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细说知音修为:如何做好文化管理

细说知音修为:如何做好文化管理

时间:2023-05-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修为”,一是修养,二是作为。谈到知音文化管理中的修为,首先要明确“知音”的意义。现在继续这个话题,不过主要是立足于知音文化及其管理的视角。最好知音的前提条件是“自知”,缺乏自知之明,很难与人有默契、有配合。知音,就是知所意、所指、所欲、所求。所以知音文化管理把“知需求”作为一项必要的修养,要求对人的需求富于敏感性,要求能够准确判断人的需求方向,且用适合的方式予以满足。

细说知音修为:如何做好文化管理

所谓“修为”,一是修养,二是作为。有了必要的修养,才有好的作为。修养的目的,终究是要有所作为;反过来,作为亦非盲动、非乱干、非莽撞,而须有一定的心灵修养为前提。修养和作为,两者相辅相成。

谈到知音文化管理中的修为,首先要明确“知音”的意义。知音,是知心,具体说,知解心灵里情绪、情感的起源。因此,修为是修心,是从源头建立起增加情感、消除情绪的工夫。

1.无情绪

在第一、二章时,我们曾经说过情绪产生的根源以及处理、消除情绪的方法。现在继续这个话题,不过主要是立足于知音文化及其管理的视角。

一个企业的领导者,是各种问题的处理终端,方方面面的关系必须理顺。处理关系,据我们前面所说的,其实就是个如何来增加情感、减少情绪的问题。让人能生情感而无情绪,自然可为“知音”了。情感已说过,再重点谈一下情绪。

领导者有情绪是最要不得的,但领导者又最容易生情绪。为什么呢?由于他所处的特殊位置,往往矛盾统统上交到他那里去,是处理各类矛盾的终端,稍有不慎,有的地方忽略了,举措欠妥,于是有不实之责,有求全之毁,有飞来之恨,有无妄之怨……总之,种种不公平的谬赏、恶谥,都要一律承受,别无退处。领导者有情绪产生,也是很正常的事。

问题是,领导者全无必要发脾气,闹情绪。一则,闹情绪没用,吓唬不了人,解决不了问题;二则,情绪只能激起更多、更大的抵触、反感,造成更大的情绪;三则,闹情绪,心浮气躁,夸张失度,实为经不起事,在自损形象。其实,有情绪而不发作——特别强调的是,我所说的不发作,不是指暂时揣着、藏着、存着、忍着,放进心里,秋后算账;而是控制、过滤、消解、化除——更能体现出领导者的大度、宽容与超脱。老子说:“受国之垢,是为天下主。”地位最高者,往往姿态最低,犹如海纳百川,不管好的还是坏的,脏的还是洁的,兼容并蓄,无所不收,所以成就了海的博大与深沉。领导者也是如此,承受着一国的污垢,故而有“容”。说简单点,宽容的意义,无非是对异己的、不公的人和事的承受与容忍。

最好知音的前提条件是“自知”,缺乏自知之明,很难与人有默契、有配合。而自知的工夫,表现在情绪的有无。对自我有足够的认知,便能控制和稳定情绪。

2.能放下

能放下,也可很好地化解情绪。那什么叫“放下”呢?

星云大师讲过一则公案:

红木山清凉寺大法禅师名动一方,经常有僧众信徒前来问道。无论什么人来提问,大法禅师大部分的回答都是:“放下。”例如,有人问:“烦恼很多,如何去除烦恼?”大法禅师说:“放下。”又有人问:“面对人间的欺压、打击、委屈、冤枉,怎么办?”大法禅师仍然说:“要放下。”

这也放下,那也放下,可是大家就是不懂如何放下。有一天,有一位禅僧前来参问:“请问禅师,有病的人能参禅吗?”大法禅师说:“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你要放下。”这位禅僧说:“我就是放不下,怎么办呢?”大法禅师又说:“痛了,就能放下了。”

禅僧一听,心中还是犹疑。大法禅师不再说什么,只是拿起茶壶说:“茶杯拿来,我倒茶给你。”禅师慢慢倒水,滚烫的开水倒在茶杯里,让禅僧几乎拿不住,他口里喊着:“太烫了,太烫了!”然后即刻把茶杯朝桌上一放。(www.xing528.com)

大法禅师见状就说:“你看!痛了自然就放下了。”

