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解析甘南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向

解析甘南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向

时间:2023-06-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杨昌德甘南州是以畜牧业为主的地区,甘南的牦牛、藏羊曾被指定为2008年我国举办奥运会时的特供畜产品。这就是近年来甘南州实施“农牧互补”战略、推进“一特四化”给农牧村带来的变化。目前,“农牧互补”战略、“一特四化”成了甘南州强农惠农的总抓手和促进农牧民增收的切入点,促进了当地畜牧业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解决了农牧民增收和生态保护的难题。针对牧区畜牧业发展中出现的这种主要

解析甘南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向

杨昌德

甘南州是以畜牧业为主的地区,甘南的牦牛、藏羊曾被指定为2008年我国举办奥运会时的特供畜产品。华羚、首曲等企业的部分商品获得了国际质量认证和出口认证,打入了欧盟市场,打造了甘南州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畜产品品牌。畜牧业全州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了主导地位,特别是近几年发展迅速,资源优势已向现实的经济优势、商品优势转化,为构建和谐社会、新农牧村建设和兴州富民、加快农牧民群众脱贫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

记得是2009年6月28日,有云无雨。我下乡到玛曲县奥拉乡克勤合行政村,大部分村民都去了自家牧场放牧,留在家里的牧民很少。

好客的牧民旦增杰将我邀请到家里。院内有个很大的圈舍,两头小牛犊跑来跑去。房屋内是宽敞的客厅,两边是主卧和侧室。旦增杰告诉我,现在他家养65头犏雌牛,清晨女儿就赶出去放牛了。“原来我家除了养牛,还养羊和养猪,每年的收入也就不过万元吧,现在通过专业化养奶牛(犏雌牛),每年总收入达到4万元以上,再加上每年出售的牛犊收入5000元左右,年收入近5万元,人均毛收入达到8000元。原来在家务农的儿子和女婿,现在也到县城里去打工,两人每年务工的收入接近2万元。”这就是近年来甘南州实施“农牧互补”战略、推进“一特四化”给农牧村带来的变化。如今克勤行政村犏雌牛的养殖总规模已近3000头,人均达到10头以上,牧民人均专业化养殖带来的纯收入接近5000元,还可以让每户人家至少腾出2名劳动力外出务工。

“养牛为耕田,养猪为过年,养羊为肥田,养鸡换油盐”,“家家马牛羊,户户少而全”,“牧民富不富,就看牲畜数”……这些地方俗语,是甘南州传统畜牧业和农牧区现状的真实写照。村主任贡保才智说:“以往,村里的牧民养殖杂而无序,不仅收入得不到保障,还浪费了劳动力,破坏了草场。如今,通过政府引导并扶持大家从事专业化养殖,仅克勤自然村51户255人养殖犏雌牛就达到1800头,按每头犏雌牛平均每天产奶5斤计算,一头牛6个月产奶量近900斤,鲜奶市场价格达到2.8元,这样算下来每头犏雌牛仅产奶一项就可以带来至少1800元的毛收入。另外,为了实施专业化养殖,以前每户牧民家里养的猪、羊等杂畜在淘汰出售的时候,政府都给了补贴,没有一户有抱怨的。现在村里像旦增杰这样的高收入家庭很多。”

2009年6月29日,我又到夏河县去调研,桑科乡桑科行政村第一村民小组牧民罗藏扎西也是感慨万千,他说:“感谢党,感谢政府,以前家里放养牲畜繁杂,马、牛、羊一个不差,养殖规模上不去不说,还需要全家齐上阵。现在在政府的扶持下,开始专业化养羊,养殖的数量从原来的200多只提高到300多只,仅去年繁殖成活的羊羔就达到180多只,按照当时市场价格,藏羊12月龄出栏一项,去年的收益就达到了4.2万元,家里七口人,人均达到了5000元以上,今年我的羊羔已经接近200只,按照时下行情,到年底收入估计能突破4万多元,人均收入能达到6000元以上。如果按照传统的养殖方式,出栏羊平均年龄4岁左右,出栏价格800元左右,如今藏羊不超过12月龄就出栏,4年出栏4只,按市场价格500元计算,收入就是1700元左右。”

“这就是贯彻落实州上‘农牧互补’战略、实施‘一特四化’给牧民群众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专业化养殖让牧民群众增收致富,城里人有的家电、摩托车等,牧民家都有了,经济收入上去了,新房也盖起来了,上了年纪的老人都实现了老有所养,今天的学校医院从根本上解决了孩子上学难和牧民群众看病难的问题。要是从保护草原生态方面来说,按照传统养殖方式,每只羊要吃4年草才能出栏,现在把吃4年草变成了吃1年草,使整个牲畜群在牧场存栏规模变小,有效减轻了草原的承载压力,保护了草原生态环境。”桑科乡梁恒杰书记介绍说。桑科乡是一个纯牧业的乡,近年来通过以工代赈、易地搬迁牧民新村建设,目前该乡有20%的牧民已有了一砖到顶的新家,另外20%的牧民通过专业化养殖收入大幅提高,到县城买了楼房,其他的牧民居住情况也有大幅改善。全乡通过贯彻落实州上实施的“农牧互补”战略、实施“一特四化”,平均每户牧民家里年收入都过3万元,有些甚至现在一年能挣到以前两年挣的钱,乡间道路、群众安全用水、牲畜暖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也是一天一个新样子。

