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欧元区陷入停滞:中期情形分析

欧元区陷入停滞:中期情形分析

时间:2023-06-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 欧洲和国际社会将尽力避免欧元区解体首先,重债国不愿主动退出欧元区。重债国退出欧元区只能获得暂时的竞争性优势,但却会对本国经济和政治稳定造成严重冲击。一旦重债国退出欧元区,其私人储蓄将大幅缩水,国内投资和消费急剧下降,将对实体经济造成沉重打击。为此,欧元区核心国家政府绝不会坐视欧元区解体,将会在紧要关头采取有力措施。但是,从现阶段各成员国讨论情况来看,短期内取得重大突破的可能性较小。

欧元区陷入停滞:中期情形分析

1 欧洲和国际社会将尽力避免欧元区解体

首先,重债国不愿主动退出欧元区。重债国退出欧元区只能获得暂时的竞争性优势,但却会对本国经济政治稳定造成严重冲击。一是短期内宏观形势将急转直下,但结构性问题仍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历史上,俄罗斯危机导致1993年和1994年实际GDP分别下降6.7%和10.9%,阿根廷危机导致2002年实际GDP下降9.5%,冰岛危机导致2009年实际GDP下降5.8%。一旦重债国退出欧元区,其私人储蓄将大幅缩水,国内投资和消费急剧下降,将对实体经济造成沉重打击。二是新启用的货币将迅速贬值,通货膨胀压力陡增。历史上,俄罗斯危机导致1993—1995年的通货膨胀率分别达到840%、220%和130%,阿根廷危机导致2002年的通货膨胀率为41%,冰岛危机导致2008年通货膨胀率为18.1%。重债国一旦退出欧元区,新货币恶性通货膨胀对经济造成的动荡将远远超过贬值带来的竞争力优势。更重要的是,希腊等不少重债国经济存在严重的结构性问题,即便获得贬值优势,也不一定能够促进出口。

其次,欧元区核心国家不会坐视欧元区解体。欧元区解体将标志着几代欧洲政治家苦心经营的一体化进程出现巨大倒退,必将威胁欧元区乃至欧盟的经济金融稳定,使欧洲一体化前景蒙上阴影。同时,欧元区解体也将给核心国家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如CARMEL资产管理公司研究显示,欧元区解体可能给德国带来超过1万亿欧元损失(见表112)。为此,欧元区核心国家政府绝不会坐视欧元区解体,将会在紧要关头采取有力措施。2012年7月27日,继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在伦敦发表讲话后,德国总理默克尔和法国总统奥朗德也发表联合声明表示,德国与法国决心尽一切努力捍卫欧元,正体现了这一点。

事实上,现阶段欧元区远未达到为救助危机而倾尽全力的地步。一是欧盟及欧元区国家向重债国提供的均为贷款,需要按时偿还,并无任何无偿救助,且贷款利息仍有降低空间;二是欧央行在出台非常规货币政策方面设置了许多条件限制,行动较为谨慎。当前,限制欧洲稳定机制(ESM)救助力量的关键因素在德国,牵制欧央行决策的主要力量也主要在德央行。未来,如果欧债危机形势因核心国家爆发危机而进一步恶化,且德国大选结束、受国内选民影响相对下降,德国可能愿意为欧元区做出更大牺牲,真正发挥欧盟的“领头羊”作用。无论是财政还是货币方面,这都将迅速、大幅提高欧元区的危机救助能力(表102)。

102 欧元区分裂情境下德国承担的损失

资料来源:CARMEL资产管理公司,2012年6月

再次,国际社会也不希望见到欧元区解体。欧元区解体对刚刚呈现出复苏态势的全球经济将造成严重打击,势必造成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美国虽然不希望看到欧元成为其竞争对手,但也不希望欧洲的经济金融危机对美国造成溢出影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已经为救助希腊多次破例,并且向希腊提供了远远超过其在IMF份额的救助资金。金砖国家中,中国与欧盟有紧密的经贸和投资关系,显然也不希望见到欧元区解体带来的动荡。

2 核心国家经济状况决定欧元区是否解体

欧元产生是一个政治结果,维护欧元也将是政治的努力。但是,这种政治努力会不会突破欧元区的经济承受力极限呢?事实上,已经爆发危机的希腊、葡萄牙、爱尔兰、塞浦路斯和斯洛文尼亚的GDP总和仅占欧元区的6.1%,而欧元区核心国家德国(28%)、法国(21%)、意大利(17%)合计占到欧元区GDP的66%。因此,欧元区命运实际掌握在这些国家手中,而这些国家经济状况还远未超出承受极限。

(1)德国

受欧债危机负面影响,德国经济增长不如预期,但仍然是欧元区内唯一保持增长的经济大国,并且经济基本面因素决定了德国经济恢复力较强。德国产业结构相对合理,工业基础雄厚。德国实体经济基础扎实,拥有发达的高端制造业,中小企业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21世纪初期的结构性改革大幅提高了劳动力市场灵活性,增强了出口产品竞争力,欧债危机也为德国创造了机遇,如避风港效应使得国债收益率持续走低,融资成本下降,欧元贬值拉动德国对欧元区外出口等。

(2)法国(www.xing528.com)

