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突破性创新与渐进性创新的双元合成创新

突破性创新与渐进性创新的双元合成创新

时间:2023-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宏观和微观经济层面来看,突破性创新和渐进性创新均为行业和产业层次的创新方式,属于宏观经济和中观经济层面。从创新实施方式来看,突破性创新和渐进性创新是基于组织结构视角的创新分类。突破性创新带来技术的S曲线如图2-1所示。而突破性创新市场破坏性特点导致组织不能再关注主流用户需求,必须以挖掘领先用户的潜在需求来获取创新途径。

突破性创新与渐进性创新的双元合成创新

由技术创新理论可知,技术创新过程中根据技术变化强度的不同,技术创新可分为突破性创新和渐进性创新两种。从宏观和微观经济层面来看,突破性创新和渐进性创新均为行业和产业层次的创新方式,属于宏观经济和中观经济层面。从创新实施方式来看,突破性创新和渐进性创新是基于组织结构视角的创新分类。

(一)突破性创新

突破性创新(radical innovation)也称之为根本性创新,可以发生在技术领域也可以发生在非技术领域,将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的创新活动。本文仅讨论出现在技术领域,技术上有重大突破的创新。

回顾学者对突破性创新理论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不同角度来认识突破性创新:一是基于技术视角,认为突破性创新是不按照主流用户需求来进行技术改进,产品会出现一系列全新性能,彻底改变原有技术范式,直至出现新技术轨道的创新。二是基于产业转换视角,提出突破性创新就是不连续创新,是会导致产业的彻底颠覆,成为新产业旗帜的创新,常伴随着一系列渐进性的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并在一段时间内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三是从产品成本角度,认为突破性创新会带来技术改变的同时,将使得现有技术产品的成本大幅削减的创新。对于突破性创新的特征,研究界有了比较统一的认知,认为技术不确定性、市场破坏性和机会的均等性是突破性创新的三大最主要特点。

许多技术在其生命周期中的性能提升过程通常表现为一条S曲线,称之为技术曲线(technology trajectory),该曲线反映技术在其生命周期中所经过的轨迹[2]。这条轨迹表明技术性能的进步速度、技术的扩散速度或者所关心的其他技术属性的变化。突破性创新带来技术的S曲线如图2-1所示。

图2-1 突破性创新的技术S曲线

技术创新实践中,存储介质由磁盘、磁带向光盘、U盘、云端的转变;半导体器件由电子管向晶体管、大规模集成芯片的变革;智能手机石墨烯材料、量子通信卫星;目前汽车制造企业正经历着传统安全舒适等向智能汽车、无人驾驶汽车等突破性创新。IBM正在内部研发的光芯片将取代传统半导体电路,IBM外部通过收购数据管理公司StoredIQ进行大数据存储布局等均为突破性创新的典型实践代表。

(二)渐进性创新

渐进性创新(incremental innovation)也称之为改进型创新、增量性创新。对于渐进性创新的定义,学术界有了比较统一的认识,认为该创新无论是技术上还是生产工艺、后续服务等方面均只进行局部调整、改良和改进,相比已有主导技术,只是一种技术互补或技术拓展的具体表现,市场上的主导设计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此,这类创新中最本质的特点是非质变性创新,在技术原理上没有重大变化。该创新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积累性,即渐进性创新的持续进行,使得创新产生的综合效益不断聚集,促使某项技术获得很好的商业价值,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显著影响。渐进性创新带来技术的S曲线如图2-2所示。

图2-2 渐进性创新的技术S曲线

在现实经济技术活动中,大量的技术创新是渐进性创新,这类创新广泛遍布于各行各业中,尤其是生产制造型企业居多,如专用轨道新型材料生产工艺创新,宝钢公司组织流程创新,福特汽车公司业务流程创新,本田公司Tall Boy车型研发,IBM内部升级IM软件、与微软达成合作拓展“云服务”市场以及128亿元收购FileNet巩固软件业务等。(www.xing528.com)

