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索跨越城乡理论与实践的切实可行方法

探索跨越城乡理论与实践的切实可行方法

时间:2023-05-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相对整体而言,也有其“创新”的成效、做法和机理。2016年以来,奉科镇创新脱贫工作理念和工作思路,建立镇村两级脱贫攻坚指挥部。

探索跨越城乡理论与实践的切实可行方法

刚到玉龙县调研,多位领导介绍玉龙脱贫攻坚做法时,都强调玉龙始终坚持锁定“两不愁三保障”和“三率一度”的目标,完成减贫工作。因此,“不追求创新”是他们守住工作底线的基本原则。但是,在我们的调研中,却对是否“创新”有了更多的思考。怎样理解对标减贫摘帽验收评估的绝对要求与在实践过程中对其直接成效、间接成效及溢出成效的分类测评和取得成效的路径、机理的总结提炼,也成为实践总结的应有之义。换句话说,对这几种类型的成效及生成机理的分析越是客观细微,就越能表征其系统的有机性内涵,从而表明无论“对标”还是“创新”的表达均不重要,重要的是做了什么,有何启示及意义。特别是可持续减贫与乡村振兴的衔接,玉龙县已经“做了什么”。相对一般性对标验收及评估,玉龙“创新”何在?由于玉龙县是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攻坚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进行结构性嵌构作为减贫发展的体系建设,因而逻辑演进的脉络,亦是整体性的。但相对整体而言,也有其“创新”的成效、做法和机理。而对工作主体和载体的扶贫干部聚焦,可以帮助我们通过一孔之见透视整体轮廓。由此,我们将目光投向奉科镇党委书记和万松的脱贫创新机理。

第一,系统理解“精准”后,推进工作向更深的领域拓展,其工作理念即是求实创新。2016年以来,奉科镇创新脱贫工作理念和工作思路,建立镇村两级脱贫攻坚指挥部。乡镇主要领导亲力亲为,挂村领导、工作队队员齐上齐下,建档户与非建档户同重同抓,采用遍访入户与会议组织集中统一与逐个过关相结合的方式,创造了被他们誉为“地毯式遍访”“感恩教育”“卡内卡外农户双建档”的“奉科模式”。其背后的机理,就是在镇党委的统一组织下,做到政策、认识、任务、目标、工作“五统一”的无缝衔接,因而取得了贫困人口、贫困村、贫困乡退出考核各项指标全面达标,合格率100%的好成绩。而这些成效的取得是对“卡户”平均20次遍访、“非卡户”100%建档知情基础上的因情施策。其理念的立标,就是用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建设基本要求来保证实际工作效果。

第二,针对逐渐明晰化的城乡互动,承载农户稳定增收模式创新,组建服务型“丽江城区临时党支部”,提供跨越城乡的组织力供给。针对区域内自发形成的“村落·丽江城区”承载农户城乡互补从业增收模式的常态化和稳定化,创建服务功能的“奉科镇丽江城区流动党员临时党支部”及“村党支部驻城区党小组”。以党组织的组织力和流动党员,对农户家庭成员在城乡两端的互动需求给予服务性支持,使党组织的凝聚力、服务力和群众满意度大增。例如,对新入城就业的贫困人口,“城区党支部”提供从生活到能力等全方位的陪伴成长;在村留守人员出现生活、生产方面的困难时,在村党员会第一时间上门帮助,并通知在城家属。近年来,村规民约中还规定“只要家乡有人去世,在城的同村村民都要按民族传统回村参加葬礼”,因为这是村落成员共同的义务。而因进城务工家庭承包地里栽种的经济植物,村集体合作社即会服务上门,各村党支部也将此类工作纳入自己的工作计划之中。有序并给力的基层党建也同时嵌构进城乡互动的三农发展及减贫可持续发展之中。

第三,创新并服务培训外出务工人员的跨省区党组织建设,将党建做实在外出务工者的成长陪伴过程中。与玉龙西部地区城乡坝子广阔、海拔较低、人少地广等资源较丰富情况不同,奉科镇地处东部冷凉气候环境,海拔落差大,呈切割斜面,负载着一个个村落,即使传统农业,也存在耕地稀少、资源匮乏的问题。更有挑战性的问题是,与村落海拔落差大、山沟切面复杂的小封闭地形地貌相同状况的是多个少数民族长期分散的居住状态和历史上的交流困境,即使到2016年,仍然有许多居住在深沟、大山里的傈僳族普米族藏族彝族纳西族村民,汉语表达存在较大困难。脱贫攻坚要解决“两不愁”问题,首先要解决增收路径的扩展与创新。不漏一人,不漏一户,既要就业增收,又要生态养育,进城务工是一条充满希望的路。除了就地进城,将劳务输出到对口帮扶的上海、浙江等地企业,亦是一条可行途径。而对于即将“出门谋生”的少数民族的贫困群众,需要文化陪伴、生活知识的学习、技能工艺的掌握、现代大都市环境的适应。一句话,目前条件下精准的服务要依靠本村党支部的支持才能真正实现。细如绣花,高如登峰,没有强大而坚定的目标和信仰,这样的就业陪伴成长是无法想象的。在脱贫攻坚中,奉科镇以坚强有力的党性,石破天惊地创造出以流动党支部为主体,长期全程互动陪伴这些外出村民学会谋生,又返乡创业的奇迹。在此,“党建+”的价值,就在于以党组织自身建设为基础,以服务贫困人口和村庄共同体、减少贫困脆弱性为目标的脱贫攻坚工作模式和路径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承诺的必然展开,既是源于顶层的制度蕴含,也是落地于“最后一公里”的责任担当。这一套制度创新的自信,从基层执行主体的角度看,来自干部的勤于思考和敢于担当,而更有底气的力量则是长期工作的经验积累及作风培养的必然结果。

