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技进步贡献率上升的原因和问题分析

科技进步贡献率上升的原因和问题分析

时间:2023-06-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促进科技进步贡献率上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与地区发展基础、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资源禀赋有关,也与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及采取的政策措施有关。本篇对湖北科技进步贡献率上升原因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找出湖北科技进步贡献率的优势与短板所在。

科技进步贡献率上升的原因和问题分析

2012—2018年,湖北及17个市州科技进步贡献率明显上升。促进科技进步贡献率上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与地区发展基础、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资源禀赋有关,也与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及采取的政策措施有关。本篇对湖北科技进步贡献率上升原因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找出湖北科技进步贡献率的优势与短板所在。

1.湖北科技进步贡献率上升原因分析

得益于省委、省政府一系列促进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政策措施,2012—2018年湖北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上升。与此同时,湖北科技事业快速发展,呈现出研发投入不断提高、专利数量快速增长、创新创业持续壮大、科技成果加快转化等特点,这也构成了促进湖北科技进步贡献率上升的主要因素。

(1)研发投入不断提高

研发支出是反映地区研发投入的重要指标。近年来,湖北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投入连续五年位居中部六省第一位。从规模上看,研发支出规模不断壮大。2012—2018年,湖北研发支出从384.5亿元增长到822.1亿元,总量翻了1倍有余(如图8.4所示)。2018年湖北研发支出继续位列中部首位,总量比第二名的河南省高150.6亿元,差距比2016年增加了32.1亿元。从增速上看,研发支出保持快速增长。湖北研发支出保持在6%以上,2018年研发投入增速达到17.34%,在中部六省中位居第3位,增速比安徽省高2.45个百分点,比河南省高1.98个百分点,比湖南省高1.54个百分点,比山西省低1.28个百分点,比江西省低4.12个百分点。从强度上看,研发支出强度持续提高。湖北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不断上升,从2012年的1.73%上升到2018年的2.09%,提高0.36个百分点。2018年研发支出强度位居中部六省第二位,强度比湖南省高0.28个百分点,比山西省高1.04个百分点,比江西省高0.68个百分点,比河南省高0.69个百分点,比排名第一位的安徽省低0.07个百分点。但是,应该看到,湖北的研发支出总量与广东、浙江、上海、北京相比均有较大差距,研发支出强度也较大幅度低于发达地区水平(如表8.7所示)。

图8.4 2012—2018年湖北研发支出规模与增速

表8.7 2018年中部六省与部分发达省市研发支出总量及增速

(2)专利数量快速增长

依托强大科教资源优势,近年来湖北专利数量快速增长。从总量上看,专利数量不断上升。湖北专利授权总量从2012年的2.45万件增长到2018年的6.41万件,年均增幅居全国前列,不断向专利大省迈进。从增速上看,专利数量较快增长,2018年专利授权数量比上年增长了38.25%,数量增加了17737件。从结构上看,实用型专利数量占主要地位。2018年湖北实用型专利数量已经突破1万件,占比超过60%,发明专利授权量也呈现快速增长势头,如图8.5所示。

(3)创新企业持续壮大

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时代号召下,湖北创新企业数量与质量不断提高。一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增长,截至2018年年底,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6597家,位居中部第一;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达3505家。湖北自贸试验区武汉、襄阳、宜昌三大片区新设企业超过19000家,吸引了大批创新型企业向湖北自贸试验区集聚,区内集聚了斗鱼网络、奇米网络、斑马快跑、安翰光电、直播优选等创新企业。二是独角兽企业发展态势较好,根据“2018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2018年湖北上榜4家,紧随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位居全国第六位,中部第一位;总估值69.54亿元,比上年增长4.54亿元。

图8.5 2012—2018年湖北专利授权数量及增速

(4)科技成果加快转化(www.xing528.com)

2018年,湖北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明显。一是技术合同成交金额逐步上升,2012—2018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金额从不到100亿元增加至1237亿元,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6500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孵企业突破200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6653亿元,比上年增长12.8%,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排名保持全国第7位。二是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建立。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的建设进展顺利,6大支撑平台、襄阳宜昌2个区域分中心和武汉“1+8”城市圈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湖北已获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0家,位居中部第一。三是科技成果应用取得显著成效。科技成果加快转化对新兴产业的发展起到了较大促进作用,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得以在湖北落地生根。目前,湖北国家高新区达到12家,省级高新区达到20家,基本形成了沿长江汉江布局的高新技术产业带光电子信息、汽车、资源循环利用等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竞争力持续上升,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加速布局,网络直播、大数据、互联网+等新业态不断涌现。

2.湖北科技进步贡献率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湖北科技事业快速发展,科技进步贡献率总体呈上升态势,科技进步已经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但是,湖北科技发展水平与国内经济发达地区还存在一定差距,科技进步贡献率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湖北科技进步贡献率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创新驱动发展不足、科技创新体制有待完善、科技环境仍需优化等方面。

