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框架及技术路线:高铁、城镇化与走廊等综合研究

研究框架及技术路线:高铁、城镇化与走廊等综合研究

时间:2023-05-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书研究的技术路线与框架如图1-14所示。d http://zh.wikipedia.org/wiki/.e 王兴平.就业—居住—公共服务耦合式家庭城镇化道路研究[C].贵阳: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产城互动与规划统筹研讨会,2013.f 曹小曙,闫小培.20世纪走廊及交通运输走廊研究进展[J].城市规划,2003,27:50-56.g 本书所指的高铁不仅包括高铁客运专线,还包括城际铁路、磁悬浮等设计时速在250 km/h以上的高速轨道运输系统。

研究框架及技术路线:高铁、城镇化与走廊等综合研究

本书研究的技术路线框架如图1-14所示。

图1-14 本书的结构框架

本章注释

a 张学良,聂清凯.高铁时代城市与区域发展——高速铁路建设与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J].现代城市研究,2010(6):7-10.

b 刘云中,侯永志,兰宗敏.我国“国家战略性”区域规划的主要特点[EB/OL].(2013-01-17).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 20130117/124414317655.shtml.

c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调整)》。

d http://zh.wikipedia.org/wiki/.

e 王兴平.就业—居住—公共服务耦合式家庭城镇化道路研究[C].贵阳: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产城互动与规划统筹研讨会,2013.

f 曹小曙,闫小培.20世纪走廊及交通运输走廊研究进展[J].城市规划,2003,27(1):50-56.

g 本书所指的高铁不仅包括高铁客运专线,还包括城际铁路(城际客运系统)、磁悬浮等设计时速在250 km/h以上的高速轨道运输系统。

h Chapman K. People, Pattern and Process [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79:334.

i 杨海华.同城化视角下的区域合作研究:广佛同城化例证[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1,4(2):20-24.

j 深圳规划局.深圳2030城市发展策略[Z].深圳,2005.

k 王德,郭玖玖.北京市一日交流圈的空间特征及其动态变化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08(5):68-75.

l 李仁涵.我国大都市交通圈发展模式的研究——以上海大都市为例[D]:[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同济大学,2007:12-17.

m 吴传钧.中国经济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n Huang P C. The Peasant Family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the Yangzi Delta,1935—1988[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o 宋林飞.当前长三角发展面临的十大理论与实践问题[J].学海,2006(3):16-19.“小长三角”指上海,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南通、泰州、扬州,浙江省的嘉兴湖州杭州绍兴宁波、舟山,后加上浙江省的台州,共16个城市及其周围地区。

p Gutierrez J, Urbano P. Accessibility in the European union:The impact of the trans-European road network [J].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1996,4(1):15-25.

q 周一星.城市地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r 官卫华,姚世谋.基于交通走廊的城市群区域空间成长研究[M]//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s 参照《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2009—2020年)》确定的核心区内各类城市的功能定位,其中上海为核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包括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5市,剩余10个城市为其他城市。

t Sands B. The development effects of high-speed rail stations and imp lications for California[J]. Built Environment, 1993,19(3/4):257–284.

u Mackiewicz A R. Towards a new definition of topological accessibility [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2003(1):47-79.

v Moshe G. Development and impact of the modern high-speed train:A review [J]. Transport Reviews,2006(5):593-611.

w 曹小曙,等. 穗深港巨型城市走廊空间演化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x Blum U,Haynes K E,Kalsson C. The regional and urban effects of high-speed trains [J].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1997,31(1):1-20.

y Kingsley E. Labor markets and regional transportation improvements:The case of high-speed trains [J]. 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1997(31):57-76.

z Kwang S K. High-speed rail development and spatial restructuring:A case study of the capital region in South Korea [J]. Cities, 2000(4):251-262.

@7 Pol P M J. The economic impact of the high-speed train on urban regions [C]. ERSA Conference Paper from European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2003.

@8 Vickerman R. High-speed rail in Europe:Experience and issues for future development [J].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1997,31(1):21-38.

@9 Sasaki K,Ohashi T,Ando A. High-speed rail transit impact on regional systems:Does the Shinkansen contribute to dispersion[J]. 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1997,31(1):77-98.

#0 吴昊.C篇:京津城际铁路对京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J].铁道经济研究,2009(4):15-19.

#1 鲁瑞虎.武广高铁对其湖南省沿线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的影响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2 张萃.高速铁路对城镇体系发展影响的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南开大学,2009.

#3 伍业春.武广高速铁路对沿线城市体系发展的影响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9.

#4 Tim L. Analysis of the Economic Impacts of Florida High Speed Rail[R]. Berlin:InnoTrans,UiC,CCFE_ CER_GEB and UNIFE,1998.

#5 Bonnafous A. The regional impact of the TGV[J]. Transportation,1987(14):127-137.

#6 胡天军,申金升.京沪高速铁路对沿线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J].经济地理,1999,19(5):101-104.

#7 张楠楠,徐逸伦.高速铁路对沿线区域发展的影响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24(3):32-36.

