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挑战施工难度:探秘七盘关

挑战施工难度:探秘七盘关

时间:2023-06-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原计划由陕西省修筑褒城到宁羌这一段,宁羌到七盘关段由四川省负责。张纪平/图七盘关位于川陕交界处,是古蜀道金牛道上的重要关隘,古时因过关道路需要盘旋七次才能到山顶,故被称为七盘关,号称“西秦第一关”, 施工难度可想而知。道路开通之时,人们感慨筑路的不易,刻下“西秦第一关”这块碑刻。

挑战施工难度:探秘七盘关

王丽红

在四川广元与陕西宁强县交界的大巴山中,老川陕公路经过七盘关处,路侧岩体上有一块碑刻,上面有五个隶书大字“西秦第一关”,这碑刻长6米、高2.6米,依稀可辨落款:厅长雷宝华、督工专员张笃伦、工程主任黄庆慈,时间为民国二十五年(1936)2月。历经80多年沧桑巨变,老川陕路几经改道,出陕入川的主干道早已被高速公路取代,而这碑刻却完好无损地保留了下来,见证着川陕路的前世今生……

1935年9月,45岁的黄庆慈奉命从浙江老家来到陕西汉中,参加川陕公路建设。黄庆慈生于浙江丽水松阳县的一个大户人家,家境殷实、重视教育,他20岁从天津北洋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算是当地最早的大学生了。此时,国民政府全国经济委员会正鼓励各省按规划和标准筑路,并建立补助基金和分区督察制度。黄庆慈学有所用,在家乡负责了多条公路的建设,成为浙江省公路工程局总工程师。1935年,蒋介石令川陕公路于1936年4月前全部完工。陕西省建设厅汉中成立了“汉宁路工务所”,黄庆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委派为工程主任,全面负责汉中到宁羌县(后更名为宁强县)公路的修建事务

即便有丰富的建设经验,当地的险要地势还是让黄庆慈犯难。川陕公路也就是今天的国道108线,扼秦蜀咽喉。老川陕路基本沿古蜀道修建,始于四川绵阳,经过陕西汉中、宝鸡,穿越秦巴山脉,连接成都和西安,是陕西甚至宁夏、甘肃入川的重要通道,也是西北和西南的货运大通道。黄庆慈负责的汉宁段全长156公里,占川陕公路总里程的六分之一,除汉中至褒城段长15公里与西汉公路共线已建成外,其余路段翻山越岭,有些路段濒临悬崖,施工前期甚至需要把人腰系绳索放下去测量,让人胆战心惊。

而国民政府对川陕公路建设督的很紧,工程艰巨,时限紧迫,一般的工程公司承担不了。黄庆慈面向全国召集较大的建筑公司。经过多次谈判,最后由天成、豫丰、裕庆三家公司招聘石工7000余人承担修建任务。受技术和设备条件的限制,主要建设力量只能依靠人力,工程队昼夜赶工,时间仍然显得格外紧张。为加快进度,政府制定《川陕公路义务征工筑路实施纲要》,规定壮劳力的应征义务。时任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的张笃伦遂下令南郑、褒城、沔县、宁羌、略阳等县,协征两万名民工协助赶修土方路基。

开工后,庞大的施工队伍需要大量的生活物资,而宁羌地区地势偏僻,粮食等生活物资缺乏,加之路线所经之处又都是莽莽山岭,人烟稀少,后勤补给成了很大问题,工程建设方只好从汉中其他地区采购生活物资,辗转运输,极为不便。更糟糕的是,沿线甚至还时常有土匪出没抢劫运输物资,威胁施工人员安全。黄庆慈多方奔走,请求地方派军队配合,张笃伦遂派军队护送运输粮食,并在施工现场驻扎兵力,这才保障了施工人员的生活和安全。

好不容易全线建设逐渐步入正轨,却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原计划由陕西省修筑褒城到宁羌这一段,宁羌到七盘关段由四川省负责。但当年年底四川省报告说自己境内公路已经赶修不过来,实在兼顾不了。11月,蒋介石电令该段改由陕西省负责施工。陕西省犯了难,想以建设资金困难为由推脱却未获准,只好作罢,建设任务又落到黄庆慈头上。

张纪平/图

七盘关(也误读为棋盘关)位于川陕交界处,是古蜀道金牛道上的重要关隘,古时因过关道路需要盘旋七次才能到山顶,故被称为七盘关,号称“西秦第一关”, 施工难度可想而知。受形势所迫,这39公里于当年12月28日开工。由于没有有经费预算,黄庆慈不得已从褒宁段工程款中拨借一部分以补急用,同时不断向上争取资金,陕西省建设厅长雷宝华数次向中央政府发电报争取补助工程款,张笃伦当时因公赴南京,也当面报告宁棋段工程经费困难情况,随后中央政府同意拨付30万元,雷宝华又说服陕西政府向陕西银行借款,建设经费才基本得到保障。

时值严冬,山高风疾,天寒地冻,工程进展非常困难。尤其是牢固关和七盘关土石方工程量巨大,黄庆慈协调行营公路处派兵工1000人和建筑公司1200人,又调集宁羌和略阳两县民工万余人日夜赶修,工人每天工作长达16小时。连续奋战40天后,全部土方路基和石子路面修筑终于完成,桥涵建设继续进行,效率应当说相当高了。但不幸的是,艰苦的条件和恶劣的环境也导致为数不少的民工伤亡。(www.xing528.com)

在近一年的时间里,黄庆慈风餐露宿,不畏艰险,出入崇山峻岭,穿越山涧峡谷,优化施工方案、统筹协调各方,艰难向前推进,全线于1936年2月陆续开通,同年6月全部竣工。路基宽平川为7.5米,开山路段为4米,酌情设置会车道,最大坡度8%,地形实在受限的路段达到10%,最小平曲线半径山地为10米,平地为50米,桥梁为永久式及临时式两种,载重为10吨、5吨。不久后全面抗战的枪声打响,川军奉命出川抗日,正是沿川陕公路北上,向西安集结转赴山西,川陕公路成为奔赴抗日前线的大通道。

道路开通之时,人们感慨筑路的不易,刻下“西秦第一关”这块碑刻。1940年10月,著名画家张大千经过七盘关时,画下了《七盘关》同名国画。在这幅画作上,张大千这样描述:“此从七盘关北上,初入秦界,路极陡峻,境亦幽邃,为秦之咽喉……”

时至今日,宁强公路管理段的职工刷新了碑刻,以保护这份珍贵的历史记忆。再看这碑刻上的3人:

雷宝华(1893—1981),天津北洋大学矿冶系毕业,曾留学德国,时任陕西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厅长;

张笃伦(1894—1958),国民党陆军中将,时任陕西省第六行政督察区专员兼南郑县县长,后任重庆市市长和湖北省政府主席时,曾释放多名进步人士并将他们送出重庆;

黄庆慈(1890—1942),时任交通部公路总局西北公路管理局总工程师,后赴云南参建中缅国际公路过程中,遭遇车祸因公殉职,时年52岁。

岁月流转,风烟俱净,曾辉煌一时的老川陕路历经升级改造,已旧貌换新颜,更有西汉高速公路跨越天堑,而在这路上,那些名垂青史和不曾留名的建设者和劳工们,都永远值得被铭记……

(王丽红,汉中公路管理局职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