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资源利益与经济目的的关系解析

资源利益与经济目的的关系解析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事实上,早在理论界开始研究资源利益之前,资源利益就已存在于人类社会,它作为使用价值的意义根基深远。这一客观性是资源利益最基本、最显著的特性。)因此可以说,资源利益也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资源的经济利益指的是以人和资源之间的利益关系为起点、所实现的经济目的。

资源利益与经济目的的关系解析

在确定资源的定义、内容和利益与利益关系的阐释之后,结合这两个元素的特点和含义,我们试图定义资源利益的概念,认识资源利益的具体内容。

1.资源利益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关于资源利益最直接的解释就是人类从资源中获得的好处或资源给人类带来的好处。基于先前的对利益定义的研究,资源利益的定义也可以概括为人们能满足自身需要的资源财富之和。资源能给人类带来满足、好处、具有使用价值,这一事实已被不少学者承认。美国学者霍尔姆·罗尔斯顿在《哲学走向荒野》中肯定自然是有价值的,包括经济价值、生命支撑价值、科学价值、审美价值、生命价值、多样性和统一性价值、稳定性和自发性价值、辩证的价值和宗教的价值。[2]这是对资源好处的较为详细、系统的划分。我国学者也承认自然资源对人类有贡献,因为它们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是财富生产的物质基础,也在审美和科学方面颇具益处,还是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构成要件。[3]这些分析都反映了理论界对资源利益存在的正面态度,也是对资源利益是使用价值集中体现的最佳佐证。

事实上,早在理论界开始研究资源利益之前,资源利益就已存在于人类社会,它作为使用价值的意义根基深远。因为它具有鲜明的客观性,不以人类的意识为前提。一方面它依附于自然资源的存在,蕴藏于自然界,来源于自然资源,可以说它的承载物是客观的;另一方面,在人类还未意识到资源利益之前、在人类还为对资源利益理论进行深究之前,它已存在于客观世界,已给人类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因此它不以人类的关注和发觉为存在前提,也不以人类的主观臆断为基础;同时,它的效果是客观存在的,可以给人类社会带来各方面的便利、保障生产和生活顺利进行,发挥着客观的作用。这一客观性是资源利益最基本、最显著的特性。

资源利益不仅具有客观性,它还具有普遍性。一来它的依附物或承载物是普遍的,不拘于一种或几种资源,而是散布于数以万计的资源中,因此无论利用任何一种资源,都可获得相应的好处。二来它的种类覆盖于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不仅主要体现在经济生活,还体现在政治文化军事、宗教等,内容丰富,可以说大到全球遍布的大气资源,小到微小的尘土,无处不在。所以说,资源利益实际上是一种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又处处存在的事物,非常具有研究和分析的价值。

毋庸置疑,使用价值的存在是资源利益存在的首要前提,资源对人类多方面需求的满足是资源利益的自然属性。而资源利益又与价值息息相关,因为对资源利益量的衡量需要依赖价值量作为丈量尺度。对于那些在资源开发、使用、保护等过程中通过投入劳动而获得的资源利益,可以应用劳动价值论的理论,以劳动价值量的大小来展现资源利益的多少。而对于从那些不凝结人类劳动的资源产品中获得的资源利益,因其在市场化社会下的商品化,可以用价格或虚拟价格的高低来侧面反映资源利益的多少,而价格和虚拟价格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借鉴价值论发展起来的。(关于资源利益的衡量问题,在下文中将更深入地展开分析。)因此可以说,资源利益也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本书对资源利益差异性的研究就建立在对资源利益的分析之上。首先分析资源利益的受益主体——人类,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一个地区、区域里的所有人,也可以是一个国家的所有人,更可以是地球上所有的人,在研究中可根据分析需要来确定资源利益的受益主体。资源是资源利益的依附物,由于受益主体和依附物存在着辩证的逻辑关系,相应地,资源利益和人类社会之间也存在着辩证的逻辑关系。第一,人类的繁衍和进步以资源利益的存在为基础。有了自然界的各种资源的存在,人类才可以实现自身基本需求的满足,资源利益的存在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在人类生产过程中,资源作为投入品进入到这一过程中,同时也被转化成工具等,促进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资源利益的存在是人类生产的基本条件,可以说人类的繁衍和进步以资源利益的获得为前提。第二,资源利益必须以人和自然界相互式影响关系为基础,自然界自身的变化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均对资源利益的大小产生影响;人作为资源利益的受益主体能动地改变自然界,使得自然界的资源能不断满足人多层次的需求。

