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劳动积累与资本积累的比较分析

劳动积累与资本积累的比较分析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只要剩余价值、积累价值的全部或一部分转化为私有财产并被用作剥削的手段,就构成资本积累。这时,如果生产资料所有者利用生产资料所有权无偿占有劳动力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前人积累的价值,价值才成熟为资本。目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扩张至全球。不过,现在剩余价值在资本积累中仍占重要地位。

劳动积累与资本积累的比较分析

引起劳动价值积累的情况,是一般劳动过程的缩短。劳动过程的缩短使活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增加。活劳动是价值积累的唯一因素。

马克思的理论中,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就是资本积累。通过对前人积累价值的分析可以看出,剩余价值中包括了一部分积累价值。因此,劳动积累与资本积累也就有了区别。

首先,要区别剩余价值和再现的劳动积累价值。剩余价值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劳动过程不仅创造剩余价值,而且使前人的积累价值再现。马克思详细论证了体力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的情况,简略论证了科技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即“总体工人”创造剩余价值的情况,但没有详细区分在劳动过程中活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再现的积累价值。其次,要区别资本积累和劳动价值积累。积累价值包括剩余价值。积累价值可能转化为资本,也可能不转化为资本。只要剩余价值、积累价值的全部或一部分转化为私有财产并被用作剥削的手段,就构成资本积累。由于资本表达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所以资本积累蕴含着剥削,而劳动价值积累则没有这种含义。这种区别,对于认识现代资本主义的剥削和社会主义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于价值积累,它的前提条件是私有制。由于价值是使用价值的同一性,可以转化为任何使用价值,所以,资本可以以使用价值同一性即货币的身份转化为任何状态的使用价值。比如,货币可以转化为生产资料、劳动力、机器、厂房、各种动力资源、劳动环境和劳动条件等生产要素。各种生产资料也可通过货币相互转化,比如人们可以卖掉树木购买机器,卖掉羊购买劳动力,卖掉钢材购买能源物质,等等。在生产前,人们把投入的价值转化为生产要素。在生产中,通过活劳动,这些生产要素形成新的使用价值,新的使用价值中包含有人们未付等价物的劳动力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前人积累的价值及其基质的自然价值,所以,新产品通过市场交换会增值。但这不是资本的功劳,而是活劳动的功劳。只有当货币转化为某种现实的使用价值之后,通过活劳动的劳动活动,才有可能发生质变,异化为资本。资本是生产资料所有者依靠生产资料所有权无偿占有的增殖的价值。

资本增殖的部分一是劳动力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剩余价值部分,二是前人、他人积累价值的再现部分。当人们把货币投入生产,转化为生产资料时,货币还不是资本。但生产资料中包含有前人的积累价值,经过劳动者的劳动,生产资料转化为新产品,前人的积累价值也随新产品再现。这时,如果生产资料所有者利用生产资料所有权无偿占有劳动力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前人积累的价值,价值才成熟为资本。这样,就给人以假象,似乎是资本创造了更多的价值,似乎是资本创造了剩余价值。其实,价值反映人的社会关系,是人所利用的工具,价值根本不会自行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那种认为资本创造价值的观点是肤浅的。由于人们弄不清通过人的劳动会使积累价值再现的道理,所以生产资料所有者利用生产资料所有权剥削劳动力创造的剩余价值,占有前人的积累价值,把货币转化为资本,还说是资本创造了价值,使人们崇拜资本,为他们的剥削制造正当理由。当马克思揭破了资本家剥削劳动者的秘密后,他们又大肆攻击马克思。

作为转化为资本前身的货币,在生产前,它要转化为使用价值,需要通过市场交换。在生产中,它从一种使用价值转化为另一种使用价值,需要劳动力的参与,需要劳动力通过做功使它静止、稳定、物化,这个过程形成新产品的价值。在生产中人的劳动力像自然力一样起作用,对事物做功。一方面,再生产出使用价值;另一方面,再生产出积累的价值。由于劳动力的能量有限,做的功有限,形成的剩余价值也有限,而且还要消耗生活资料,所以,在积累的价值增大,对自然能量利用度增大的情况下,活劳动的作用被一再贬低。人们忘记了,如果没有活劳动,就不会有使用价值形态的改变和价值的再现,也没有前人、他人积累价值的再现;如果没有活劳动,根本就不会有价值积累,科学技术是价值积累的重要因素,而科学技术是人们分工合作的结果。人们应该知道,如果没有在私有制条件下生产资料私有者利用权力对活劳动的压迫,价值的代表货币就不会成为资本。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的社会化程度逐步加深,劳动力被剥削的程度会随之逐步减轻。在劳动力不再被剥削时,资本就会恢复价值的本来面目,也就不再称其为资本了。