(三)突破性创新的优劣分析

当今世界各类产业技术发展周期在不断缩短,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层出不穷。各国在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竞争,其实质是技术的竞争,技术水平的高低已成为一个国家经济成败的关键。美国哈佛大学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在专著《创新者的窘境》中提出,突破性创新从某种程度上是在技术路径发展上的“另辟蹊径”,让技术落后的国家、地区、企业有可能获得与技术先进的国家、地区、企业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竞争甚至超越它们的机会,实现“弯道超车”,是“以弱胜强”之道[3]。由此可见,突破性创新的实施没有任何组织边界以及各种壁垒,机会均等性既是突破性创新的特点,也是其最明显的优势。从世界上几次典型技术发展史来看,某个产业经济中心的转移通常伴随着一国在某一领域突破性创新的成功。例如,英国纺织技术突破性创新成功导致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并使经济中心从意大利转移至英国;德国化学领域的突破性创新使其成为新的经济中心;美国在电力技术突破性创新的成功使经济中心从德国转移至美国。

突破性创新的弊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由于突破性创新发展初期,技术处于萌芽状态,各种性能指标非常模糊。传统现金流折现法(DCF)进行项目的投资决策只适合于某些量化指标,且投资计划静止不变的相对稳定的技术。因此,突破性创新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使得传统投资决策法局限凸显,这对组织把握突破性创新时机非常不利。其次,传统创新主要是面向主流用户来实施,营销部门通过对产品市场细分来发现产品特性和销售情况之间的关联,以便找出创新的途径。因此,组织创新途径选择的前提是了解消费者的主要市场环境。而突破性创新市场破坏性特点导致组织不能再关注主流用户需求,必须以挖掘领先用户的潜在需求来获取创新途径。从以上两方面不难发现,突破性创新技术不确定性和市场破坏性的特点导致原有技术资源关系链被打破,原有创新成果产生的经济效益将失去,组织创新成本和不确定性加大,颠覆性技术的巨大风险、高失败率以及创新成果回报的滞后性等一系列的副作用,使得组织陷入“失败陷阱”。过度关注突破性创新还可能导致组织陷入“失败—突破—再失败”的恶性循环中。最后,突破性创新需要打破原有组织结构和边界,实行弹性化管理,这与传统企业组织结构的刚性特点、所有创新活动需要严格按照既定流程进行是完全相悖。

(四)渐进性创新的优劣分析

联想集团作为我国一家在信息产业内多元化发展的大型企业集团,致力打造“高端品质、创新、国际化、企业责任”的品牌精神,从1984年成立之初发展至今,回顾其发展历程,发现该集团产品技术创新属于典型的渐进性创新类型,主要表现在两个突出方面:一是创新大都以“引进”为基础,创新源主要来自“引进”和“学习”;二是创新大多以改良型创新为主,具有突破性创新和独创性的创新行为并不多。2018年7月,美国《财富》杂志发布2018年世界500强排行榜,联想集团排名第240位。2020年10月12日,胡润发布的《2020胡润中国10强消费电子企业》显示,联想集团以540万价值排名第7名[4]。联想集团发展成功的实例证明了渐进性创新是一条变革成本低、转轨阻力小、制度变迁平滑的创新之路。渐进性创新过程的实质是一种新想法,或者一种模糊、朦胧的概念,在原有技术基础上发展和进化成为有价值的产品,经历了知识转换四个模式(社会化、外在化、集成化、再激发)的互动。从长期来看,渐进性创新是企业成功经营的关键因素,其产生的积累效应有可能超过突破性创新。例如日本制造业获得成功的内在原因就是该国长期坚持不懈的进行渐进性改革,不断完善产品的质量和提高生产率。