这种辩证的关系也决定了资源利益的内容具有动态性和历史性。根据马克思的人类社会阶段理论,可把社会形态分成五大发展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五个阶段分别对应不同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水平,人类发现、利用自然的能力也有高低。所以说,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生产力发展阶段下,由于掌握的技术水平的不同,人类可开发、利用资源的程度不同,能获得的资源利益的内容和范围也因此而不同。总体来说,它对应着生产力水平,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资源利益呈现出逐渐丰富和多样化的趋势。

2.资源利益的内容

接下来将对资源利益的内容进行剖析,使其更具体化、系统化、多维度化。由于资源利益内容丰富、涉及广泛、形式多样,本书将遵循从主到次、从部分到整体的逻辑顺序来分析资源利益的具体内容。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序言中精辟地阐述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理论,他们认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4]这一理论确定了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核心和基础地位,相应地,经济方面的利益是重中之重,既是其他所有方面利益的依托物,也是它们最终会转化成的最根本形式。因此,对于资源利益来说,资源的经济利益是最主要的内容。

(1)资源利益的核心和本质。资源的经济利益指的是以人和资源之间的利益关系为起点、所实现的经济目的。它是所有资源利益的出发点和存在基础,因为它保障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从而奠定了其他资源利益关系形成的基点;同时它又是其他资源利益的终点,不管表现为何种形式、何种角度,资源利益回归到原点和根本都是为了经济目的而存在,其他资源利益作为经济利益获取和输送的渠道,最终都被转化为在经济上的得益。

资源的经济利益最直接的方面就是资源被当作某种投入品进入到本国或本地区的生产过程中,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一环,起到了促进生产的作用。按照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的论述,生产力三要素为:劳动力、生产要素和劳动对象。资源充分融入这三大要素中,构成了生产力的基本条件。在劳动力方面,资源成为劳动者维持生命和劳动力再生产所需的必要条件,如被誉为“生命之源”的水资源,它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是劳动者维持生命、提供劳动力的必要前提,没有它的存在,人类的生存岌岌可危,当然也就没有劳动力可被购买、作用于生产过程中。在生产要素方面,资源的意义更深远。它可以充当工具或成为制造工具的元素,在比较落后的生产条件下,资源充当工具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自然界中随处可见的尖锐石头是原始人狩猎的工具,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利用各种资源制造出越来越先进的工具,不管是粗糙打磨的石器、加工精细的铜器、铁器,还是今天的先进机器,绝不是凭空而来,都是以各种资源作为原料的;它也可以创造生产条件、提供生产场所,一方面,它充当燃料等,提供生产所需的动能,如木材可以燃烧、提供热能,或是在现代社会更为普遍的煤炭资源,它能提供动能,另一方面它也可以搭建一个空间,如建成厂房,变成劳动者进行劳动的空间。在劳动对象方面,资源作为原材料,虽然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自然资源不具有价值,但是它们是劳动创造价值的媒介和对象,之前的劳动的价值通过它们被转移到产品上,而新的劳动也是作用于它们之上而创造新价值,因此它们虽不是价值的一部分,却奠定了价值创造的基石。

以上列举了资源在生产中通过劳动力、生产要素和劳动对象等三个渠道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帮助实现商品和服务顺利生产的方式,这是资源带来的好处的最本质、最基本的形式,也是最直接的途径。

基于资源对生产、对工农业的重要意义,对资源的需求也必然存在,而这种需求继而促进了资源的买卖,为资源拥有者带来货币利益的方式,有利于产品的生产和财富的积累,因此资源贸易带来的经济利益也往往被视为资源的经济利益的集中表现之一。

