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究贫困问题与脱贫现状

探究贫困问题与脱贫现状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进入21世纪,中国农村的绝对贫困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根据贫困问题的新特点,国家对扶贫战略进行了相应调整。近几年各项财政支农资金不断增加,涉及农业、林业、民政、卫生、电力、交通和广播电视等多个政府职能部门,充分体现了中国扶贫工作多部门共同参与的特点。但中国当时的贫困线标准与世界银行的标准相比,低了一半以上。

探究贫困问题与脱贫现状

进入21世纪,中国农村的绝对贫困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是贫困人口规模明显缩小,并进一步集中在西部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疆地区和特困地区,在西部地区的分布也呈分散化趋势,集中在一些贫困村而非贫困县,3000万没有解决温饱的绝对贫困人口是需要特别关注、重点扶持的特困群体。二是已初步解决温饱的低收入人口,由于生产、生活条件还没有根本改善,抗灾能力很弱,一遇灾病,不少人又会返贫。这些没有稳定解决温饱的低收入人口,同样需要继续扶持。

根据贫困问题的新特点,国家对扶贫战略进行了相应调整。

一是针对有开发能力的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贫困人口继续实施开发式扶贫战略,强化国务院扶贫办公室、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农业银行为核心的政府专项扶贫活动,制定颁发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明确提出,到2010年尽快解决剩余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巩固扶贫成果。在继承以往开发式扶贫政策和方式的基础上,将扶贫开发的重点从贫困县转向贫困村,强调群众参与,用参与式方法自下而上地制定和实施扶贫开发规划,继续实行以省为主的扶贫工作负责制。这一时期的扶贫工作与以往相比,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扶贫目标从县级转移到村级。

二是针对自然条件恶劣、地理区位处于劣势、贫困人口相对集中、贫困发生率相对较高的西部地区和由于重工业发展衰落而导致结构性贫困集中的东北地区,制定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等区域发展支持政策。

三是针对广大农村地区,实施旨在缩小城乡差距的一系列惠农政策,主要包括五大类:农业生产性支持政策、环境恢复和保护政策、农村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政策、农村社会保障政策、基础设施建设政策。

为了落实这些政策,国家加大了财政支农资金投入。近几年各项财政支农资金不断增加,涉及农业、林业、民政、卫生、电力交通广播电视等多个政府职能部门,充分体现了中国扶贫工作多部门共同参与的特点。虽然在国家“八七”扶贫攻坚阶段,很多政府职能部门也参与了扶贫工作,但这种参与不是制度上的安排,扶贫工作具有很强的临时性和随意性。随着强农惠农政策的不断出台,多部门参与扶贫成为一种制度上的安排,更加充分体现了社会扶贫的含义。(www.xing528.com)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到2010年前后伴随GDP数据增长反映出经济总量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已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成功应对了汶川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出蓬勃活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根据原来的国家扶贫标准,2010年农村的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下降到了2688万,为世界发展和减贫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中国当时的贫困线标准与世界银行的标准相比,低了一半以上。标准不同,被定义为穷人的数量自然不同;数量不同,则对实践的认识也会不同。

2011年11月底,国务院扶贫办公布了新的国家扶贫标准:农民人均年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这个标准比2009年1196元的标准提高了92%,对应的扶贫对象规模到2011年年底约为1.28亿人,占农村户籍人口比例约为13.4%。

新的国家扶贫标准的公布与实行,显示了党和国家更好地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促进扶贫事业,从而更扎实地推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现代化进程的决心。

[1]杜润生:《杜润生自述:中国农村体制改革重大决策纪实》,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96—29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