2012年11月19日,穆迪下调法国3A评级后,当月法国就推出了包括200亿欧元企业税收优惠、支持中小企业融资、鼓励创新和产品升级、产业整合、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国际市场份额、向年轻人和员工提供培训、简化和稳定税收及制度环境、广开言路和确保结构性竞争力改革等9大类35条政策措施。虽然法国目前经历了四年内的第三次衰退,工业竞争力相对德国出现了下降,但要看到,法国作为欧洲传统经济强国,在文化产业、航天航空、制药、奢侈品核工业等多个高端领域仍拥有竞争优势。与欧元区整体和大部分欧元区国家相比,法国潜在经济恢复力也较强。

(3)意大利

意大利主权债务水平较高的问题由来已久,是一个慢性问题,欧债危机后国债收益率急剧攀升主要是受到西班牙的传染。根据IMF预测,2014年意大利主权债务余额占GDP比重将达到峰值130.6%,然后逐步回落。意大利主权债务形势已逐步向安全区域靠拢,国债收益率将稳中走低。2013年5月24日,意大利国债收益率降至4.1%。此外,在欧债危机后的市场压力下,蒙蒂政府大力推动结构性改革。当前,意大利新政府基本延续了前任政府结构性改革政策,如能成功推动劳动力、产品市场及公共管理改革方面的改革,将有利于意大利竞争力的恢复和经济增长。

3 欧盟一体化难以在短期内实现重大突破

在欧洲货币联盟建设初期,一些有识之士就已经意识到缺乏统一财政政策的问题,因此才设置了财政纪律约束,并希望通过经济货币联盟的发展,反过来推动欧盟在财政、政治等领域的一体化进程。欧债危机爆发表明,这一希望至少在欧元区成立的最初十年彻底落空。因此,当前人们希望能借助欧债危机的爆发唤起危机意识,推动欧盟一体化程度大幅上升,并为此规划了蓝图和设计了多项阶段性目标。但是,从现阶段各成员国讨论情况来看,短期内取得重大突破的可能性较小。

首先,政治一体化方面进展甚微。政治一体化是财政一体化的基础。一般来讲,政府预算都由议会制订,但欧洲议会只能制订欧盟机构预算,而难以制订欧盟各国的预算,实际掌控的资金极少。这是因为欧盟还没有足够的政治一体化基础,以确保欧洲议会拥有足够的代表性为所有成员国投票,因此财政联盟和统一经济政府之类的建议也就难以实现。欧盟委员会“蓝图”中的建议虽然提到加强民主性和代表性,但并未得到广泛讨论。2012年12月的欧盟峰会讨论的《迈向一个真正的经济货币联盟》报告在政治一体化方面基本没有提出具体建议。事实上,自2012年上半年欧债危机再度恶化后,南欧与北欧国家之间爆发“紧缩”与“增长”的路线之争,德国等北欧强国要求南欧国家必须首先进行财政整顿和结构性改革,而南欧国家则认为北欧国家思想僵化、态度强硬,缺乏大局观,导致危机愈演愈烈,救助成本不断攀升。欧债危机不但没有使各国更加团结,反而加大了成员国间的矛盾和仇视,降低了各国公民对欧元区和欧盟的认同感。

其次,财政一体化方面困难重重。一是由于经济再次陷入衰退,成员国纷纷寻求突破财政纪律约束。目前欧盟已批准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延期实现财政减赤目标。法国国内呼吁延长财政减赤期限的声音也越来越强。二是政治一体化水平限制了财政一体化。财政联盟不同于货币联盟。货币主权的让渡对国家经济的影响是相对间接的,历史上小国使用大国货币作为本国货币屡见不鲜。而财政是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财政主权让渡实质上等同于政治主权让渡,欧洲如要建立财政联盟,就意味着欧洲政治的统一,也就意味着欧洲一体化基本完成,而这在短期内显然是难以实现的。三是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德国等强国在危机中仍保持增长,重债国则存在严重结构性问题。同时,南欧与北欧国家在危机应对的政策导向、发展路线上也存在重大差异。未来,不排除各成员国以类似ESM形式进行一定程度的危机救助,但要做到债务共担和跨国财政转移支付,除非欧洲首先在政治一体化上取得突破,否则难以实现。

最后,银行业联盟受制于财政一体化。2012年6月6日,欧盟委员会公布了一项关于欧盟银行复苏和处置机制的指令草案,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即在指令生效后十年内设置银行处置基金,规模需达到境内所有信贷机构受担保存款的1%,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一国有权向欧盟其他国家的处置基金借款。但由于该建议要求银行承担共同债务,提出后立刻遭到德国银行业和国际金融协会的反对。在存款保险方面,目前欧盟28国均有各自的存款保险机制,但这些存款保险基金彼此独立,不能实现资源共享。对此,欧盟委员会提出设立“强制共同借款工具”,允许各国存款保险基金在资金匮乏时向其他国家借款,但很快也遭到北欧国家的强烈反对。

综合比较看,第二种情形最有可能发生。由于欧元区的一些根本性问题不会迅速得到解决,欧债危机会呈现出长期化趋势,可能风波不断;但由于部分核心国家带动,也不会恶化到致使欧元区解体的地步,中国应针对实际出现的具体情况,把握好机遇和防控好风险。

(2013年10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