资源买卖、交易多在地区和国家之间发生,形成了地区性资源市场和国际资源市场,后者是前者在空间上的延伸。以国际资源市场为例,各国拥有的资源种类和资源数量不同,这是资源客观条件的差异;同时,它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侧重的产业不同、主要生产的优势产品不同,造成对各类资源的需求量不同,这属于主观或社会条件的差异。因为这些主客观的原因,各个国家要求资源的多样性,也要求多种资源的可得性。但是,这些要求并不是总能在自我范围内被满足,如果在一定地理环境内(或国内市场)无法获得所需的资源,为了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则必须倾向于从别国购买资源,从而弥补本国资源不足的缺陷。在需求的驱动下,资源交易行为在多个国家间发生。一般情况下,资源丰富的国家利用其自身优势成为资源开发者、生产者,在国际资源市场上担任资源提供者的角色,而资源匮乏且有资源需求的国家则从他国购买资源来保证本国的生产的顺利进行,在国际资源市场上担任资源消费者的角色。资源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了资源市场,它们的参与使得市场的交易得以实现,两方也通过资源的交易活动形成相互共生的关系。在资源的供给大于需求或是供给等于需求的情况下,资源的价格围绕着其本身的价值上下波动,一般来说与其实际价值趋近,为资源生产国带来正常的销售利润;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甚或急需具有战略性意义的资源产品时,资源形成垄断价格,资源生产国可以通过操纵市场价格获取暴利,以超出实际价值的价格出售资源,此时获得的利益是超额的、垄断的,为资源提供国带来的经济利益也是超额的。(www.xing528.com)

因此,通过资源的市场交易机制,资源可为资源利益受益主体带来货币财富。这里的货币财富在原始社会可能是以贝壳、布帛、羊皮的形式,在现代社会可以以纸币支票电子货币等形式。货币财富是利益最直接的表现形式,通过资源贸易获得货币财富的国家以此形式获得了资源的经济利益;相应地,通过支付货币购买资源的国家通过交易获取了资源,继而利用资源促进生产的顺利进行,获得了源促生产的最本质的资源的经济利益。

(2)资源的经济利益的获得渠道和表现形式。除了最直接的、从生产、利用过程中获得的经济利益表现形式,资源的经济利益还有许多不同的表现方式和获得渠道。经济上的利益作为利益的本质,它有多种表现形式,可以从政治、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体现,而这些方面的利益表现也是资源利益的多样获得途径。

首先,资源的经济上的利益还可以从政治层面获得。遵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经济与政治的辩证关系的传统,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按照这一逻辑,政治利益必然依托于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是经济利益的集中表现。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所谓的政治利益就是“为获得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而争取的政治性利益,也是满足主题政治需要的利益,或者说,政治利益是主体在政治领域中追求的权力、权利、地位、荣誉、声望等需要的满足”。[5]政治利益依托于经济利益,也为经济利益服务。

资源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经济因素,不仅能直接在经济上带来利益,同时还能影响政治局势。特别在21世纪,面对人口爆炸、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压力,资源竞争愈加激烈,资源的承载压力越来越大,它对国际政治的影响力度也越来越深。因此资源在政治层面的利益(简称“资源的政治利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资源的政治利益是依托于资源的经济利益、为政治目标服务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的一类利益关系,通俗地说,也就是资源带来的政治上的好处,特别是政治上的主导、领导地位。资源的政治利益对资源的经济利益的依赖体现在它通过资源的经济利益的差异而存在。一国对资源的需求可通过资源贸易而解决,但是一旦资源生产国停止资源产品的供给,就会出现供给缺口,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生产不能顺利,从而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这一制约为资源的政治利益的获得提供了主要渠道。通过控制某些资源的供给而达到对缺乏这些资源的国家的控制,从而实现在政治上的主导地位,这是资源的政治利益的主要表现形式。这一内在机理是这些资源具有特殊战略价值,或对生产能否进行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它们是各种政治力量争夺的重点,比如石油,对战略资源的控制不仅能遏止其他国家的某些特定产品的生产,而且因这些产品的重要性会引起对整体经济运行的扰乱或牵制力,使得对该种资源依赖较大的消费国面临着资源饥渴的状态。这就是资源的经济利益支持或削减资源的政治利益的主要途径。

资源的政治利益也是为资源的经济利益所服务的利益关系。在资源市场上资源供给者掌握主动权,一来可以通过遏制资源的供给来遏制其他国家特定产品的生产,二来可能具有定价的资格,形成资源垄断价格,实现最大限度的利润,由此更增加了从资源中获得的经济利益;相反地,资源消费者处于政治上、经济上的被动状态,被迫接受垄断价格,以高出实际价值的价格来购买资源产品,损失了更多的资源的经济利益。

另外,资源在文化方面的利益(简称“资源的文化利益”)也是资源的经济利益的一个重要转变形式。

文化是上层建筑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一大动力,也是决定国家、地区是否具有竞争力的核心因素。文化利益的实现有助于经济利益的实现。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文化利益被界定为“人类在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中,对精神需求的满足。具体地说,文化利益既是主体为获得经济利益而追求的精神性需要的满足,又是主体对自身精神文化领域(如思想观念、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领域)需要的直接满足”。[6]简单来说,文化利益包含着与经济利益相关的层面以及纯精神利益的层面,是经济、政治在文化中的反映。

