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产业耦合理论探析及指标体系构建

产业耦合理论探析及指标体系构建

时间:2023-06-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产业制度体现在政府在对汽车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的培育与发展政策的相互促进耦合关系上。

产业耦合理论探析及指标体系构建

1.汽车产业与电子信息产业的耦合关联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一种新型的“信息社会”、“网络社会”正在崛起,知识、信息、技术已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为提升汽车产业的先进制造能力,汽车生产制造中广泛采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这意味着企业创新和竞争力来源不再是大规模生产模式下的简单的机械操作能力,而是能够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并能直接参与产品设计和生产的创造能力和执行能力,即汽车制造企业的关键人力资源基础将由操作型员工和技能型员工向知识型员工转变(黄群慧,贺俊,2013)。因此,基于人力资源提升汽车产业先进制造能力的路径,一是能够在制造中进行再创新的智能化制造设备,如可编程工业机器人的广泛采用;二是能够通过“干中学”不断升级的知识型人力资源群体。在2011年,全世界36%的工业机器人(59700台)用于汽车行业[1]汽车产业创新生产要素的不断引入,推动了汽车产业智能制造能力的提升,而这又对电子信息产业产生了新的市场需求。可见,两大产业良性互动,劳动、资本、技术等创新要素持续流入,促进两大产业协同发展。

在汽车产业与电子信息产业耦合过程中,两大产业的产业链的自然承接会创新汽车产品的特征,并通过汽车内部的信息流导致资金流和人才流的变化,进而促进企业资源配置优化,增强产业间组织结构的自适应性,有利于两大产业之间耦合机制的运行。在两大产业相互渗透过程中,产业效率越高,意味着市场越高效,产业间的配置效率就越高,有利于实现产业交互;产业集中度高,表明科技、知识、高素质人才的集聚,有利于两大产业的交融;而贸易开放度的提高,可以实现产业间多种形式的交流,有利于形成产业交叉。因此,两大产业通过产业组织结构的转变,实现产业链交融,从而实现汽车产业与电子信息产业的耦合发展。

产业制度是促进两大产业耦合的重要影响因素。产业制度体现在政府在对汽车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的培育与发展政策的相互促进耦合关系上。政府的支持力度(包括政府的补贴、税收政策等)、国有企业的比重、研发的投入力度等,直接影响微观主体的创新动力和能力,进而影响知识、技术等要素在两大产业耦合过程中的溢出效应及产业发展规模。合理的产业制度,既可推动汽车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的自我完善,又可通过产业链重组逐渐改善产业形态,促进两大产业耦合协调发展。

因此,随着以信息技术全面应用为特征的信息革命的迅猛发展,汽车产业与电子信息产业两大产业通过生产要素、组织结构和产业制度在汽车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物流配送、营销渠道等领域相互渗透、交叉甚至重组,改善了原有产品的特征,激发了新的市场需求,也改变了相关产业企业间的竞合关系,产业耦合引致两大产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互动发展。这也是汽车产业研发过程、生产过程和服务过程实现信息化、智能化、个性化和绿色化,即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有效路径。(www.xing528.com)

2.指标体系构建

本章从产业的生产要素、产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制度三个方面构建了汽车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的指标体系,考虑到相关数据的可得性,分别筛选出密切影响汽车产业与电子信息产业耦合相关度的具体指标,如表18-2所示。数据来源于《中国汽车工业年鉴》(2003—2015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年鉴》(2003—2015)和历年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年报。

表18-2 汽车产业与电子信息产业耦合评价指标体系

注:①税收总额由利税总额减去利润总额所得;②2010—2013年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的数据延续2009年的统计口径,用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工业制造业增加值替代;③电子信息产业技术改造措施固定资产投资额中的缺失数据由前后年份插值补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