人们在前人劳动积累的基础上劳动,再现前人积累的价值,利用前人积累的价值,使社会进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常态。因此,通过活劳动再现前人积累的价值,把投入的价值转化为生产资料,使新产品增值,是任何一种社会生产都努力追求的,这种被投入的可以带来更多价值的价值,不是资本,因为它没有依靠权力进行剥削,只有那种依靠权力侵占劳动力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行为,才造就资本。(www.xing528.com)

目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扩张至全球。如果说20世纪是资本主义向全球扩张的初期,以侵略战争为主要方式,以两次世界大战为主要表现。那么,现代的资本主义全球扩张已至中期,以资本输出为主要方式,以金融垄断为主要表现,以直接价值掠夺为资本积累的手段,辅之以战争手段等。不过,现在剩余价值在资本积累中仍占重要地位。这是因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仍以雇佣劳动为主要生产方式。因此,马克思关于活劳动创造剩余价值的理论并没有过时。有的经济学家指责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的理论不正确,其原因之一是他们不知道前人积累的价值会通过活劳动的劳动再现,而他们为了贬低活劳动的作用,把自动化机器说成是会创造剩余价值的活人。原因之二是他们不知道科学工作者如何与体力劳动者一起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原因之三是他们只看到了发达国家的自动化生产,而没有看到多数发展中国家遭受到的金融垄断性剥削和世界工厂性剥削。

发展中国家之所以忍受资本主义的剥削是因为:一是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力还较为落后,而先进的现代化生产,可以转化本国可利用的自然资源为可用的财富,从而改变人们的生活;二是现代化机器中,包含有更多的前人积累价值,除了为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剩余价值外,通过劳动再现的积累价值可以以各种形式比如以税收的形式存留,为本国所用;三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利用军事强力推行霸权政治,颠覆其他国家的合法政权,培植卖国的私利主义傀儡政权;四是资产阶级仍然掌握着世界话语权文化因素使不少人还对资本主义剥削认识不到位。

现阶段,科学劳动在劳动积累和资本积累中占重要地位。科学劳动者通过劳动创造出一般劳动产品。一般的劳动产品有两大特点:一是以抽象的形式存在,可直接用时间计量;二是可与本领域中的具体劳动相结合,从而产生乘数效应。科学成果的乘数效应是指某一项科研成果被众多的生产工人所掌握,使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生产商通过市场实现更多的利润。例如,数学公式、物理学定理等等,都是以抽象的形式存在,它们可以与任何与之有关的具体劳动相结合。前人创造这些科学原理时,付出了劳动,他们所付出的劳动量用劳动时间的长短来计量。掌握了这些原理的后人,对相关的事物进行再探讨,以致有了再发明、再创造。再发明、再创造的科学工作者所付出的劳动量,仍然以他们的劳动时间为计量的依据。他们创造的价值,是他们从事研究的时间。