#8 梁成柱.高速铁路对京津冀经济圈要素流动的影响[J].河北学刊,2008,28(4):228-230.(www.xing528.com)

#9 周孝文.高速铁路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J].铁道经济研究,2010(6):19-22.

$0 侯雪,刘苏,张文新,等.高铁影响下的京津城际出行行为研究[J].经济地理,2011,31(9):1573-1579.

$1 赵渺希,刘珺,陈晨.长吉区域一体化的城际轨道交通出行表征[J].城市观察,2012(5):86-95.

$2 王兴平,赵虎.沪宁高速轨道交通走廊地区的职住区域化组合现象——基于沪宁动车组出行特征的典型调研[J].城市规划学刊,2010(1):85-90.

$3 Campos de R. Some stylized facts about high-speed rail:A review of HSR experience around the world[J]. Transportation,2009(16):19-28.

$4 段进.国家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空间发展应对——以高铁与城际综合交通枢纽为例[J]. 城市规划学刊,2009(1):33-37.

$5 于涛,陈昭,朱鹏宇.高铁驱动中国城市郊区化的特征与机制研究——以京沪高铁为例[J].地理科学,2012,32(9):1041-1046.

$6 殷铭,汤晋,段进.站点地区开发与城市空间的协同发展[J]. 国际城市规划,2013,28(3):70-77.

$7 王兰.高速铁路对城市空间影响的研究框架及实证[J]. 规划师,2011,27(7):13-19.

$8 王兰,王灿,陈晨,等.高铁站点周边地区的发展与规划——基于京沪高铁的实证分析[J]. 城市规划学刊,2014(4):31-37.

$9 王振.长三角地区的同城化趋势及其对上海的影响[J].科学发展,2010(4):101-109.

%0 曾群华,邓江楼,张勇,等.都市圈、城市群与同城化的概念辨析[J].中国名城,2012(5):4-11.

%1 沈建法.城市跨界发展与融合:港深案例研究[J].城市规划,2013,37(6):20-25.

%2 胡刚.共同开发:城市组合的途径[J].现代经济探讨,2006(11):49-52.

%3 曾群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长三角同城化研究:以上海、苏州、嘉兴为例[D]:[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4 邢铭.沈抚同城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城市规划,2007,238(10):52-56.

%5 高秀艳,王海波.大都市经济圈与同城化问题浅析[J].企业经济,2007,324(8):89-91.

%6 王德,宋煜,沈迟,等.同城化发展战略的实施进展回顾[J].城市规划学刊,2009(4):74-78.

%7 宋煜.国内同城化战略的实施回顾及个案剖析[D]:[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同济大学,2008.

%8 李王.城市经济圈同城化效应的国内比较及启示[J].特区经济,2010(3):143-144.

%9 杨海华,胡刚.广佛同城化的生成机制和合作模式研究[J].南方论丛,2010(2):88-89.

0 段德罡,刘亮.同城化空间发展模式研究[J].规划师,2010,28(5):91-94.

1 焦张义,孙久文.我国城市同城化发展的模式研究与制度设计[J].现代城市研究,2011(6):6-10.

2 深圳市规划局.深圳2030城市发展策略[Z].深圳,2005.

3 沙蓉,刘加昆.地区同城化公共政策体系优化整合与滇中城市圈协调机制构建[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25(6):51-56.

4 丁睿,李海旗.成都经济区“同城化”规划建设工作的思考[J].四川建筑,2010,30(4):51-53.

5 吴瑞坚.广佛同城化的协调机制研究——基于集团理论视角的分析[J].探求,2010(6):12-15.

6 钟春洋.宁波都市经济圈同城化的战略思考[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10(11):22-25,32.

7 牟勇.合(肥)淮(南)同城化:内涵、效应、障碍与实现[J].消费导刊,2009(21):124.

8 秦尊文.武汉孝感同城化问题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4):13-16.

9 阎泽.同城化环境和语境下的天津城市文化建设[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0,12(1):131-135.

&0 黄英婉.沈抚“同城化”背景下沈阳装备制造业产业转移初探[J].现代商业,2008(15):124-125.

&1 卢丹.沈阳、抚顺房地产业同城化的设想[J].建筑设计管理,2008(2):22-23.

&2 朱京海,方志刚.沈抚同城化大气污染控制对策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2009,35(4):108-110.

&3 秦广庆.同城化背景下广佛产业合作协调机制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广州:广东商学院,2010.

&4 吴学彬.高铁建设背景下的同城化现象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2.

&5 李恒鑫.城际铁路对城市圈同城化的促进作用[J].综合运输,2010(4):36-40.

&6 王馨.都市圈同城化渐行渐近[N].南京日报,2008-04-30.

&7 张云霞.高速路网催生“同城效应”上海人苏州扫墓上午搞定[N].姑苏晚报,2009-03-22.

&8 严宽,于川江.长三角同城化的后世博效应研究[J].城市,2010(11):58-61.

&9 唐启国.关于宁镇扬同城化示范区提升为国家战略的思考[J].城市,2010(12):17-2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