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厦门未来:在双循环中寻找前行路径

厦门未来:在双循环中寻找前行路径

时间:2023-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国家发展战略同频共振,厦门经济特区迎来了新的开放发展良机。2018年以来,以“丝路海运”命名的航线合作平台在厦门启动运营。尤其是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土地资源稀缺、外向型经济特征突出的厦门,如何突破?今年前7个月,厦门实际使用外资454亿元,增幅居全国各城市前列。外贸依存度高达107%的厦门,经济运行仍呈现持续回稳、稳中向好的态势。目前厦门企业已在全

厦门未来:在双循环中寻找前行路径

置身于厦门“特区·1980”湖里创意产业园,随处可见各种老工厂和老式录音机、黑胶唱片等老物件。复古的独特气质,让这里成为游客打卡、剧组取景的网红地标。

这块小小的2.5平方公里土地,正是厦门经济特区的发祥之地。1981年10月15日,湖里的一声炮响,宣告厦门经济特区建设拉开帷幕。

目前,“特区·1980”湖里创意产业园已形成联发东南天地、联发华美空间、联发文创口岸、海峡设计文创园等7个相对成熟的主题园区。截至2020年7月,创意产业园实现营收约14.8亿元,引进企业615家。图为2020年9月2日,人们在厦门市湖里区联发华美空间文创园的台阶上休息。 (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特区创立之初,厦门就鼓励国外投资者来特区兴办“三资” 企业,在全国率先利用外资修建机场、成立首家中外合资银行,发展外资经济和混合型经济。一批外资企业纷纷落地,厦门由此形成了特区创办初期外引内联的良好开局。

1985年,国务院批准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岛。此后,中央又相继批准设立海沧、杏林、集美三个台商投资区和象屿保税区以及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10年中央批准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市。一系列政策叠加,厦门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厦庇五洲客,门纳万顷涛。40年间,厦门始终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开拓进取的气魄,日益成为境外资本的重要聚集地、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和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

如今,厦门发挥放大经济特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海丝”)核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多区协同效应,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探路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多区叠加 聚合赋能

以改革为使命,以开放为动力,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关键节点抢抓机遇谋划战略格局,这是厦门经济特区自成立以来便始终坚持的发展逻辑。

党的十八大以来,“海丝”核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等一系列“国家任务书”相继落地福建。与国家发展战略同频共振,厦门经济特区迎来了新的开放发展良机。

将一个个政策红利转化为生动实践,厦门持续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攻坚突破,改革新招实招频出。

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办事大厅人来人往。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商事登记“一照一码”改革、设立国际商事仲裁院……自2015年挂牌以来,这里累计推出创新举措422项,共有30项厦门经验获全国推广。

大刀阔斧的改革,让厦门营商环境迅速提升。2015年率先启动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以来,厦门的营商环境从相当于全球经济体第61位水平提升至2019年的第25位,位列国家发改委营商环境评价第一梯队。

“厦门自贸片区,就是厦门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先行区、示范区。”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常务副主任熊衍良说,厦门自贸片区创新推出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成为厦门开放发展的靓丽名片

依托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厦门积极进军一向被国外垄断的航空维修业。目前,已有太古飞机、新科宇航等十多家航空维修企业落户,厦门已占到国内航空维修产业产值的1/4。

融入国家全新的对外开放格局,厦门视野愈加广阔。2018年以来,以“丝路海运”命名的航线合作平台在厦门启动运营。至今,厦门港始发的“丝路海运”命名航线达51条,成立了“丝路海运”联盟,吸纳了全球近170家港航、物流、贸易等知名企业成为联盟会员。

跨陆连海,“海丝”与丝绸之路经济带(以下简称“陆丝”)在厦门携手。厦门将多种运输方式有效结合,支持“丝路海运” 班轮与闽台海空航线、中欧(厦门)班列对接,成为全国唯一实现“海丝”和“陆丝”无缝对接的城市。(www.xing528.com)

瞄准高精尖

近日,美亚柏科公司发布2020年上半年发展“成绩单”。经历了2019年被列入美国商务部实体清单,美亚柏科逆势增长,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176.44%,其中新兴业务板块大数据智能化半年业绩增长了40.34%。其自主研发的“取证大师”分析工具获全球30多个国家安全部门使用,得到国内外用户普遍好评。

这家国内电子数据取证行业的领军企业所在的厦门火炬高新区,仅占厦门面积的2%,却贡献了全市43%的工业产值。火炬高新区的鲜明特色,折射出厦门在“多区协同”中发挥长项,因地制宜调整产业布局的高质量发展思路。

相比全国其他副省级城市,厦门经济体量偏小,地域空间狭小。“紧盯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走‘小而精’的精细化发展之路,是厦门的不二之选。”厦门市发改委主任张志红说。

精,是指产业布局的高精尖。改革开放之初,电子、机械、轻工曾是厦门的支柱产业。厦门有取有舍,主动放弃粗放型产业,在转型发展中重塑产业格局。

截至2020年7月,落户厦门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有1928家,占福建省40%左右,培育形成平板显示、软件信息、航运物流等8条规模超过千亿元的产业链。

“以高技术、高成长、高附加值为特征的‘三高’企业是厦门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张志红说,厦门将一方面引进优质增量,一方面做优做强存量,持续培育和发展“三高”企业,双管齐下推动高质量发展。

新起点上新目标

目前,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在厦门投资创业,外资企业贡献了约70%的工业产值、60%的经济增长和40%的进出口额。站在经济特区40年发展的历史新起点,厦门在思考:如何找准发展新方位、新目标?如何让开放之路越走越宽?

今年以来,疫情在全球范围蔓延,世界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沿海城市外向型经济面临新挑战。尤其是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土地资源稀缺、外向型经济特征突出的厦门,如何突破?

“危中寻机,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福建省委副书记、厦门市委书记胡昌升说,今年以来,厦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面对各种因素带来的巨大供需压力,持续打通产业链、供应链,通过稳住外贸外资来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今年前7个月,厦门实际使用外资454亿元,增幅居全国各城市前列。外贸依存度高达107%的厦门,经济运行仍呈现持续回稳、稳中向好的态势。

“如果说经济特区过去一定程度依靠政策红利,今天则更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持续开放释放发展活力。”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周颖刚说,开放包容是厦门发展的软实力。目前厦门企业已在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1328个项目,协议投资总额153.3亿美元。面向未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已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厦门应更积极发挥作为走出去的门户作用。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这些都为新形势下厦门利用外资、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了方向。”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黄茂兴建议,抓住全球疫情防控倒逼之机,持续发挥“多区叠加”政策优势,不断促动“多区协同”效应发力,拓展对外开放广度、深度,增强优质生产要素集中集聚能力,提升厦门核心竞争力。

(《瞭望》2020年10月10日 记者 庞淼、董建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