强化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科技应用,通过大数据挖掘,快速获取、处理、分析有关产品数据、运营数据、产业链数据和其他外部数据,对产品需求预测、产品设计、柔性加工、供应链优化、市场变化应对、战略调整等提供全程的数据支持,推动企业运营从业务驱动到数据驱动的转变,实现智能经营管理决策。

(三)以人才培育为核心塑造品牌势能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人才培育、团队建设是品牌发展永远的课题,在新时代下要构建适应社会、适应市场需求、适应品牌发展需求、适应时代变化速度的新型团队,包括跨国团队、网络团队及外部力量合作团队等,全球视野中的中国品牌发展,其根基是全球视野中的中国品牌团队建设。

大力引进急需紧缺的优秀人才。鼓励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等有序参与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引进,形成品牌创新发展所需要的人才队伍。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打造高端人才、青年创业、互联网创业等社区,加强人才服务,吸引产业中高端创业人才。

集合中外高端时尚教育资源,大力创新教育新形式,采用“协会+企业+院校”人才培育方式,围绕服装设计、管理、营销等领域,培育实用性高端人才。同时,联合国内优秀企业与国际教育资源成立时尚学院,搭建线上线下教育培训平台,大力培育时尚创意人才。

引进国内外教育资源,促进跨行业、跨区域、跨领域的文化艺术交流,培育一批服装设计、制板以及市场营销、品牌推广、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名师。同时,鼓励组织优秀时尚品牌和设计师集体走出去,亮相国际时装周、国际时尚展会、交流会等国际舞台,展示中国设计水平和形象。(www.xing528.com)

建立良好的用人机制,完善人才选拔、评价、激励和保障体系,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平台和发展空间。努力建设一支互联网时代下富有创新精神、优秀工业精神的人才队伍,一支对市场和产品本身充满尊重、对产品倾注满腔情感和能量的专业队伍。调整培养结构,建设一支专业化程度高的多层次人才队伍,加强高素质专业基础人才的培养,造就一批领军人才、创新人才、营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注重跨学科、跨行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使之成为促进品牌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中坚力量。

(四)以中华文化为支撑强化品牌内涵

美化生活、时尚品位、彰显个性、突出特色、注重体验等成为消费者购买品牌的重要因素,品牌纺织服装既是物质产品,也是传递精神文化、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树立文化自信来提升产品附加值与时尚话语权。建设先进的品牌文化将成为今后中国纺织服装自主品牌发展的重点。

促进纺织服装工艺与文化创意的深度融合。不断推进纺织服装产品开发与创新,丰富产品品类,提升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市场价值。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各领域品牌文化和服饰文化进行关联研究,分析文化元素在品牌中的认同点和实现方式。研究中华文化在服装领域的融入与负载,适时建立服饰文化基金和博物馆,挖掘传统服饰文化,建立新型纺织服装文化体系。积极开展纺织服装领域传统文化元素的发掘与研究,在应用与创新中实现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挖掘中国美学元素,寻找东方文化精神,将中国文化能量融入产品和品牌。

促进时尚潮流与生活方式的深度融合。以生活方式为切入点,研究发布从色彩、纤维、面料到终端产品的流行趋势,促进流行趋势在产业链上的传导,打造全产业链的“大时尚”。顺应消费新趋势,深化品牌对社交网络环境下的“二次元”“网红”等亚文化的发掘与应用。基于品牌定位,讲好品牌故事,赋予品牌独特、深度的文化内涵,提升品牌辨识度和文化承载能力,创造品牌信仰,引导消费归属,传达情感诉求,实现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的有机结合,最终形成目标消费群对品牌的忠诚度。

促进企业文化与品牌建设的深度融合。从价值观、制度和形象三个维度引导企业建设丰富企业文化。以企业文化为基础,推进产品品牌与设计师品牌的发展,树立企业品牌的核心价值、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建设品牌视觉识别系统与传播渠道,促进企业产品风格与品牌形象的协调统一。

持续推动美学、文学、经济、历史影视等跨界领域在行业的交流与融会,打造融合纺织服装行业并有利于纺织服装品牌发展的“大文化”“大时尚”概念,进一步加强文化跨界。

(五)以模式创新为手段重塑消费链接

需求个性化、服务产品化和场景体验化正成为新零售商业模式的核心要素。商业零售正由销售商品向引导生产和创新生活方式转变,中国纺织服装品牌建设要由粗放式发展向注重质量效益转变,由分散独立的竞争主体向融合协同品牌新生态转变。

以消费者为中心,进行模式创新。推动建设科学、优质、高效时尚产业链的同时,鼓励建立以顾客为中心的价值创造机制,完善集成创新体系,提升品牌企业运营能力,积极探索跨界合作方式,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加强产业互联网、跨境电商联动,鼓励企业基于互联网创新营销模式,支持企业探索应用移动电商、众筹营销、网上定制等新营销方式。推动企业应用大数据等新技术,全面进行系统创新,形成快速反应机制,重构电商价值链。支持相关机构、互联网领军企业打造服装产业专属B2C平台,建设一批线上线下融合,集产品设计、展示、体验、购物等于一体的电商平台。

以消费者为中心,改善客户体验。新零售的“体验”,是消费信息收集、深度分析、技术处理与融合输出的综合成果,也是理念、机制、人员配合的系统工程。中国纺织服装品牌要把消费者价值观、消费观、消费心理、情感需求研究透,并与本企业产品、定位及文化相融合,切实从消费者出发提供其所需的产品、服务、购物环境等。同时,在提供消费体验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倾听自己的客人,评估他们对产品、服务、品牌及体验的认可度甚至情感,了解消费者关切点,持续改进提升。

以科学技术为支撑,挖掘消费需求。挖掘用户在各个场景中的行为数据,满足消费需求,提升转化。借助大数据和云计算作为技术支撑,以精准而广泛地识别出顾客对于不同产品的敏感特性,从而精细化地完成用户画像,建立有效且全面的数据分析,以便更加准确的满足消费需求,提升消费转化率。从而变“生产导向”为“需求导向”,在消费者日趋个性化、多样化的环境之中,引导产品研发和商业模式创新,通过培养“共情”与“同理心”,创造与消费者连接的新价值点。

(六)以社会责任为着力点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纺织服装品牌建设要以构建负责任的产业链为着力点,推进诚信建设,强化社会责任意识,改善产业与社会的关系、产业与生态的关系和产业与消费的关系,提升品牌形象和塑造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的社会责任是三位一体的责任。第一是人本责任,对员工和消费者的责任,即保障行业生产力,满足服务对象需求。第二是环境责任,包括污染防治、节约资源、减少排放等,提高品质内涵,保障未来空间。第三是市场责任,围绕价值链与创新链,强化运行效率,确保系统公平性。

健全社会责任推进机制,通过管理体系、信息披露、多方合作三大发展推进机制,以机制输入产生价值输出。管理体系的建设,一方面,由外向内通过行业社会责任建设提高企业内部管理能力,对位于全球产业链上游位置的制造企业进行管理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由内向外通过行业社会责任建设优化行业外部发展环境,帮助中国企业了解国际市场。信息披露通过对重点行业的关注,在印染、化纤、家纺和服装四个分行业开始着手,开展集群层面和企业的信息披露。通过多方合作落实社会责任导向,在统一规范的同时减少供应链重复工作,提高各体系的运行效率和透明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