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分析利率双轨制对中国货币供应的影响

分析利率双轨制对中国货币供应的影响

时间:2023-06-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刚才您讲到“金融空转”的问题,价格信号扭曲和利率“双轨制”导致一系列问题。利率“双轨制”的具体表现:一是国有企业跟民营企业利率水平不一样,资金可得性不一样;二是大金融机构和小金融机构之间不一样;三是境内资金成本和境外资金成本不一样。利率“双轨制”导致以下结果:第一,国有企业“不差钱”,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钱很紧”。对利率“双轨制”导致货币供应增加这个问题您怎么看?

分析利率双轨制对中国货币供应的影响

2013年5月22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第47期“经济每月谈”在北京梅地亚中心二楼多功能厅举办。本期主题:解析我国“高货币之谜”。以下是笔者对主讲嘉宾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博士的提问和向松祚博士的回答。

徐洪才:非常感谢向博士给我们带来的深刻见解。刚才您讲到“金融空转”的问题,价格信号扭曲和利率双轨制”导致一系列问题。今年以来,我国出现了“金融热、经济冷”的现象,金融与经济形成强烈反差。利率“双轨制”的具体表现:一是国有企业跟民营企业利率水平不一样,资金可得性不一样;二是大金融机构和小金融机构之间不一样;三是境内资金成本和境外资金成本不一样。

利率“双轨制”导致以下结果:第一,国有企业“不差钱”,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钱很紧”。国企介入影子银行,大搞资金批发业务,导致社会融资总量上升。第二,银行同业拆借业务量快速上升,大银行搞批发,小银行搞零售,实行“垂直”分工,进行资金套利,导致广义货币供应量(M2)虚增。第三,伪装在贸易项目下的国际热钱流入,今年福建、广东等地进出口贸易量超常规增长,暴露出了热钱大量流入。第四,地方政府获取资金廉价,基础设施投资扩张,“城投债”债台高筑,现在只好“借新债,还旧债”,债务压力很大,倒逼中国人民银行印钞票。

上述问题,根源就是资金价格严重扭曲,导致广义货币供应量快速增长。4月份,M2增速达到了16.1%。资金成本也在上升,4月份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增长为-2.6%,贷款名义利息百分之六点几,减掉-2.6%,贷款实际利率超过了9%,超过了制造业和实体经济的投资回报率。对利率“双轨制”导致货币供应增加这个问题您怎么看?如何解决?(www.xing528.com)

现在看来,温总理年初《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M2增长13%的政策目标恐怕是实现不了了。前4个月,信贷资金投放很多,特别是社会融资总量超过了7万多亿元,按照这一速度下去,今年社会融资总量将要突破20多万亿元,简直是金融大爆炸,是不可持续的。如果现在政策适当收紧,稳增长的压力又很大,这是一个矛盾,从货币政策取向上,您怎么看?谢谢。

向松祚:您分析得很对。我刚才讲中国经济的三大失衡,正如您刚才分析的,第一个是金融体系内部价格信号有问题,您刚才描述的现象都是对的,确确实实存在,而且这个现象比较严重。第二个是实体经济和货币金融之间价格信号扭曲,实体经济平均利润率很低,税收各个方面负担都很重,很多企业家认为做实业越来越没有前途了,浙江、广东的很多企业家都说,我要是有资金一定会拿去搞房地产和金融,这里反映的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实体经济利润率越来越低,赚钱越来越难,很多人拿过来到资产市场炒作,国有企业也是这样,国有企业控股了多少信用社、城商行、农商行?这些现象必须引起决策层的高度重视。

这么进行下去,我认为中国的长期创新能力会受到极大削弱,因为实际上创新能力主要是靠企业。我们大学搞科研固然是一个方面,但是要总结世界各国成功的经验,像德国日本英国、美国,他们企业内部的研发是产品创新最核心的动力,因为学校里面科学家搞研究,往往不太考虑市场和产业的需要,硅谷是面向产业的,美国也在产业化,如果我们企业家想搞投机性的炒作,搞房地产,追求短期利益,我想中国长期竞争力是非常堪忧的。这就是为什么我说要管理转型,管理转型的核心是深化改革,各个层面的改革,现在深化改革这个话大家听得都烦了,但是很多改革是很难推下去的。谢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