资源这一不可或缺的经济因素与文化这一精神层面的现象息息相关,人们可以从资源中获得资源的文化利益,它是对资源的经济利益和资源的政治利益的一个补充和延伸。资源的文化利益主要来自对人类两个层面的满足。

第一,它与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之一——生态文明休戚相关。所谓的资源的文化利益,反映了资源文明或生态文明的发展过程,也可以说,生态文明是资源的文化利益的主要来源。生态文明是有关于人类如何有效管理和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的方式,是人类如何对待自然、对待资源的方式。随着人类发展到各个阶段,生态文明在逐步发展、丰富、进步。当处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原始社会,人类拥有丰富的资源,但开发利用资源的能力不足,相对于有限的人口和资源需求量,资源供给充足、丰沛,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人们认为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因此可以对资源无限度地索取,而不给予回报,这个时期是属于比较低下的生态文明,对资源采取放任、不管理的管理方式,这种予取予求的态度给人类带来的资源的文化利益非常有限。随着社会发展和生产力进步,人类继续对大自然索取资源,导致资源面临枯竭、人类面临无资源可用的现实压力,如果持续这种无度使用的方式,人类社会的发展将无以为继。因此我们提倡绿色生态文明、绿色文明、低碳经济,它们反映了一种高级的文化,也是资源的文化利益的源泉。这些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要求人们抛弃“只利用、不治理”或是“先污染、后治理”的做法,注意保护资源和生态系统平衡,这是经济健康、可持续、长远发展的保障,也是资源的文化利益的主要内容之一。

第二,人们从资源中获得文化上的享受和好处。在开发、利用、改造物质资源的过程中形成的文明意识既为经济利益的长久获得树立保障,也促进了人类对生活的自然界以及资源的新的认识,不断调整人类文明的高度,从以自我为中心、人定胜天的狭隘意识发展为人与自然界和谐共存的意识理念,这是思想上的进步,也推动创造了更先进、科学的精神成果。另外,人类的资源的文化利益集中体现在文学创作上,许多诗作、文章都是从对资源的观察上获得灵感,比如对长江、黄河的赞美、对雪山的惊叹、对广袤大地的赞颂等。人们对周围事物的有感而发往往也包含了他们对提供他们生存环境、生产生活资料的资源的文化性抒发。这是一种纯精神层面的陶冶。

由此可见,资源的文化利益也是基于资源的经济利益的基础之上,同时对资源的经济利益的数量和质量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联结的辩证关系。

除了资源利益的经济核心部分、政治和文化部分,资源利益对军事、宗教、科技等也有一定影响力。在军事方面,掌握制造武器等军事用品的资源有助于一国减少武器等的生产成本,同时由资源形成的特殊地理情况能建立起天然屏障,使一些国家处于优势军事位置。如我国钓鱼岛虽然面积不大,却有重要的军事意义,它相当于在中国大陆和四周海域之间筑起一道屏障,可以抵御其他国家的军事攻击和侵略,免于把我国内陆暴露到外国军事力量的攻击射程之内。而在宗教方面,也存在以宗教为目的的人类利益关系。比如一些宗教集会地、寺庙等都位于深山老林里,这些特殊的树木、土地资源增添了浓厚的宗教氛围。在科技方面,一方面科技能对资源的经济利益的攫取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和保障,另一方面,对资源的渴求和需要促使人们改进技术、激励人民采用现代化科学手段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成为有效促进科技发展的手段。

以上分析涵盖了资源能为人类、为各个国家和地区带来的益处和好处,这些内容自成个体,但其中也有千丝万缕的关联和联系。资源利益在不同领域的表现,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经济需求而服务,政治、军事上的强大、文化上的先进等最终给人们带来的是经济上的实惠和好处,为资源的经济利益的获得扫清了障碍、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而满足人们最深层最本质的经济利益需求。因此,资源利益是一个以资源的经济利益为核心、以多种形式表现的利益关系整体,层次清晰、主次分明。

本书将忽略资源利益的各种表现形式,直接关注它的最本质形式——资源的经济利益,探究资源给人们带来的直接的、间接的经济满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