渐进性创新是追赶型技术产业战略中典型的创新类型。所谓追赶型技术产业战略,通常指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在特定时期内,以赶超先进国家为目标,沿着先进国家的技术产业发展路线,通过一定战略举措,并配以相应的政策,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在技术产业水平上的差距。追赶型战略和渐进性创新一般适合进入壁垒较低以及成熟的产业技术。如果对技术处于发展阶段、未来存在巨大不确定性的产业实行渐进性创新,就可能导致巨大失败。日本90年代在大型计算机领域发展就是典型例证。20世纪90年代,日本力求在计算机产业有快速发展,采取了追赶当时计算机产业巨头—美国IBM公司技术产业战略,大力推行大型计算机的渐进性创新活动,而忽略了计算机产业未来的主流应用是个人电脑和小型工作站方式,以及通过互联网和通信网络相连接的分布式网络的多媒体和网络时代,面对复杂的技术前景日本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以致选错了技术创新路线,此举极大延缓了该国计算机产业的发展。由此可知,渐进性创新在全球范围内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越来越强,越来越多追赶陷阱和发达国家构筑的知识产权网的密集包围的今天将逐渐失去昔日的辉煌。

此外,长期渐进性创新发展所积累和形成的能力、理念和相应的制度体系与瞬息万变的信息、无处不在的新技术识别格格不入,渐进性创新在企业制度与文化、组织结构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局限性。首先是政府或企业主导者的错位。长期采用追赶型技术产业战略以渐进性创新为主创新活动,容易让国家政府或企业主导者形成一种错觉,即依靠政府或企业主导者的认知和判断制定技术发展路线,并集中全社会或企业内部全部资源攻克技术难关的方式是“内生的制度优势”,既能适用于追赶,也能在前沿创新的领域取得成功。但是从日本在高清晰电视、软件工业推广等重大计划上的失败无一不说明,一旦进入国际技术前沿的探索开拓阶段,政府或企业主导者强力介入创新过程,选择技术路线和继续实施渐进性创新的方式便不再适用,很可能会出现大量创新资源被浪费在错误方向上的现象。其次是渐进性创新存在着“路径依赖”的特点,使得企业的组织结构形式一般都比较严密,在工作过程中严格按照既定程序来进行,表现出缺乏弹性和系统刚性的特点。因此,传统刚性的组织结构严重阻碍了组织对新技术的识别,结构惯性导致决策层意识观念落后,容易错失创新时机。最后是组织创新能力提高的限制性。渐进性创新主要体现在持续改进生产过程,以细小的改良创新和较高的性价比战胜对手,而这种核心能力很难使国家或者企业成为产业领先者,只能一味扮演追赶者的角色。

(五)双元创新——突破性创新与渐进性创新组合

目前全球高新技术发展处于非常活跃时期,一些重要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发生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已经显现,这为我国实现在前沿领先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根据中国科学院的分析,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将很可能在能源与资源、信息、先进材料、农业、人口健康等领域出现一些重大的原始创新,将会带来新的产业革命,并引发社会变革。技术革命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出现技术变轨,这是新兴国家实现技术主导和技术领先的重要“机会窗口”。我国作为成功的追赶者,在过去40年中已经具备前沿创新的科技资源与基础条件。因此,在这个转折点上,应勇于实施突破性创新和渐进性创新相结合的双元创新,成为开拓者和领先者,而不是继续扮演跟进者、追随者的角色。

根据我国企业在实践中摸索出发展突破性创新与渐进性创新相结合的双元创新,利用技术变革实现前沿领先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一是“探轨领先”,即在新兴产业领域(如基因技术、新能源),我国企业与先进国家的企业处于同一起跑线,应主导实施突破性创新。二是“变轨领先”,如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我国企业应该大力发展突破性创新,利用重大技术路线变革的机遇,运用弯道机会快速超车的创新战略,不再跟随先进者的技术路线苦苦追赶。三是“顺轨反超”,即在同一技术领域,相同的技术路线上,我国企业应通过先集成后创新的渐进性创新方式,在关键技术上实现技术跨越,摆脱核心技术束缚,做到反超。此外,足够的勇气、信心和决心是国家顺利发展突破性创新与渐进性创新相结合的双元创新的前提和保障,也为我国由技术的“跟踪者”,转向“领跑者”,进而参与产业前沿竞争奠定坚实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