在此,反观作为主官的镇党委书记口述的重要节点,可以帮助我们深刻理解实事求是、一切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的方法论承诺,是怎样从党的品格融化到这些党的基层干部身上的“时间印记”。(www.xing528.com)

和书记出生于退伍军人家庭,爷爷先是以国民党部队战士身份参加过抗日战争,之后又成为解放军一员,参加丽江第七支队剿匪,1949年后任大队干部。父亲也参过军,在部队入党,退伍后回乡当农民。由于父亲兄妹七人,人口多,家庭负担重,当时是村里最穷的人家之一,小孩们为此都有些自卑。父母亲诚实劳动,以淘河沙卖来增加收入,大冬天的还在冰冷的河水中劳动,几十年都如此。作为老大,克己为家是一种本分。困难家庭出生的孩子们似乎更懂事一些。和书记小学、中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后考入丽江财校(当时选择中专有生活费补贴,而高中则没有)。毕业后分配到仁和乡当团委书记秘书。报到时,因为乡里不通公路,他是提着背包,走了三个小时赶去的。在仁和乡工作了两年,他带着大家种植3000亩华山松,成活率达90%;团委还获得省级“绿化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两年多后,即1998年调到丽江县团委任办公室主任。2002年,到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参加一个月的为广西、四川、云南、贵州、重庆五省区市青年干部组织的民族团结进步培训班。自此,民族进步青年的担当意识牢固确立。后来,和书记长期在纪委部门工作,在乡镇主官位置也干了十余年。有一次提职考试,题目是“做民与做官”,他的答案得了100分,其主要观点是“做官一时,做民一世,要有站在人民立场的情怀”。

“能使这么多困难群众脱贫,不漏一户,作为基层干部,我们很欣慰。我们原来说边远地区的各级政府财政很薄弱,很多时候有心无力。这一次在脱贫攻坚的大背景下,将绝对贫困的问题解决了,老百姓对党和政府又信任了,又感恩了。我们参与其中,感到满满的幸福。”[7]

2014年,宁蒗县龙蟠乡短期内迎来六个大型国家施工项目,即大理至丽江的高速公路、藏区到广西500千伏高压线、龙蟠乡6个村投入4000多万元的土地整治项目、丽江至香格里拉的高铁、涉及5个村共50多千米的214国道改造等。这是丽江历史上若干个大项目在一个乡镇同时上马的重要时段。当时班子非常团结,书记带着大家一起干。和书记刚从纪委出来任乡长,就提出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五个坚定不移,五个不容”:第一,国家建设项目不容置疑,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第二,涉及老百姓利益不容忽视,要坚定不移地维护;第三,公平正义不容践踏,要坚决维护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公平正义,坚决打击黑恶势力,要维护好各方的合法权益;第四,发展机遇不容错过,要坚定不移地抓住,山区、半山区建设如果没有国家投入,就难有大的建设项目可以带动地区发展;第五,干部作风不容涣散,要坚定不移地担当。乡、村、组干部在这种大事件中要结成工作统一体,要有担当精神,要有使命感、责任感。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敢于面对,面对群众,面对困难,顶住压力,把问题一样一样地解决。有了这“五个不容、五个坚定不移”,在三年多的大建设中,处理和完成了无数征地、拆房、搬迁、赔偿、新建小型民生项目、农户生计转型和生产提升、民族文化保护、村级党组织同步建设等问题和工作。龙蟠乡创造了一个奇迹,没有一个到县里和上级上访的群众。“所以这一次组织部叫我到奉科镇啃硬骨头,来时我就坚定了三条原则:一是实事求是,二是敢于担当,三是班子团结。总的要把握住的是:我们的每一个承诺、每一件事,始终不背离群众利益,要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群众利益结合起来,做到多赢,老百姓就会相信我们,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威信就能树起来了,老百姓内生动力也能激发出来了。”

和书记如此清晰的思路源自他一路走来的实践,而脱贫摘帽过程中的所做、所思,也一定会成为他下一阶段主抓乡村振兴工作的经验和底气。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干部的期待,正在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中因蓬勃成长而成为现实。记得我们第一次到奉科镇,经历了近5个小时的车程,翻越玉龙雪山,穿过无数的沟壑峡谷,迎面而来的是让人压抑的大山,海拔3000余米斜面坡地上是零落的民居和隐隐约约的羊肠小路。到达柳青村时,一位队友对我说,“在这儿看到每一个村都插着红旗,你就知道共产党有多伟大了”。我明白,这位队友所说的红旗,是插在老百姓心上的。来到这样的大山大河中,就知道了这些少数民族同胞几千年如何在这块土地上生存,当下“五级书记”怎么一起抓脱贫攻坚的故事。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会懂什么叫主心骨,什么叫光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