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胡锦涛的生产力发展理论

胡锦涛的生产力发展理论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人为本”的思想涉及生产力的发展和实现以人为本的协调发展的问题。由此可见,生产力的发展是手段,以人为本是目的,两者是统一的。这样就拓宽了新生产力发展理论中“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内涵,使其更完整、更科学。其次,可持续发展是人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胡锦涛的生产力发展理论

1.生产力发展的最终目标与以人为本的协调统一

发展目的问题是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决定发展中其他一切问题的首要的基本问题。坚持人民利益发展观,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宗旨,也是发展的目的。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2003年10月14日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发表了题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讲话,他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从根本上说,就是坚持唯物史观,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前进的动力;依靠人的全面发展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推动社会进步,同时又在生产发展、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中提升人的素质,提高人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以人为本”的思想涉及生产力的发展和实现以人为本的协调发展的问题。毫无疑问,要实现以人为本,首要的就是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就要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但是如果只看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而忽视了以人为本,就可能忘记发展生产力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反过来,如果只讲以人为本,而忽视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以人为本最后还是要落空的。由此可见,生产力的发展是手段,以人为本是目的,两者是统一的。

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体现了我们党一贯的宗旨和最新的执政理念,同时又发展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可见,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就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人一向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则用“以人为本”的概念突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从而更形象地表明,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只是经济的量的增长,还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科技水平的提高,更包括人民生活的改善、社会的全面进步,归根到底是为了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灵魂,合乎逻辑地承载了为谁发展、靠谁发展的双重意蕴,把发展的价值取向——人民利益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和依靠主体——人民群众相统一,使之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相一致,从而把党执政为民的执政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统一起来,使之转化为党领导发展和推动发展的理论依据和精神动力。这就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创造平等发展、充分发挥人民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妥善处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使广大人民充分享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

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基础上的全面发展思想

科学发展观中的全面发展就是要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一方面,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另一方面,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和保障,要在坚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统筹各方面关系,促进全面发展。

首先,全面发展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告诉我们,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必须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统筹各方面的发展。胡锦涛指出,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是抓住发展的根本。

其次,要在坚持“一个中心”的基础上,促进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就是社会各个方面都要发展,是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统一。全面发展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全面发展就要求我们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要大力发展教育、科技卫生等事业,把更多的物力、财力用在社会发展方面。

最后,全面发展必须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与推进经济文化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互为前提和基础。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www.xing528.com)

3.跨越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辩证统一

科学的发展观要求的是可持续发展。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影响子孙后代需求的发展,即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力,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实现社会的持久发展。它不仅仅是一个生态、经济可持续的发展问题,还是一个社会、政治可持续发展问题,它不仅要求实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还要求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乃至政治、文化发展的可持续。这样就拓宽了新生产力发展理论中“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内涵,使其更完整、更科学。因此,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可持续发展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自然资源永续利用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这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最基本的内涵。其次,可持续发展是人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构成了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社会的发展则是人的发展的前提,两者是统一的。最后,可持续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它们同时又是有机统一的,应当协调发展。这就要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速度与效益的关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着力协调经济发展的农业化、工业化、服务化,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协调地区之间的平衡发展,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协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坚持国内外开放发展,以中国的发展促进和谐世界的建设。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发展理论中的跨越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辩证统一。21世纪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集中力量,全力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科学发展观为我们实现跨越式发展提出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以较短时间和较小的代价实现跨越式发展。但跨越式发展必须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两者是辩证统一的。跨越式发展所依赖的物质技术基础是高新技术,是集约型发展,是科技支撑。只有利用科技进步来加快发展,减少对资源的占有和对环境的破坏,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可见,两者是不矛盾的。跨越式发展可以看作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阶段。长期的、稳定的可持续发展为阶段性的跨越式发展准备力量,阶段性的跨越式发展则为长期的、稳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物质技术基础,使经济发展发生质的飞跃。

4.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2010年10月15—18日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我国是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会议对主题主线的重大战略意义作出的新的阐释,充分表明贯彻主题主线不是一个局部性问题,也不仅仅是对经济工作的要求,而是影响改革开放兴衰成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问题。这一论断的提出,有助于我们站在我国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凝聚贯彻主题主线的共识,有助于我们站在国家宏观战略层面谋划贯彻主题主线的举措,有助于我们从全局出发,动员各方力量,形成攻坚克难的强大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