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本书的线索与框架分析

本书的线索与框架分析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最后,提出中国如何从世界财富分配权变迁的逻辑线索中,最大限度地捍卫和拓展国家利益。本书研究重点在于从纵向的历史发展脉络中揭示财富形式的演变发展,驱动财富流向主导力量的演变发展,从横向的全球视野中探寻中国参与财富创造与财富分配的国际地位、机遇和应对方式。

本书的线索与框架分析

世界财富分配控制权的历史变迁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国际社会的普遍交往方式、不平衡发展态势下的国际秩序、强权国家的主导意志息息相关。本书将世界财富分配权控制方式的变迁置于近代以来强势国家权力资源演变、国家利益的多层次与多维度、国际秩序的稳固性与渐变性中来研究,使得本课题的研究具有较新的逻辑起点、历史起点和理论起点。其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迁与国家战略的周期性、国家财富分配控制权的阶段性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财富分配控制权以实现和维护国家利益为核心,是特定历史时期国际秩序中各强势国家博弈的成果,成为大国兴盛的重要标志。其二,财富分配控制权的变迁与时代发展共生同步。尽管传统财富分配权的控制方式仍然有着重要地位,甚至在某些领域仍然发挥着主导作用,但非物质性权力在控制国际财富分配中的作用日益凸现,成为强势国家谋求世界经济主导权和控制权的常用手段。其三,在现行的国际体系中,民族国家的疆界“屏障”日渐丧失,经济主权和传统政治权威日渐削弱,霸权国家始终控制着世界财富的分配权。其四,世界的整体性增强,国际体系对作为个体的国家的影响逐步强化。就中国而言,为了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利益,需要在国际关系的诸多领域取得平衡,谋求国家的生存和发展须要更具包容性和更具远见的战略思维,从世界财富分配权变迁的逻辑线索中,把握非物质性权力的作用方式与作用空间,最大限度地捍卫和拓展国家利益。

本书总体上是循着提出理论假设——案例分析——实证检验——结论与应用的基本思路进行的,具体如下:首先,构建一个基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参见图1.1),用以揭示主要财富的形态

图1.1 世界财富分配权控制的变迁:基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演变发展、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迁与国家财富分配控制权的阶段性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其次,以历史发展阶段为纵线,揭示财富形态和强势国家对财富分配控制方式的变迁。传统财富分配权控制与争夺,都是与军事力量的兴衰和战争的态势紧密关联。军事力量运用的目的在于争夺和控制一定范围内的权力资源,例如财富分配权。大国兴衰和强弱更替的结果就是通过“系统性战争”进而出现新的国际权力机制。功能日益增强的国际机制通常是战争的继续,或为巩固战争的胜利成果和拓展有利于自身的利益格局,或为争夺与崛起的经济力量相适应的财富分配权力,或为改善和平衡特定的国际秩序而达成的国际认同。因此,就财富分配权控制与争夺而言,凭借军事力量的运用及其后续手段控制世界贸易体系与资本流向,是一种被遵从的和能自我运转的长效机制。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对财富分配权控制和竞争的最突出的变化,在于非物质性权力的影响力日益增强,成为影响世界财富分配控制权的重要因素。最后,提出中国如何从世界财富分配权变迁的逻辑线索中,最大限度地捍卫和拓展国家利益。

本书研究重点在于从纵向的历史发展脉络中揭示财富形式的演变发展,驱动财富流向主导力量的演变发展,从横向的全球视野中探寻中国参与财富创造与财富分配的国际地位、机遇和应对方式。

本书内容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跨度相当大,因此在材料的把握上可能存在疏漏。部分外文文献系转引,因条件所限,无法一一核对。政策建议偏宏观。本书未加以研究之处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与金融资本的创新,霸权国家对世界财富分配的控制可能会出现新的方式,需要长期跟踪研究,对一些新出现的类财富形态如比特币(Bitcoin)等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 张文木:《财富分配权决定大国命运》,《环球时报》,2008年4月16日。

(3)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4) “世界体系”是伊曼纽尔·沃勒斯坦提出的概念,其影响深远,以至于“‘世界体系’一词与沃勒斯坦及其追随者紧密相连”(巴里·布赞语),其他学者多用“国际体系”。

(5)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1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6) Kenneth Waltz. TheoryofInternationalPolitics McGraw Hill Publishing Company, 1979.

