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渭南粮业发展演变概况

渭南粮业发展演变概况

时间:2023-05-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粮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与人们的生命攸关。兹将近代渭南粮业发展演变概述如下,以供读者参阅并起保存史料的作用。渭南为陕东大县,主产粮、棉。这是战乱后渭南最早的三家粮行。粮业淡旺季和价格,是随着供需矛盾和生产丰歉出现不同变化。陇海铁路通车后,西安、天津、徐州、郑州、济南、开封等地及西安成丰、华丰、合夥等面厂都派人前来收购,渭南也相继成立了象峰等面粉厂使渭南粮食业重新出现了兴旺景象。

渭南粮业发展演变概况

粮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与人们的生命攸关。随着粮食丰歉、余缺和政局的变化,粮商也时兴时衰。兹将近代渭南粮业发展演变概述如下,以供读者参阅并起保存史料的作用。

渭南为陕东大县,主产粮、棉。据《新续渭南县志》载:明嘉靖时就有耕地891266877 亩,人均11.77 亩,种夏粮621273.9 亩,种秋粮219772.8 亩,种棉花48858.7 亩。到乾隆三十四年(1769),耕地面积增加到1266785. 3 亩,人口276251 人。清代末期,由于鸦片种植面积增多,粮田则大大减少,加之渭北土地瘠薄,多采用三分之一的轮休耕作法(一成轮休,一成正槎,一成倒槎),粮食种植耕地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同时受渭北焦、常、曹等资本集团的影响,不少群众重商轻农,耕作粗糙,一般亩产百斤左右。致使产粮大县,百余年来一直成为缺粮县。县城及故市以南地区各集镇的粮食市场,虽有起落,但均很兴旺。民国二十四年(1935)陇海铁路通车以来,一直是关中东部粮食交易中心。

自清同治元年(1862),经过太平天国、回民起义军、捻军数年战乱,除山区青岗坪、大王岭及山区少数村庄外,所有村镇城堡多被焚毁,人民死伤达5 万之众,百姓大都流离躲避,生产遭受严重破坏,渭河两岸犹如无人之区,土地荒芜达数年之久。同治六年回军二次西退后,群众渐渐开始重建家园,在地方秩序及农业生产曰渐恢复的同时,城镇铺商也逐渐开业。车雷村雷发财,率先在县城西门内开设公义长粮行,代客买卖粮食。由于独家经营,生意非常兴旺,获利甚多,雷发财因此起家,成为县西巨富。继而有田姓开设的聚顺成,南塘巷金家开设的同兴昌。这是战乱后渭南最早的三家粮行。他们采取年收佣银十两,发给农民牙帖一张(旧时为买卖双方提供场所、收取佣金的证明),在集会时协助买卖业务。有时还领粮车下乡交易,收取佣金,群众称为“经纪”(协助买卖双方成交;收取手续费)。因农村现金缺少,其他商行也采用实物交易,夏收粮食秋收棉,每户向当地“经纪”交手续费银五两。因而形成其他商行同时也兼营粟花业。随着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至光绪中期商业逐步走向专业化阶段,各集镇先后共增设了十多家粮行、较早的有故市荣顺德,孝义彩盛同,信义天成永。

这时粮行用斗无统一规定,各地均沿袭旧例。县城每斗二十九斤半(折今三十四斤七两强),孝义为二十八斤(折今三十二斤九两强),故市三十斤(折今三十五斤三两弱),辛市二十七斤(折今三十一斤八两弱),阳郭二十四斤(折今二十八斤二两强),崇凝二十二斤(折今二十五斤八两强)。还出现使用私制小斗、大斗及以多量少、以少量多等手腕欺骗群众的恶习。民国十八年(1929)令行统一度量制,明文规定“非经政府校准灼印之斗不准上市”。此后,县城始用新斗(折十四市斤半),取缔了私斗私秤。但外镇粮商仍多沿用旧斗、旧秤(群众称为大斗,老秤)。直到渭南解放。

在收取佣金方面,县城与外镇也有差别,县城卖方每车麦(十石)抽三斗——即3%,买方每元抽佣金一分五——即1.5%。民国二十四年以后,县城改佣金为三分,卖方二分,买方一分;外镇每元为五分,卖方三分,买方二分。民国三十年农业税征实后,改收实物,一般每石粮抽取三升,卖方二升、买方一升。

粮业淡旺季和价格,是随着供需矛盾和生产丰歉出现不同变化。县城用户多系机关、商业、学校和居民,以六至十一月为旺季,日交易量约300 石以上;乡镇用户多为农民,一般在小麦播种后短粮,以九至次年五月为旺季,日交易量约200 石以上。光绪四至五年由于连年丰收,粮价下跌倒每石银三钱,农民雇请麦客割一亩麦,只30 文钱,给一斗麦还不乐意,形成谷贱伤农的“熟荒”。在这一时间,许多粮行都囤积了很多粮食。光绪二十六年(1900)大旱,粮价暴涨至10 两银子一石,他们便乘机销售,牟取暴利。次年县城又增开了务成丰、集义栈(后改德原兴),故市增设聚兴和,孝义增设天顺德等十余家粮店。民国四年县署以粮车进城阻碍交通为由,令将县城粮市移至北滩,即今民生衔(旧称粮食集)。