科学工作者的劳动是在前人积累的科学劳动价值基础上的劳动,它再现前人的积累价值,同时也创造剩余价值。

凡是可以导致劳动时间缩短的劳动方法和使消费时间延长的消费方法,都可形成价值积累。如果我们把价值看作是计量财富的工具,则价值积累标志着财富积累。财富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便可进入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说:“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57]马克思在这里说了共产主义实现的条件:一是马克思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迫使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对立随之消失。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分工,主要是指从事物质活动的人群与从事精神活动的人群之间的分离与对立。这种分工,使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不同的人来分担。这种分离和对立,与生产力的发展程度相适应。与这种分工同时出现的不平等分配,是私有制产生的根源。从事精神活动的人成为统治者,从事物质活动的人成为被统治者,马克思所说的分工消失,就是阶级消灭。因此,共产主义社会是无阶级社会。马克思虽然反对把人像机器零件一样对待的分工,但不反对人在劳动中的自愿分工协作。不能把马克思所说的消灭分工,看作是消灭社会劳动行业中一般的工种的分别。马克思所说的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对立消失,指劳动者有知识,他不仅可从事劳动,也可从事科学研究。两种劳动的对立消失不仅要靠个人知识的增加,也要靠科学工作者与技术工作者的紧密结合。个人知识的增加既要靠个人奋斗,也要靠社会为个人提供获得知识的环境。100多年的社会发展,已经证明了马克思的论述是正确的。现在人们的文化水平显著提高,劳动者大多都受过一定的教育,教育大众化正是消灭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对立的必由之路。二是马克思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而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人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的重要标志是人会使用生产工具劳动。生产工具有两种:一种是自然生产工具,例如水、木棒、石块等。使用自然工具劳动,个人受自然界的支配。另一种是使用由文明创造的工具劳动,例如使用机器、化学合成的生产材料进行生产等。此时,生产力发展了,个人与社会的联系主要靠产品的交换,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成为必然。随着社会分工程度的加深和劳动积累的发展,私有制产生。马克思、恩格斯说:“私有制,就它在劳动的范围内同劳动相对立来说,是从积累的必然性中发展起来的。”[58]生产力发展之后,产品的私人占有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于是,人们之间的联系越来越依靠交换,而交换必须依靠货币这种媒介,人们便产生了对商品和货币的崇拜。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后,价值生产即以货币为媒介的生产占据统治地位,以追求剩余价值为目的的资本也就成为世界的主宰。这时,金钱成为一切权力的权力。此时的劳动,对于劳动者来说,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对于生产资料私有者来说,成为压迫别人的工具。随着劳动的积累增多,资本积累的速度加快,劳动者受剥削的程度相对加深。对于劳动者来说,原本是人的本性表现之一的劳动,成为一种痛苦。所以,共产主义必须消灭这种扭曲了人的本性的劳动,消除资本积累,消除私有制,使劳动成为一种符合人的本性需要的快乐。也就是说,劳动成为人的第一需要。三是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必须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不断发展,从而使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结合社会主义的实践,我们对个人的全面发展应该有更深刻的理解。个人的全面发展靠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变革来实现,同时,个人的全面发展又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由于国民教育的普及,人们的文化水平大大提高,不仅创造的财富增多,人们的劳动职业选择灵活度也大大增加,人们的休闲时间也大大增加。马克思、恩格斯曾说:“当分工一出现之后,任何人都有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动范围。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的,他不能超出这个范围:他是一个猎人、渔夫或牧人,或者是一个批判的批判者,只要他不想失去生活资料,他就始终应该是这样的人。而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59]如果说在几十年前我们还认为这是一种臆想的话,在生产力发展后,在国民教育的水平普遍提高后,在人们的休闲时间增加后,这种情况就不是想象了。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实现的条件,是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谈的,是针对德国工人党的纲领谈的,所以,还有没有说明或不必要说明的前提。其一是这一切的实现,必须依靠生产力的发展使财富的一切源泉充分涌流。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要靠现实的活劳动的创造,另一方面要靠对前人劳动积累的利用。利用人类几十万年的价值与财富积累,既是人类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基础,又是现实活劳动创造的前提。其二是必须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消除剥削和一切不平等、不公正、不公平现象。资产阶级利用生产资料所有权,无偿占有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和剩余价值以及再现的前人积累价值,是不合理的。要实现人的本质,要占有一切人类劳动成果,必须消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其三是必须靠集体的力量,必须给予个人充分的自由。人民当家作主的标志,是人民掌握国家政权,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只有在人民既掌握政权又掌握财产权的情况下,人的自由才是真实的。马克思、恩格斯说:“个人力量(关系)由于分工而转化为物的力量这一现象,不能靠人们从头脑里抛开关于这一现象的一般观念的办法来消灭,而只能靠个人重新驾驭这些物的力量,靠消灭分工的办法来消灭。没有共同体,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60]

转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消灭资本积累,并不意味着剩余价值会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消亡而消失。剩余价值在任何社会都存在,并形成积累,否则,社会再生产就无法扩大,社会生产力就难以发展。前人积累的劳动价值,既包括剩余价值的积累,也包括劳动一般过程的积累。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只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积累,没有论证劳动一般过程的积累,但在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中,已经包含了一切劳动价值积累和财富积累。只有在前人劳动积累的基础上,人类才能过渡到共产主义。有些人认为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多是基于眼前的劳动条件和人们目前的思想状况而产生的。不过,这种状况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积累增加、社会公益度增加以及马克思主义的深入人心而改变。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掌握了自己的命运,不仅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门类齐全的现代化工业体系,而且在改革开放中,汲取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为我所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使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人们的劳动强度减轻,休闲时间增多,互联网手机电脑得以普及,汽车进入寻常百姓家,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公益事业随之发展,教育、医疗养老等的按需分配成分越来越多。社会主义中国的变化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前人为我们设计的道路上,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就会一步步地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