(1)区域发展不平衡

由于湖北各市州发展基础、资源禀赋、地理区位、科教实力等差异,湖北科技进步贡献率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多极发展格局尚未形成。武汉一城独大,科技进步贡献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市州,2018年科技进步贡献率高达66.13%;省域副中心宜昌、襄阳科技进步贡献率虽处于第二梯队,但科技创新优势并未明显凸显,与“一芯驱动”中“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的定位还存在较大差距。2018年只有“一主两副”城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了全省总体水平,其他市州均低于全省总体水平。另外,部分市州科技进步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完全一致。2018年GDP前五位的城市是武汉、襄阳、宜昌、荆州黄冈,而2018年科技进步率却位于第一、二、三、十四与九位。从“两带三区”分析可以看出,“两带”科技进步贡献率高于“三区”,而“三区”中由西到东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上升,区域差异明显。

总体来说,武汉科技进步贡献率大幅高于其他市州,超过65%,出现了较强的“虹吸效应”;省域副中心宜昌、襄阳科技进步贡献率低于60%,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需进一步凸显;其他市州科技进步贡献率均低于全省总体水平。多极发展的格局尚未形成的结果是,武汉的经济辐射能力与各地承接辐射的能力都大打折扣,长此下去,“马太效应”会越来越强。

(2)创新驱动发展不足

近年来,湖北创新驱动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国内发达省市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一是创新投入有待进一步提高。2018年湖北研发支出总量、增速及强度分别为822.1亿元、17.34%、2.09%,研发支出总量比北京少1048.7亿元、比上海少537.1亿元、比广东少1882.6亿元、比浙江少623.6亿元;研发支出增速比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分别低4.08、2.07、0.69、0.48个百分点,表明湖北创新投入有进一步提高空间。二是企业创新意识有待加强。湖北部分企业对于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仍持观望态度,创新意识不强。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新的商业模式对传统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颠覆性挑战,很多企业处于“不敢转型、不愿转型、不会转型”的境地,陷于“转型找死,不转型等死”的焦虑状态。三是科技创新平台不够。当前,湖北民营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有5000家左右,仅相当于广东的1/6,北京的1/4,表明湖北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平台还需加快建立。此外,与广东、山东、江苏、北京等省市相比,湖北缺少基础性、前瞻性、引领性的科技创新大平台,制约了企业共性技术研发和关键领域攻关。

(3)科技创新体制有待完善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两院院士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在实践载体、制度安排、政策保障、环境营造上下功夫,在创新主体、创新基础、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方面持续用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6]。科技创新的重要一环是制度创新,近年来湖北加快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环境不断优化,但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知识与技术协同创新不够。促进科技创新需要注意知识与技术的协同,近年来湖北科技成果转化明显加速,但与在国内位居前列的科教实力不符,与经济发达地区的科技成果转化存在明显差距。二是科技项目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当前对科研项目的管理重立项、轻结项,对科研经费的管理重支出、轻绩效。在科研经费的使用上,对从事第一线科技创新工作的人员束缚较多。科研人员常常陷入提交材料、签字盖章、报销程序等事务性工作中,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研人员的科研精力和科研效果的产出。三是市场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管理咨询、数据分析、专业服务、科技评估、技术经纪等方面的服务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中介服务业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四是体制机制尚未形成合力。比如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容易造成创新扶持资金过于分散,资金利用的集中度不高,撬动社会资金的效应未能充分显现。特别是在科技扶持和产业引导政策方面,还缺乏长效机制与有力措施。

(4)科技创新软环境仍需优化

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湖北科技创新的硬环境已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提高。但是,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科技创新软环境还有进一步优化空间。一是融资难题依然突出。主要表现在:第一,融资方式单一。科技企业以间接融资为主,大多选择银行融资,选择政府基金、证券公司、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小贷公司等方式融资的比例较小;而天使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区域性股权交易等直接融资方式总计占比更少。第二,企业抵押物范围窄、折算率低。抵押物主要局限于房产、土地等保值率较高的小范围资产,且资产折算率多在5折左右,贷款授信额度较小,而科技企业大多是轻资产公司,难以获得银行授信。第三,申贷成功率低。2018年4月“资管新规”出台后,货币供给增速和表外融资余额均显著回落,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投放的态度更加谨慎,信用环境收紧。大多数科技企业申报银行贷款较难获批,或存在审查时间长、程序复杂、手续费用高等问题。第四,贷款期限短、利息负担重。企业的银行贷款利率一般为基准利率上浮20%~80%。二是政务服务供给有待进一步加强。近年来,随着“放管服”改革的深入推进,科技政务服务供给水平进步明显,但仍有改进空间,比如惠企政策宣传不够,部分政策措施仅在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上予以公布,不少科技企业和科研机构对政府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不甚了解;政务服务网上供给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业务网上办理流程和时间尚有改进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