2004年,州委、州政府在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深入分析州情,总结多年来畜牧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并借鉴吸收青海、四川藏区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措施办法的基础上,提出并实施了以“牧区繁育、农区育肥、农区种草、牧区补饲”为主要内容的“农牧互补”战略。在深入实施“农牧互补”战略的基础上,2008年又把以牦牛、藏羊为主的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产业培育作为全州的战略性主导产业,大力推进专业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技能化培训(即“一特四化”)。目前,“农牧互补”战略、“一特四化”成了甘南州强农惠农的总抓手和促进农牧民增收的切入点,促进了当地畜牧业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解决了农牧民增收和生态保护的难题。

随着“农牧互补”战略和“一特四化”的提出,州委、州政府按照先易后难、先近后远的原则,经反复讨论,确定了139个试点村先期实施。针对牧区、半农半牧区、农区三大区域不同类型,按照“分类指导、抓主抓重、区别对待、统筹兼顾、整体推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原则,提出牧区要以种公畜基地建设为突破口,开展畜种畜群结构调整,走专业化养殖的路子,提升畜牧业的整体效益;半农半牧区要果断实施退粮还草,走牧区发展现代畜牧业的路子,壮大全州畜牧业经济的“半壁江山”;农区除白龙江沿岸、洮河沿岸外,其余高山、半高山的耕地全部退粮还草,发展牛羊反季节短期育肥的发展思路。(www.xing528.com)

经过多次下乡调研,我切实感受到,长期以来,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作用下,畜种和草场“两退化”,牦牛、藏羊个体小,产肉量、产奶量、繁殖率等生产性能直线下降,畜群结构不合理,畜种比例失调和牲畜死亡率高成为牧民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牧民增收空间也因此受到极大限制。全州纯牧区每年各类牲畜死亡接近10%,经济损失过亿元,相当于全州农牧民每年人均损失200元以上。针对牧区畜牧业发展中出现的这种主要矛盾,州委、州政府从建立种公畜交换、使用机制入手,建立整个牧区种公畜流动循环的新机制,为千家万户建立种公畜交换大平台,彻底遏制因近亲繁殖引起的畜种退化现象,提出了建设牦牛、藏羊七大种公畜基地的目标:即玛曲县阿孜和碌曲县李恰如半野血种牦牛基地、州大水种公羊基地、玛曲西科河欧拉羊基地、卓尼县柏林、大峪种公牛基地和夏河县桑科种公羊基地。通过大力发展种公畜基地,实施基地加牧户互动的种公畜发展新机制后,全州已经建立牦牛藏羊的本品种选育核心群近30个,核心群的总规模达到5000头(只)以上。两年间,全州3.8万牦牛、藏羊养殖户40%以上的种公畜实现了大交换。引导和帮助广大牧民群众跳出一家一户养殖模式的“小圈子”,打破自给自足“小而全”的生产模式,在依托龙头企业,按照“一乡一业”的总体思路,培育专业户、专业村,走专业化养殖路子的同时,大力发展牦牛藏羊繁育联户牧场,创新经营理念,逐步推进牧区畜牧业经营体制的第三次大变革。

在实施“农牧互补”战略、推进“一特四化”中,全州农牧民群众将转变生产方式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在牧区大力推行藏羊12月龄出栏,牦牛30月龄出栏,牦牛、藏羊冬春季圈养补饲,适龄母牦牛限制挤奶以及大力发展半人工刈割草场等先进生产方式。玛曲县采日玛乡麦果村第一村民小组牦牛养殖专业户乃求,家有9口人,草场承包面积1892亩,有牲畜暖棚1座,圈滩种植饲草8亩,半人工刈割草场150亩,年产燕麦青干草8000公斤左右,年储备饲草料35吨左右。

在半农半牧区,夏河、合作、卓尼、碌曲等县市乡村耕地约50余万亩,几乎占全州农耕地的一半;有草场2250余万亩,也占全州草场面积的一半多。但长期以来,农牧业经济一直在低水平上徘徊。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除了草场质量差以外,大部分家畜品种原始,生产性能低,而且破坏生态比较严重;大部分土地分布在高海拔地带,集温度低、生长季节短、自然灾害多,并不适合种植农作物,但种植饲料作物却有着比较高的产量,很多多年生牧草都适宜在这些地方生长发育。

记得夏河县永杰草畜有限公司的负责人韩永杰给我算了一笔账:“同样一亩地,如果种青稞,需要60斤种子、人工费25元,犁地需要45元,在生长期间还需大量劳动力进行田间管理,最后纯收入也就在250元左右。但如果种植紫花苜蓿,由于是多年生饲草,亩产4~6吨,按照现在每公斤三毛六算下来,最后纯收入在2200元以上。”如今通过政府大力扶持,他的公司已经和附近5个村的群众建立了订单种植紫花苜蓿3800多亩,逐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牧户”的生产经营模式。

与此同时,州委、州政府根据农牧民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实用技术匮乏的实际,及时制订和出台农牧民培训计划,重点通过“两后生”培训和“阳光工程”培训,让外出务工的劳动力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在本土创业的农牧民,开展以养殖业为主的实用技术培训。一位基层干部告诉我:“经过培训和技术指导,现在大多数农牧户在养殖中都采取‘短和快’的方式,缩短牲畜出栏时间,把资源优势快速转化为经济优势,继续扩大牦牛、藏羊的育肥出栏规模,依次循环,扩大收入。”

经过充分的论证,2009年“农牧互补”战略“一特四化”在全州拉开了战略实施的序幕。

我认为,要更好地实施“农牧互补”战略、推进“一特四化”,全州应进一步加大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专业化、标准化养殖,建设发展一批饲料加工、牛羊肉精深加工、地方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并在此基础上适时确定发展龙头企业,积极引导农牧民群众走合作化之路,集中养殖,抱团打拼,树立品牌,抢占市场份额。

(作者原系甘南州扶贫办主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