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问题鉴定原则:确保研究问题具有关键性和启发性

问题鉴定原则:确保研究问题具有关键性和启发性

时间:2023-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案例中找出必须解决或应采取行动的问题。对于研究问题的研拟,要遵循以下六个原则。研究问题要具有关键性。研究问题的措辞要能鼓励思考。研究问题的语气要用邀请而不是命令。确定研究问题后,需要对研究问题进行界定,使得研究问题题意明确。[7]研究问题要避免引导性或封闭性。

问题鉴定原则:确保研究问题具有关键性和启发性

从案例中找出必须解决或应采取行动的问题。对于提问的立场,应是基于“客观研究者的立场”。

对于研究问题的研拟,要遵循以下六个原则。

(1)研究问题要加以排序。研究问题的排序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概念性的问题,开始于检视案例中特定的事件、议题及人物之间的相关性;第二层次是分析性的问题,是对案例中人、事、物的背后进行检验和分析;第三层次是评估性和整体性的问题,是更深层次的分析,要求对问题加以评鉴或判断,进而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2)研究问题要具有关键性。研究问题应是重要的,应解决明显的、在文献或实践中没有解决、存在重要争议的问题,或者是能够挑战现有解释的研究发现,对研究问题的回应可以反映文章的核心观点。

(3)研究问题的措辞要能鼓励思考。研究问题尽可能用常用的语言撰写,少用专业术语,措辞需具有启发性。也可以通过比喻或问答等方式来对论文的题目进行修改。(Alvesson et al.,2007;Alvesson & Sandberg,2011)这样才能吸引读者,引发读者思考。例如在“如何打通进不去的三百米”中使用连续设问的方式引发读者思考:直接推动居民态度转变的变量是什么?其背后所折射的,真正释放和充分发动民间力量参与治水这一庞大的公共工程的力量是什么?如何探寻社区水环境治理甚至社区治理的破题之策?(www.xing528.com)

(4)研究问题的语气要用邀请而不是命令。研究问题的研拟需要注意语气的使用,应采用邀请式的语气,一步步把一般读者引入特定问题的正式或理论化的陈述,使读者感受到被尊重,引导读者参与研究问题思考和解答,进一步激发读者的好奇心

(5)研究问题的题意要明确、具体。实证研究的问题可以用“什么人”、“什么事”、“在哪里”、“怎么样”和“为什么”来表示,而案例研究最适合“怎么样”和“为什么”两类研究问题(Yin,1994)。确定研究问题后,需要对研究问题进行界定,使得研究问题题意明确。研究问题应该限定在一定范围之内,不能太宽或太窄,这取决于研究的各因素,如研究的时间、地点、研究者人数、被研究者人数、研究时间的多寡、研究的方法类型等,使研究的重点和边界得以明确,这样才能清楚明确地陈述研究问题。例如在《城市低保对象求职行为的影响因素及相关制度安排研究——以上海为例》一文中,作者提出的研究问题表述:“本研究以上海市为例,以问卷调查、定性访谈和文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试图回答以下问题:哪些因素会影响低保对象的求职行为?现行低保制度安排会对低保对象的求职行为产生哪些影响?”[7]

(6)研究问题要避免引导性或封闭性。研究问题的陈述能够产生不止一种回答,问题的答案表述不能单一化,这样不符合研究规范,也不利于案例研究的开展。

总之,案例概述需遵循一个重要的原则:将案例像讲故事一样具体生动地描述出来。可以用一种有趣的、引人入胜的方式来进行故事化叙述,并采用述说-归纳的逻辑,通过一个故事向人们揭示出社会中不为人知的侧面,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其所生活的社会的多维性、特殊性和丰富性。可以通过引用研究对象、访谈对象的原话,摘录实地观察记录和田野笔记,来向读者描述实地所感知的一切,并以此来引导读者身临其境,直接感知研究对象的言谈举止、所思所想。同时,以此来说服读者,让他们接受研究者所做出的判断和得出的解释。案例描述不能杜撰,它应来源于真实的经验、现实的问题,当然必要时也可适当予以调整与改编,以更好地围绕主题并凸显问题的焦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