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沪宁高铁走廊地区的同城化特征

沪宁高铁走廊地区的同城化特征

时间:2023-05-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高快速城际客运网络的进一步加密,沪宁高铁走廊地区将成为扁平化、均优化的区域,为走廊地区同城化的纵深发展提供支撑。基于对11个城市24个交通枢纽站点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商务流与休闲流是当前沪宁高铁走廊出行的主要群体,约占52%;同时出现较大比例的跨城通勤族,约占11%。图5-16沪宁高铁走廊次区域三大紧密联系圈层图5-17上海地铁11号线示意图图5-18南京都市圈城际公交示意图图5-19沪宁高铁走廊跨城出行活动的典型案例

沪宁高铁走廊地区的同城化特征

1)地理时空压缩,城市间时空距离不断缩短

区域高快速城际交通建设及其公交化是研究区内同城化发展的催化剂,交通可达性演化分析显示(图5-13、图5-14),走廊地区各城市基本处于其他城市的1h等时圈范围内,如上海到南京最快只需67 min,沪宁高铁走廊地区目前已经迈入同城化的基本门槛。此外,沪宁高铁走廊两端,西翼南京依托京沪高铁和沪汉蓉高铁,1h北溯徐州、东至合肥,依托宁杭高速,1h东抵杭州;东翼上海向南借助沪杭高铁,50 min可达杭州。由此沪宁高铁走廊将泛长三角内的主要城市纳入其“1h通勤圈”范围内(图5-15),甚至小于走廊某一城市郊县到其中心市区的交通时距,走廊地区主要城镇基本处于同城化核心区,长三角其他主要城市则处于相互间的同城化紧密区。同时,基于2000—2010年的遥感影像分析显示,沪宁高铁走廊地区各城市的建设用地扩展迅速,地域相邻的城市空间连绵发展。以上海和苏州为例,两市交界地区已呈现出连绵一片、难分边界的格局。此外,还涌现出沪宁高铁沿线“倚站造城”及城市交界带“边界新城”的建设热潮,借此扩大高铁经济效应和吸收中心大都市的功能溢出,如高铁无锡惠山站的沪宁新城和苏沪交界处的花桥国际商务城。随着高快速城际客运网络的进一步加密,沪宁高铁走廊地区将成为扁平化、均优化的区域,为走廊地区同城化的纵深发展提供支撑。

图5-13 2020年沪宁高铁走廊时空格局演化趋势

图5-14 沪宁高铁走廊各城市时空格局演化趋势(2020年)

图5-15 沪宁高铁走廊大都市等时交通圈示意图注:左为上海 ;右为南京。

2)城市隔阂缩小,区域间协作不断深化

沪宁高铁走廊区域内的发展协作正从以交通等基础设施的“硬环境”建设向以医保、规划等“软环境”协作转变,形成了以长三角区域规划、南京都市圈区域规划和宁镇扬同城化发展规划为代表的区域规划体系;基本实现了16市医保一卡互通;涌现了以沪苏为代表的跨省跨界公交,如每20 min一班的花桥与安亭的城际公交;出现了以共建园区为代表的跨界增长联盟,如上海张江常州科技园、江阴—靖江工业园区等。日趋多元化与紧密化的区域合作将促使走廊城市间的交流和联系日益密切,这既是走廊地区同城化内涵不断丰富的象征,又是其同城化进程不断纵深发展的体现。与此同时,在空间吸引力、政策推动力和市场驱动力“三力”机制作用下,沪宁高铁走廊次区域层面形成了三大相对独立、各具特色的同城化圈层,包括以南京为核心的政策推动力主导型同城化紧密圈——南京都市圈(宁镇扬),以上海为核心的市场驱动力主导型同城化紧密圈——上海都市圈(沪苏嘉),以及走廊中部以苏锡常为核心的相互空间吸引力强但实际功能联系弱的同城化圈层(图5-16)。(www.xing528.com)

3)个体生活圈扩大,城际通勤联系日益紧密

沪宁高铁走廊地区城际高快速交通的公交化促使异地通勤的常态化现象出现,区域化的通勤和就业、生活现象开始涌现(图5-17、图5-18)。基于对11个城市24个交通枢纽站点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商务流与休闲流是当前沪宁高铁走廊出行的主要群体,约占52%;同时出现较大比例的跨城通勤族,约占11%。其中,南京—扬州往来频率在一周一次及以上的商务流频率高达24%;跨城通勤流在宁镇扬、沪—嘉、沪—苏之间的职住异地率分别达44%、45%和48%,形成以一周通勤为主的模式,但也出现一定比例的一日通勤模式,如职沪居昆(山)、职宁居句(容)的“城际通勤候鸟族”。此外,多区位的机构和企业不断增多,如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科研院所沿沪宁高铁走廊已设立了多个研究院和分院。基于出行行为的特征分析,当前同城化的特征和趋势表现为就业通勤同城化、居住生活同城化等特征。以日常工作与生活为依托的区域化城际互通交往,是同城化纵深发展的重要表征(图5-19)。

图5-16 沪宁高铁走廊次区域三大紧密联系圈层

图5-17 上海地铁11号线示意图

图5-18 南京都市圈城际公交示意图

图5-19 沪宁高铁走廊跨城出行活动的典型案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