北滩旧有一条小渠,灌浇湭西南部农田。乡绅高岳雇工填平未及盖房,被务成丰经理王复元凭借雷家势威,以县租用为由,占为该号所有,修建街房多院。当时流传有“高家填,雷家建,湭西不能水浇田,有人出面敢说话,务成丰去找王复元”之谣。

民国以后,粮食销路以县境为主,价格比较平稳,每石价常在5 至6 圆银洋之间。北洋军阎相文部入陕,派员在渭南大量收购军粮,粮价逐日上升至13 圆,且蒲城、白水、富平等县粮食大量输入,各粮商乘机取得厚利,渭南杨昆山、蓝田厚子镇李家等都因此发家。许多富户纷纷插手粮业,先后在县城增设了同义和、双太昌(荣顺魁)、太盛丰、兴太祥、天兴栈等五家。(www.xing528.com)

民国十五年(1926)春,军阀刘镇华率镇嵩军入陕,派暴式彬为渭南县长,以征购名义将各粮店历年囤积及私人寄存粮食300 万斤全部“征收”,县城及各镇粮店纷纷倒闭。军队还破门搜索,财物被抢掠一空,商业停顿达一年之久。县城先后仅恢复了公义长、太盛丰、双太昌、德厚兴四家粮栈,后因资本微弱又以公义长名义实行联营。民国十七、十八年陕西大旱,麦苗枯死。秋田减产,形成大年馑。而政府不断科派军粮,加紧催索,这时棉赋已预征到二十四年(1935)。饥民四起抢粮,成群结队“吃大户”,蒲、富粮贩不敢南来,粮价逐日上涨,每石竟达60 银圆,且有行无市。在陕西省赈务会倡导下,由县商会及粮业公会联合富户集资前往河南、江苏、山东等省购运大批粮食,县城各行各业都代售面粉,抑制了粮价和抢购之风。至同年九月每石小麦下降到17 银圆左右,此后连年丰收,又下跌到六七银圆。民国二十年同厚裕、荣顺魁、德厚长、义兴公等四家粮店也随之复业。

陇海铁路通车后,西安、天津徐州、郑州、济南、开封等地及西安成丰、华丰、合夥等面厂都派人前来收购,渭南也相继成立了象峰等面粉厂使渭南粮食业重新出现了兴旺景象。除原有五家粮店外,县城相继增设了万福源、万顺长、天生合、复盛生、泰盛昌、同心协、德厚兴、俊生荣、公合永、德合祥、联二成等23 家,米粮铺22 家,均集市于民生街,日交易量达6000 多石,粮价17 圆左右。高陵、临潼、澄城、大荔、蒲城、白水等地粮车络绎不绝,纷纷来渭交易。此时同业相互竞争激烈,纷纷在铁路沿线修栈房、仓库、增加蓄运量。渭北各镇粮号急剧增加。故市有12家,孝义有9 家,信义有7 家,交斜有8 家,辛市有6 家,各小集镇亦设有小店三两家,成为渭南粮业最盛时期。

民国二十五年(1936)东路粮食厂商停购,销路锐减,各粮行库存积压。同年“西安事变”发生,一时大军云集,杨虎城派员在渭南设立粮禾未总站,收购县城粮商150 余万斤存粮,每斤作价5 分,暂时尚未付款。总站移至邻县继续收购。事后经商会会长杨昆山派遣王明堂、叶英祥两人往返交涉,价款全部收清。杨昆山及叶、王合谋以少收为由,贪污粮价一万余元(新中国成立后在“三反”运动中作出交代),渭南粮业因此蒙受重大损失,相继倒闭17 家,米粮铺倒闭18 家。粮店仅存公义长、天兴栈、荣顺魁、德厚长、同厚裕、天生和等6 家。同年又增开了建兴成、大丰成两家。

民国三十年实施田赋征实,不少农户需购粮交纳农业税。渭南县田赋粮食管理处为简便手续,由农户向粮行交款,凭据到仓库结算,粮行为仓库收购粮食,统一调拨。而粮商借机哄抬粮价,从中牟利。陕西省经济检査团以检查粮价为名,率经济警察突然到县,以囤积居奇为由,查封了同厚裕、太盛生、德厚兴、德厚长等四家粮店,并将会计连同账簿一同带省。后经商会、粮业公会多次交涉,贿赂法币10 万元、豌豆9 石以作罢休。

蒋介石发动反共内战后,强迫各县代购军粮,由于货币大量贬值,加之各级政府从中克扣,价款到县与市价相差很大,进而又向农民摊派“差价麦”款,待催交备齐又与市价相差,为此粮商赔累不堪,兼之捐税繁重,如斗捐、所得税、过分利得税、营业税、印花税、壮丁费、绥靖费、综合税等举不胜举,各粮店相继倒闭。至渭南城解放时,只剩下天生和、建兴成、天兴栈、太盛长、公义长、德厚长、德厚兴、兴顺和等8 家,继续营业。1954年人民政府实行粮食由国家统购统销政策后,停止粮食自由买卖,德厚兴转营铁业,公义长转营竹器业,天生合转营杂货业,建兴成、天兴栈等5 家转营日杂居民用店;乡村集镇粮商多数转入农业。

(撰稿:宋金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