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空间重组的特点及结构优化

空间重组的特点及结构优化

时间:2023-05-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多中心、网络化是当前沪宁高铁走廊空间结构重组开始出现的新特征以及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应对目前区域空间重组的模式选择。基于当前走廊区域空间重组的特征,从走廊与周边的区域关系协调、空间发展共谋、城乡关系重构、职住关系优化四个角度谋划同城化发展趋势背景下走廊地区的空间重组与优化的策略。

空间重组的特点及结构优化

从沪宁高铁走廊空间格局演化的具体过程来看,改革开放后,苏南模式下发展起来的一批小城镇密集分布于常州上海的沪宁交通走廊东段的两侧,形成相对连绵的城镇发展带,而镇江至南京一带发展相对缓慢,在当时的交通发展条件下,形成围绕南京的宁镇扬等的“近宁发展”和围绕上海的苏锡常—上海—嘉兴等的“近沪发展”两大相对独立分割的区域发展板块[图6-4(a)];进入21世纪,随着走廊地区高速公路网和等级公路体系的完善,独立分割的发展格局逐渐打破,走廊地区城镇群形成了以上海为龙头,上海、南京为中心和两南端门户,沪宁高铁走廊通道为轴带的“>”字形空间格局[图6-4(b)];此后,随着高速公路的网络化、高速城际公交化、跨江跨海大桥加密等,以沪宁高铁、沪杭高铁和宁杭高铁围合形成的“▽”形(倒三角形)的交通廊道,促使走廊内部空间格局发生剧烈重组,开始向“多中心”和“网络化”的方向演化[图6-4(c)],这种演化趋势的表征不仅在于交通体系演化所带来的空间网络化纵深发展,还在于区域城乡关系所面临的新的组织重构,以及走廊地区的出行行为所面临的重组,尤其是以职住行为为代表的区域性职住组织模式的出现;根据已有的区域交通规划,未来走廊内部的高速城际铁路将在中心城市全网覆盖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中心城市与都市郊区及卫星城之间的直接串联,由此走廊地区将实现不同等级城市、城镇与邻域空间在快速交通方面的全网域联系,走廊内部将进一步向高度网络化的空间体系纵深演化[图6-4(d)]。

上述四大阶段的空间结构演化过程,可进一步归纳为阶段a的“簇群独立”,阶段b的“点轴系统”以及阶段c的“多中心网络”发展格局(图6-5)。多中心、网络化是当前沪宁高铁走廊空间结构重组开始出现的新特征以及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应对目前区域空间重组的模式选择。

多中心网络化的空间格局意味着城市间的阻隔和差异逐渐消失并融为一体,全网络内的经济、社会功能将实现高度融合,这实质上是同城化发展阶段高级化的一大体现,也是同城化发展战略对走廊空间格局发展的反馈结果,其关键在于城际隔阂的实质性突破,走廊城市网络成为开放性地域系统。基于当前走廊区域空间重组的特征,从走廊与周边的区域关系协调、空间发展共谋、城乡关系重构、职住关系优化四个角度谋划同城化发展趋势背景下走廊地区的空间重组与优化的策略。(www.xing528.com)

图6-5 区域空间结构重组过程模式总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