(7) 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8) 俞可平:《论全球化国家主权》,《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1)。

(9) 取得世界经济霸权的强国同时也掌控着世界财富的分配权。就历史线索而言,西班牙、荷兰、英国和美国先后成为经济霸权国家。霸权(hegemony)是“领导、权威或影响,常指在联盟或邦联中一个国家或政府的政治支配地位(political dominance)。” 参见WebstersNewUniversalUnabridgedDictionary New York: Dorset & Baber, 1979, p.841. 

(10) 埃格特森:《经济行为与制度》,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11) Robot W. Cox. State, Social Force and World Order, in R. Keohane(ed). NeorealismandItsCritics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6.

(12)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13) Charles Kindleberger. PowerandMoney: TheEconomicsofInternationalPoliticsandthePoliticsofInternationalEconomics New York: Basic Books, 1970.

(14) David A. Baldwin. ParadoxesofPower, New York: Basil Blackwell, 1989.

(15) Joseph S Nye, Jr. BoundtoLead,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0.

(16) 星野昭吉:《变动中的世界政治》,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17) 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

(18) 朱世达:《“9·11”事件后美国的文化悖论》,《美国研究》,2004(2)。

(19) 爱德华·霍列特·卡尔:《历史是什么?》,幼狮出版社1968年版。

(20) 张文木:《论中国海权》,海洋出版社2010年版。

(21) 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罗伯特·吉尔平:《全球政治经济学:解读国际经济秩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2) 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世界经济霸权 1500—1990》,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23) 陈志武:《什么是美国资本主义的核心精神?》,《新财富》,2007(8)。

(24) 宋鸿兵:《货币战争》,中信出版社2007年版。(www.xing528.com)

(25) 程实:《基于均衡视角的财政货币政策搭配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26) 梁桂全:《全球化:人类财富生产方式的变革与我们的产业发展战略》。

(27) 俞可平:《全球化与国家主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石太林:《“世界历史”进程与全球化》,《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3)。

(28) 詹姆斯·彼得拉斯:《全球化的财富分配后果和世界范围内对全球化的抵抗》。

(29) 武建东:《全球金融救赎中的美国利益与中国机会》,《东方早报》,2008年9月19日。

(30) 阿尔文·托夫勒:《未来的冲击》,中信出版社2007年版。

(31) 张明之:《“世界工厂”变迁》,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2) 陈杰:《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反而是个机会》。

 巴曙松:《金融危机如何改变中国金融业》,《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8月11日。

(33) 张庭宾:《反热钱战争——中国人财富保卫方略》,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34) 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

(35) 这里暂时不考虑冷战形成的两大阵营各自的货币流通体系。

(36) Toffler, Alvin . PowerShift, New York: Bantam Books, 1990.

(37) Drucker, Peter F. Post⁃capitalistSociety, New York: Harper Business, 1993.

(38) 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39) Joseph S. Nye Jr. and William A. Owen. America’s Information Edge, ForeignAffairs, Vol. 75, No. 2, March/April, 1996.

(40) 苏珊·斯特兰奇:《国际政治经济学导论——国家与市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41) 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2) Rosecrance, Richard. The Rise of the Virtual State, ForeignAffairs, Jul/Aug, 1996.

(43) Modelski, George.LongCycleinWorldPolitics,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87.

 乔万尼·阿瑞吉等:《现代世界体系的混沌与治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44) 黄卫平、朱文辉:《温特制:美国新经济与全球产业重组的微观基础》,《美国研究》,2004(2)。

(45) 弗兰克:《白银资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46) 张明之:《世界制造中心的缘起:基于区位竞争优势视角的解释》,《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6(2)。

 张明之:《美国制造何以领先全球?——基于生产组织方式变革视角的探究》,《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7(5)。

(47) 滕泰:《新财富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8) 埃格特森:《经济行为与制度》,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49) 杨剑:《信息技术空间:权力、网络经济特征与财富分配》,上海社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8。

(50) 陆前进:《国际原油价格波动的决定性因素》,《上海商报》,2009年7月15日。

(51) 葛勃尔·施丹戈特:《为财富而战:对权力和资源再分配与再争夺的世界大战》,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版。

(52) 李世安、刘丽云:《欧洲一体化史》,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