这则公案很好,很有启发性。那些富于人生智慧的禅师,总是以这样醒警有力的方式,在关键时刻点醒欲求解脱而不得的人。佛教修养的根本教旨是“断烦恼”,烦恼也是情绪,要达到的目的是内心的澄净宁和,达到心灵的大自在境界,而最重要的一种方法,是改变观念。人总被一些错误的认识、观念所左右,犹如种子,藏于内心深处,遇上合适的机缘,这些观念生长起来,根深叶茂,控制住人的心情。断烦恼,则要有“断根”、“绝种”的工夫,找出观念产生的根源,加以摧毁。“放不下”,即一种。名利放不下,财富放不下,权力放不下,事业放不下,身份放不下,面子放不下,情感放不下。放不下,即丢不开。丢不开则以上种种,则如包袱压在背上,无比沉重,心自有累意。“放下”的意思,不是不管——百事不操心、不负责、不关注、不积极、不进取,而是顺其自然,进于所进,止于所止,自觉把握分寸,恪守必要的边界。比如,中国的许多父母,对子女总有操不完的心,放不下。有人也看得开,放得下,这就是“儿孙自有儿孙福”;再如,许多民营企业家,对呕心沥血创立的企业,总放心不下,总以为离了自己不行,但企业发展到不同阶段,便有相应的管理思路、方法,非个人的情感、意志所能左右,若能跟上节奏,适时而变,懂得放下,人才轻松自如。

佛家有一条教义来说明“放下”的必要性。放不下,乃因执著;而之所以执著,又是因为没有认识到、领悟到所执著者的空性、非实在性。一旦以智慧照见五蕴皆空,自然无执,于是宁静恬淡,彻底放开,随遇而安。安,即无情绪。

3.知需求

为什么知音文化管理看重需求,把“知需求”的能力作为修养?有道是“闻弦歌而知雅意”,这是很文雅的比喻,其实说的是:听见别人面上的言语,就知道内含的真实需要。知音,就是知所意、所指、所欲、所求。

自然创造生命,生命具有官能,官能产生欲望,欲望制造需求,而需求驱动着人。譬如,人有交换情感的需求,所以致力于不断发明、改进通讯工具,以打破时空条件给人造成的阻隔,电话不就如此发明的么!人有交换物质的需求,所以产生了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人就存在于它的需求中,需求有多强烈,生命就有多活跃,能量就有多大。

但需求很难把握。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有“需求层次”的理论,需求的层次性说明了人的需求,既有复杂性,也有多变性。复杂性,是说不同的人需求不一;多变性,是说同一个人此时的需求与彼时的需求也不一。这就使得需求较难把握。

需求还是个信号,反映出人心的欠缺状态。由于欠缺,所以需求。若能够满足人的需求——心满则意足、意足则情生,情生当然允为“知音”。

所以知音文化管理把“知需求”作为一项必要的修养,要求对人的需求富于敏感性,要求能够准确判断人的需求方向,且用适合的方式予以满足。

我们的文化,做人亦如作诗,欣赏含蓄,不惯明言,这就要求人特别善于“会意”、“闻弦歌而知雅意”,要有这种敏感意识。

东汉王朝的开创者刘秀,虽是刘氏宗亲,但血缘关系早已疏淡。他少年时代,也没有抱多大的志向。后来王莽篡汉,举措乖张,激起民变,天下大乱。刘秀开始加入更始皇帝的阵营,随后独立出来,势力逐渐壮大。于是左右劝他乘机称帝,刘秀考虑到时机和条件尚不成熟,不想立即称帝,免成众矢之的。而他的重要手下耿纯,干脆把话挑明:“天下士大夫抛弃亲人,离乡背井,跟随大王冒死征战,图的无非是攀龙鳞、附凤翼,追随大王以成就自己的功名事业。一旦感到没有希望,各人自然会考虑自个儿的去留问题。”乱世之中,有志图王的人不少,但没有谁有资格注定称王,实际上君臣之间是个相互选择的问题。从臣的一面考虑,无非是想加入个有前景的队伍、跟随着可信赖的老板,借队伍、老板的成功满足个人的需求。如果不遂其愿,看不到前景,自会重新选择。这番话打动了刘秀,知道若再不采取行动,满足群臣的初步期待,好不容易拉起来的队伍势必离心。耿纯的话很有道理,人之所以攀龙附凤,不是他喜欢攀着龙鳞、附着凤翼,而只想借助于龙凤的腾飞势头捎带上自己。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和个人的真实关系,也可作如是观。

知音文化施用于企业管理,把“知需求”作为管理者的必备修养,也是这个理。

造就良好的修养,还不是目的,“修”是为了有所作为——带好队伍,打造有凝聚力的知音伙伴式团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