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代流通业与先进制造业协同机理研究

现代流通业与先进制造业协同机理研究

时间:2023-05-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迄今为止,先进制造业还没有形成规范性的定义,其内涵与概念边界相对模糊,有关的研究成果也相对零散。对现代流通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协同机理,学者们分别从外部规模经济、分工、创新等视角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不同观点。因此,现代流通业是先进制造业分工深化的结果,流通业的外包发展是分工深化和专业化程度提高的体现。彭本红和冯良清的研究发现,制造业将物流资源进行外包,促进了现代物流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协同发展。

现代流通业与先进制造业协同机理研究

西方主流经济学重视生产者与消费者直接交易范式,认为商品能自动地从生产领域转移到消费领域,忽视了流通过程,因此在国外文献中较少见到与我国学者研究的“流通业”相对应的词语。在整理国外文献时,我们发现西方学者提出的生产性服务业(producer services)、销售渠道与“流通业”相关。随着先进的物质技术设施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在流通业中的应用,流通业的“现代性”内涵日益受到重视。现代流通业代表了流通业的发展方向(张英、和淑萍,2005)。对于什么是“现代流通业”这一问题,国内学者提出了不同看法。张广生(2007)认为,现代流通业以连锁商业为代表,通过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实现管理的现代化。王潇(2009)认为,现代流通业的发展需要高效的物流配送体系和专业化的流通中介组织作保障。何燕(2010)认为,现代流通业应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在先进的物质技术基础上,应用科学的管理方法,高效率、低成本地组织商品流通。也有学者认为现代流通业是一种新型流通体系,这种体系由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最终顾客组成,在这种体系中,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按计划进行组织、控制与协调(朱立龙等,2012)。从本质上来看,商流、物流、信息流、资本流,包括人的流通,都是各自的流通(陈文玲,2012)。

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和制造模式有了巨大变化,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必须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的速度。然而迄今为止,先进制造业还没有形成规范性的定义,其内涵与概念边界相对模糊,有关的研究成果也相对零散。黄烨青(2010)指出,先进制造业是一种新型的生产组织方式,这种生产组织方式反映了新型创新方式的变革方向。先进制造业不仅指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过程,也指制造业中的科技创新过程,过程中融合了工业化和信息化(于波、李平华,2010)。先进制造业的“先进”体现在制造技术、产品技术、商业模式和组织形式四个维度上(吴晓波等,2011)。

对现代流通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协同机理,学者们分别从外部规模经济、分工、创新等视角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不同观点。

(一)获取外部规模经济

流通业能提高规模经济效应,降低运输成本,实现和制造业之间要素快速、高效流动,为制造企业指明了市场需求和发展方向,有利于制造业的产业结构优化(庄尚文、王永培,2008)。制造业的社会化、专业化程度加深,流通业及其内部各行业对制造业提供的服务投入会不断增加,双方进入高度补充和融合阶段,在区位上向具有环境优势的同产业部门集聚,这就创造了巨大的外部规模经济,有利于改善区域经济环境,提升整个经济系统的竞争优势。Harrington(1995)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对区域活动效率和竞争的贡献,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具有市场外部性。吕政等(2006)引入内部化、外部化的概念,将生产性服务业划分为种子期、成长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探讨不同阶段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的内在机理。吴群(2011)应用共生理论研究了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模式,认为制造业和物流业协同、联动发展建立在能力互补的基础上。高峰、刘志彪(2012)认为,服务业包括流通业与制造业之间通过分工协同、制度协同、创新协同、资本协同产生协同集聚效应,这种集聚效应带来规模效应,最终带来经济的长期增长。(www.xing528.com)

(二)分工深化的需要

随着产业内分工的深化,先进制造业将自身并不擅长的活动外包给流通企业,集中力量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因此,现代流通业是先进制造业分工深化的结果,流通业的外包发展是分工深化和专业化程度提高的体现。在专业化协作原则指导下,现代制造业与物流业向更高的专业化水平方向协同发展,这是经济运行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目标的有效途径(黄福华、谷汉文,2009)。Hutton(2004)认为,从工业时代到后工业时代,生产服务广泛地渗透于经济发展的各个阶层,它的角色逐渐从“润滑剂”转变为“推进器”。随着生产性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制造业把越来越多的内部活动外部化,集聚优势致力于核心业务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发展,不仅提高了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水平,也提高了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Macpherson,2008)。王坤、骆温平(2015)认为,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跨组织协作,不仅能提高物流企业的服务创新能力,也能提高制造企业的生产效率。陈宪、黄建锋(2004)指出,制造业增长的深刻原因是社会分工,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水平的提升降低了制造业交易成本。刘雪妮等(2007)提出,由于社会分工细化的需要,制造业对物流业的专业化、集成化要求不断提高,从而两者实现协调发展。韦琦(2011)通过研究发现,专业化水平的提升使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将物流外置,促使了物流服务业的兴起。周长富、张二震(2011)认为,包括流通服务在内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是制造业分工深化的需要。路红艳(2009)提出,生产性服务业逐渐渗透到制造业的价值链和产业链,有利于制造技术的升级和产业附加值的提高。彭本红和冯良清(2010)的研究发现,制造业将物流资源进行外包,促进了现代物流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协同发展。

(三)实现互动创新

现代流通业的创新水平是衡量制造业产业结构完善程度的重要标志,制造企业的创新活动能激励流通企业的创新活动,通过知识的转移和流动,流通业和制造业实现互动创新。Grubel、Herbert(1999)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向制造业输送了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而这些资本大大改善了创新环境并提高了创新效率,提高了制造业最终产出增加值。在信息技术及创新的推动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逐渐发展到高度融合阶段,产业边界也越来越模糊(Daniels,2002)。在与制造业互动过程中,生产性服务业是创新的桥梁(Czarnitzki、Spielkamp,2003),起到知识转移的协调者与桥梁的作用(Hauknes、Knell,2008),也促进了复杂知识的转移(Miles,2003)。陆小成(2009)构建了知识链模型用来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的机理,认为交互性学习平台是两者高度融合的关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