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通货膨胀概念解析与对比

通货膨胀概念解析与对比

时间:2023-06-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事情发生的逻辑顺序是这样的:①物价上涨了;②查找原因,是购买力大于产品供给;③进一步分析,认为是因为钱多了,即“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本义是:“钱多了”。③进一步分析,找出原因是货币供应量大增,即原本意思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词与义之间,相距较远。通货膨胀,能导致物价上涨。例如,中国在1980年、1988年、1994年,发生3次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而年平均通货膨胀率10.46%,而战后平均通货膨胀率为2.33%至3.54%。

通货膨胀概念解析与对比

一般地认为,通货膨胀是指在货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实际需要,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引起物价普遍且持续上涨的现象。通货膨胀这一概念表达的要点是“物价上涨”,而“通货膨胀”本意是市面“钱多了”,显然,用“通货膨胀”来描述物价上涨,属于媒体语言,是“词不达意”或“用词不准”了,作为专业术语是不可以的。通货膨胀会对物价上涨形成拉力,但不一定会释放这一拉力,或者是没有实现拉动作用。在当前纸币流通情况下,其流通数量是可以调整和控制的,超发货币不一定导致购买力大于供给。货币存量不等于购买力,一定货币存量,在经济高涨时,购买力会放大。同样的货币存量,在经济萧条时,购买力会缩小,这种现象叫通货紧缩

现在一说到通货膨胀,我们就意指:物价上涨。对于通货膨胀,一般解释是:在货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实际货币需求,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品供给,导致货币贬值,引起一段时间内物价普遍且持续上涨的现象。其实质是全社会产品总需求大于产品总供给。事情发生的逻辑顺序是这样的:①物价上涨了;②查找原因,是购买力大于产品供给;③进一步分析,认为是因为钱多了,即“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本义是:“钱多了”。但对其解释的因果顺序是这样的:①因为钱多了;②造成购买力大于产品供给;③导致货币贬值;④因而,引起物价上涨。两个顺序是颠倒的。这里存在几个问题:①“一段时间内物价普遍且持续上涨”需要界定。②事前如何判断“钱多了”?到目前为止,没有哪位经济学家能可靠地计算出市场应当保有多少货币。③购买力≡产品供给,因为买≡卖。④“货币贬值”,涉及到“价值”概念,而价值在实证分析中是难以定量的。⑤钱多了后,不一定导致物价上涨。

通货膨胀的英语翻译是“inflation”,该单词的义项有:通货膨胀;膨胀;夸张;自命不凡。其中,后三个义项是通常的、原有的意义;第一个义项属于经济专业用词,并且,在表达通货膨胀时,不需要增加“通货”一词。

在现实中,通货膨胀的逻辑关系是这样的:①经济出现症状——物价普遍且持续上涨。②经过分析,判断其原因是购买力上升。③进一步分析,找出原因是货币供应量大增,即原本意思的“通货膨胀”。第②步判断购买力上升,本身没有错,但还有一种可能——产品供给量下降,如灾害过后。因此,应该这样解释:通货膨胀,在信用货币制度下,是由于流通中的货币数量显著大于常态,导致购买力上升,引起物价普遍且持续上涨的现象。

“通货膨胀”,词与义之间,相距较远。

通货膨胀,能导致物价上涨。1935年,国民党推行“法币改革”,同年11月4日,发行法币。到抗日战争前夕,法币发行额增长超过3倍。抗日战争期间,法币发行额迅速增长起来,1945年8月抗日战争结束时,法币发行额为1937年7月时的340多倍,同一时期,物价上涨约2000倍。从1937年6月到1948年8月,法币发行量增至470000倍,同一时期,上海物价上涨4927000倍。1937—1949年,100元法币购买力变化:1937年,可以买黄牛2头;1938年,可以买黄牛1头;1939年,可以买猪1头;1941年,可以买面粉1袋;1943年,可买鸡1只;1945年,可买鸡蛋2个;1946年,可买固体肥皂1/6块;1947年,可买煤球1个;1948年8月19日,可买大米0.002416两;1949年5月,可买大米0.000000000185两(即1粒大米的2.45%)。

例如,中国在1980年、1988年、1994年,发生3次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并不必然导致物价上涨。(www.xing528.com)

案例3-1 1994年,中国通货膨胀:全国商品零售物价指数增幅27.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幅24.1%。1991年经济增长率为9.2%,1992年 为14.2%,1993年为14%,1994年为13.1%。1992年流通货币量比上年增加36.4%,1993年增加35.3%。1992年、1993年两年货币投放量增长率,高于经济增长率与物价涨幅之和。1994年末,货币流通量约为7270亿元,比上年增长24%,与工业总产值增长率21.35%,相差不大。经分析,认为:1994年物价上涨,是由于1992年、1993年流通货币量大增,积累并滞后作用所导致的。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1992年货币存量大增,没有导致1992年物价出现恶性上涨;1992年、1993年,连续两年货币存量大增,没有导致1993年物价出现恶性上涨。如果1994年采取对冲措施,恰当且力度足够,应该可以避免1994年物价恶性上涨。因此,可以得出结论:货币存量增大,并不必然导致物价恶性上涨。

2008年,中国政府增加投资4万亿,并没有导致物价显著上涨。

物价上涨,并不必然由通货膨胀引起,其他原因也可能引起物价上涨。除通货膨胀能够导致物价上涨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第一类,自然灾害、战争等重大变故,造成物资短缺,导致物价恶性上涨。第二类,石油电力等普遍使用性基础物资涨价,发生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

美国发生“滞涨”情况。美国从1969年12月爆发经济危机到1982年12月经济复苏为止,长达13年时间,一直处在“滞涨”阴影下。即实际GDP平均增长速度只有2.9%,显著低于此前GDP平均增长速度3.87%至5.69%。而年平均通货膨胀率10.46%,而战后平均通货膨胀率为2.33%至3.54%。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不宜使用“通货膨胀”概念来表示物价上涨,在经济专业领域尤其如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