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企业面临的挑战:解析二线品牌乃至整个行业的困境

中国企业面临的挑战:解析二线品牌乃至整个行业的困境

时间:2023-05-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前,中国企业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四个方面,尤其是许多民营企业,如同被困在围城中的巨人。这“三块板”使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甚至本土市场的发展空间受到很大的挤压。图1-3 中国企业面临的挑战长期以来,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更多依靠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依靠资源能源的大量投入来赚取国际产业链低端的微薄利润。

中国企业面临的挑战:解析二线品牌乃至整个行业的困境

当前,中国企业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四个方面(如图1-3所示),尤其是许多民营企业,如同被困在围城中的巨人。对中国企业所面临的挑战,可以作一个形象的表述——“三块板”:即核心技术(“天花板”)、对全球性销售网络的掌控(“地板”)和跨国公司的反倾销以及资源减少、费用升高等现状(中间的“隔板”)。跨国公司在知识产权专利、产业和技术标准等方面设置的“天花板”,极大地限制了中国制造业企业向上的发展空间;同时,没有国际性的品牌和对销售网络的掌控,使中国制造业企业在拓展国际市场方面处于绝对的劣势;再者,在国际市场上,中国一些较具竞争力的产品(主要是具有成本优势、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屡屡遭到了多个发达国家以反倾销为名的阻击;同时,近年来中国面临的资源减少,人员费用上升等现状也给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增加了新的压力。这“三块板”使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甚至本土市场的发展空间受到很大的挤压。

978-7-111-46364-1-Chapter01-14.jpg

图1-3 中国企业面临的挑战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更多依靠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依靠资源能源的大量投入来赚取国际产业链低端的微薄利润

世界工厂”的光环,掩盖不住90%的出口商品是贴牌产品的尴尬。在巨浪滔天的金融海啸里,这些没有自己“头脑”和“心脏”的贴牌企业更容易“沉没”。

能否创造附加值成为企业制胜的关键和长久的因素

说到高附加值,过去大多数观点都是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强调企业要为消费者创造价值,而讳言企业创造高额附加值,获得更高利润。企业固然要为消费者创造高附加值,但企业存在的要义是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而获利。企业利润是投资者取得投资收益、债权人收取债务本息、国家取得财政税收、企业职工获得劳动收入和福利保障的资金来源,同时,企业的赢利能力也是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重要指标。

商界名人史玉柱说过这样一段话:“我觉得做一个企业,追求利润是第一位的。你不赚钱就是在危害社会,对这个我深有体会。我的企业1996、1997年亏钱,给社会造成了很大危害。当时除了银行没被我拉进来,其他的都被我拉进来了。我的损失转嫁给老百姓,转嫁给税务局。企业亏损会转嫁给社会,社会在补这个窟窿。所以,我觉得,企业不赢利就是在危害社会,就是最大的不道德。”

什么是高附加值?

高附加值不是凭空策划出来的。把营销的每一个环节做到位,做得更策略更智慧,高附加值就产生了。

高附加值也不是高价格,高附加值是在科学系统的市场操作中获得持久合理的利润空间。(www.xing528.com)

经济动荡时最先倒下的是那些物美价廉、缺乏高附加值意识的企业

每次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爆发,总会有不少企业陷入困境乃至破产关闭。那么,哪些企业最容易在危机中倒下呢?中国企业联合会搜集整理了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直至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中陷入困境的部分企业案例,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分析出了具有代表性的几方面原因。

战略决策失误

战略决策关系到企业发展方向,是企业成败的关键。很多企业输在战略决策上,其表现有三方面:

一是忽视外部市场经济环境出现的转折性变化,逆势而为导致决策失误。二是对行业发展方向判断失误。比如,美国汽车历史辉煌,但进入20世纪中后期,他们仍然固执地认为奢侈、豪华、享受是汽车业发展的方向,集中力量开发经营皮卡、SUV等大功率高油耗豪华汽车,最终让日本汽车业迎头赶上。三是企业一味追求物美价廉,缺乏高附加值意识。许多中小企业在发展初期主要依赖物美价廉、薄利多销打开销路,但是,对于那些已经成功迈过了创业期,正进入规模发展的企业来说,如果仍然沿用创业时期的经营管理方式,不及时建立科学有效的决策机制和管理制度,失误的风险是很大的。

一哄而上的跟风意识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往往哪个行业出现了投资机会、需求旺盛、利润率高,便有不少地区和企业蜂拥而上,企业之间展开恶性竞争,大打价格战,直至全行业陷入无利可图的困境。从早期的家电、机械、日用消费品,到近年来的房地产、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等行业,无一例外,都走过这条粗放式的扩张之路。

过于依赖OEM业务

另一种企图依靠薄利多销,缺乏高附加值的生产模式是原始设备制造(OEM),俗称“贴牌生产”。一些地区和企业没有深刻认识到全球产业链转移的大趋势和我国OEM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过于依赖OEM 业务,眼光仅仅盯着微薄的代工利润,缺乏投入资源提升企业的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和制造加工能力的远见和动力。因此,金融危机对国内实体经济的冲击首先是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OEM产业,大量OEM企业减产、停工或者关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