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取得27项成果,仍需加强协同治理和硬约束机制建设

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取得27项成果,仍需加强协同治理和硬约束机制建设

时间:2023-06-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生态环境联防联治方面,双方将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项目共27个。二是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建设进展缓慢,生态环境硬约束机制尚未建立,长江保护法治进程较慢。三是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力度不强,难以有效适应全流域完整性管理的要求。

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取得27项成果,仍需加强协同治理和硬约束机制建设

1.重庆融入长江经济生态环境建设情况

(1)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成效。

2017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废水排放量均值为282162万吨,重庆废水排放量为200677万吨,在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中排第8位。2017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均值为29.27万吨,重庆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5.34万吨,排在第5位。2017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工业污染治理完成投资额均值为199266万元,重庆工业污染治理完成投资额为60702万元,排在第9位。2017年,长江经济带各省份自然保护区占辖区面积比重的均值为6.6%,重庆自然保护区占辖区面积比重为9.6%,高居第2位[3]

(2)重庆融入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举措。[4]

为了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2017年以来重庆市先后出台《关于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的意见》《重庆市实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重庆市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2018—2020年)》《2018年全市国土绿化提升春季行动工作方案》《关于切实做好2019年国土绿化提升行动工作的通知》等文件。重庆市为融入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建设,实施了如下主要举措。

第一,实施重点流域综合治理。建立健全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总河长的市、区县、乡镇、村四级河长体系,全市各级河长累计巡河已超过25万人次,及时发现并研究解决了一批河库突出问题。乌江、綦江等重点流域河流水质稳定提升或基本达到Ⅲ类,主城区56座湖库水质明显改善。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为优,纳入国家考核的42个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的比例为85.7%,基本消除全市48段城市黑臭水体。

第二,大力推进散煤治理和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将散煤治理和煤炭消费减量替代重点工程纳入全市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依法依规稳妥推动能耗、环保、质量、安全、技术达不到标准,生产不合格产品和淘汰类燃煤企业退出。累计划定并巩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近3000平方千米,减少散煤及煤炭消费约300万吨,全市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下降到47.6%。

第三,开展柴油货车、船舶超标排放专项治理。加强油品质量源头管控,主城区出租车、公交车全部使用CNG汽车。狠抓新车注册登记环保核查、总量控制主城区货运车辆、黄标车限行、柴油货车检查及遥感监测、淘汰老旧柴油车辆等重点环节,划定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禁止使用区域近4000平方千米。开展船舶清污专项行动,已取缔餐饮船舶95艘,完成整改25艘。

第四,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固废污染防治。布设土壤污染状况农用地详查点位11348个。累计完成疑似污染场地调查评估617块,治理修复60余块。新规划布局一批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已建成设施45个,年处置能力达119万吨,基本满足全市处置需求。建成投运一般工业固体废物集中处置场3个。在10个区县开展危险废物综合收集贮存试点。

第五,加快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印发《重庆市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运行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场(厂)59个,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建成规范再生资源回收站点9190个。推进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市级机关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实现全覆盖,主城区23个街镇已启动分类试点示范建设。

第六,开展“两江四岸”环境整治。出台《重庆市主城区“两江四岸”消落区综合治理统筹规划》,以消落区综合治理为重点,同步对沿线江岸、滨江路相关区域进行整治。

第七,深化环境监测改革。印发《重庆市深化环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实施方案》,切实保障环境监测数据质量,提高环境监测数据公信力和权威性,为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加快建成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提供有力支撑。

2.重庆与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的生态环保合作情况(www.xing528.com)

近年来,重庆不断深化与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的生态环保合作交流。2017年,重庆组织召开首届长江上游地区省际协商合作联席会议,会议审议通过《长江上游地区省际协商合作机制实施细则》,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四省市人民政府联合印发实施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3个年度重点工作方案,标志着联席会议从协商沟通向务实合作迈出重要步伐。[5]2018年,重庆与贵州签订《重庆市人民政府、贵州省人民政府合作框架协议》,梳理形成10大领域49个合作事项,其中有14个重点合作事项及项目。[6]在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方面,双方将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协同推进长江上游流域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建立健全区域环境保护定期联席会商机制、信息互通共享机制、污染防治联动工作机制,共同搭建“信息互通、联合监测、数据共享、联防联治”工作平台。[7]2019年,重庆与四川签署《深化川渝合作推进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重点工作方案》《关于合作共建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的框架协议》两个重要文件及16个专项合作协议,形成“2+16”系列合作协议。在生态环境联防联治方面,双方将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项目共27个。[8]

3.面临的主要困难

(1)生态环境形势仍然严峻

一是水污染治理方面。目前重庆长江1072个工业排放口已纳入全程监控、监测,但仍然需要建立长江上下游联动机制,实行跨流域联合治理。乡村污水处理管网不健全,污水处理工艺不达标。二是生态保护方面。自然保护区内的原有居民、集镇村搬迁问题较为棘手,调整规划的难度较大。三是环境执法方面。长江沿岸区县基层执法力量较为薄弱,60%左右的重污染企业分布在长江沿线,环境突发事件处理压力较大,区域间的执法部门联动机制有待加强。

(2)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机制亟待健全。

一是统分结合、整体联动的工作机制尚不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尚不完善。二是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建设进展缓慢,生态环境硬约束机制尚未建立,长江保护法治进程较慢。三是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力度不强,难以有效适应全流域完整性管理的要求。四是在各省市之间,生态环境保护的常态化、制度化协调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导致省市之间的竞争大于合作,不利于相关工作的开展。

(3)沿江产业同质竞争激烈。

目前,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之间由于没有建立利益分享机制,为了本省市的利益,地方保护主义依然存在,各地区自设市场壁垒,导致区域市场分割,增加了经济交易的成本,加大了产品流动的障碍,影响了产业的分工,沿江产业同质竞争激烈。沿江各地区产业存在产业链不完善、产业链核心环节缺失、下游高端高附加值产品较少等问题。

(4)三峡大坝的船闸通过能力亟待提升。

目前,三峡大坝过闸运量已远超过1亿吨的设计能力,船闸通过能力不足严重制约长江航运可持续发展。来往船只拥堵在三峡大坝的平均时间较长,如遇大坝检修期,通行时间则更长。如果通过翻坝,每吨货物会增加较多的运输成本。同时,部分货物因安全性和分割性问题,无法通过翻坝进行转运。

(5)长江上游地区基建资金压力大。

长江上游地区基础设施欠账太多,且支撑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基础设施还存在较大缺口,需要投资数万亿元。长江上游地区由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带来的政策多,但中央专项安排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的资金规模较小。对于地方财政底子较差的长江上游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