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乡分离在英国的城市化进程中的核心动力:工业革命及其带动的产业变革

城乡分离在英国的城市化进程中的核心动力:工业革命及其带动的产业变革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在诸多动力共同作用的机制中,英国城市化进程的核心动力仍是工业革命及其带动的产业变革。小城镇在工业革命的带动下快速扩张为大城市。有资料显示当时英国城乡人口比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业人口占比相对下降,农业、林业和渔业所占用的劳动力,由先前占总劳动力的40%以上,到1801年降为35.9%,1851年降为21.7%,1901年降为8.7%。随后,美国在东北部地区燃起了工业革命的星星之火,并带来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进一步推进了城市化的起步。

城乡分离在英国的城市化进程中的核心动力:工业革命及其带动的产业变革

(一)被动城市化阶段——失地农民被动成为产业工人的过程

被动城市化伴随着世界工业化进程,其核心特征表现为失地农民被动成为产业工人的过程。

我们以城市化率先发展的英国为例,深入地考察一下这一具体的过程。英国城市化的发生,主要是多种动力机制起作用的结果——农业革命进一步加速了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的相分离,于是大量农民失去了土地,许多村庄荒芜,资本主义农场主建立了规模较大的农场,出现了大量的失地雇工,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商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国际市场的建立带来了人口向城市的大规模迁移和流动。

但是,在诸多动力共同作用的机制中,英国城市化进程的核心动力仍是工业革命及其带动的产业变革。

表3-1 英国16、17世纪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由表3-1可以看到,英国城市化在从1801年至1851年的50年里实现了飞跃式发展,城镇人口比例由27.5%增至51.0%,同期英国5000人以上的城镇由106座增加到265座。

小城镇在工业革命的带动下快速扩张为大城市。最早采用机器进行生产的是英国的棉纺织部门,生产力迅速得到释放。机器的广泛应用,不仅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还促使城镇的规模不断扩张,迅速发展为大城市。

与此同时,工厂制度也在迅速发展。表3-2就清晰地反映出了产业革命后19世纪上半叶英国主要城市人口增长的数据状况,从表中也可以间接看出,乡村人口减少。有资料显示当时英国城乡人口比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业人口占比相对下降,农业、林业渔业所占用的劳动力,由先前占总劳动力的40%以上,到1801年降为35.9%,1851年降为21.7%,1901年降为8.7%。

表3-2 英国主要大城市人口的增长[1]

注:大伦敦位于英格兰东南部,是英格兰下属一级行政区划之一,范围包含英国首都伦敦及其周边的卫星城镇。

由于工业化的发展,城市手工作坊进一步转变为工厂,城市的功能由原来的商品集散中心成为工业生产集散中心,而非农业人口逐渐向城市集聚,并最终超过农业人口,城市化紧密伴随着近代工业化的发展,工业化成为城市化的最直接动力。

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美国在其影响下,工业生产技术得到提高,生产手段也不断变革,商业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农业生产率也大幅度提升,随着农业能够提供的劳动就业岗位越来越少,农村人口大规模涌向城市,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在物质基础上,高效率的农业生产能够不断满足外来移民生活需求,从而最大限度地给新工厂的工人提供了较为充足的食品,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城市发展。

工业化不仅促进了美国的城市化,而且产生了一大批功能定位清晰的城市,诸如以工业为主要产业的城市、以矿业带动发展的城市、以能源为依托的城市、以交通枢纽为契机的城市,由纽约芝加哥波士顿、费城、匹兹堡、克利夫兰底特律、巴尔的摩等城市组成的生产性经济带逐步成为美国的经济中心,该中心的产业进一步辐射带动了其他地区的工业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发展,加速了美国的城市化进程,而工业化的进步,扩大了国内市场,从而使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城市的空间结构也随之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www.xing528.com)

美国前后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随之而来的美国城市化进程也出现了两次高潮。随后,美国在东北部地区燃起了工业革命的星星之火,并带来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进一步推进了城市化的起步。

从工业化过程中的城乡关系来看,在工业化启发阶段,城乡关系主要表现为农业部门对工业部门的哺育,农村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最初的原始资本积累。农业除了为整个社会提供生活必需的物质基础——粮食之外,还为城市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生产所需的原料、大量闲余劳动力以及从农业退出的资金。农村为城市工业所生产出来的商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但是,在不少发展中国家,农村农业的发展并未得到政府的足够重视,由于生产力落后,农民的生活水平很低,这就造成农村人口购买力低下,农村市场萎缩。

在工业化过程的中后期,城乡关系开始发生重大变化。一是城市工业的迅速发展为农业部门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和新的观念,从而促进了传统农业的改造,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二是城市工业经过长期的高速发展和积累,逐渐成熟并成为国民经济的绝对主体,其完全可以靠自身而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城市工业这时就可以通过资金、技术的支持,国家可以通过政策、体制的倾斜反哺农村发展。这在各国工业化过程中是一个共同的趋势。

(二)主动城市化过程——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导致的城市化过程

1.农业劳动率的大幅度提高,为大量的人口从事非农生产活动创造了条件

大机器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落后的、分散的生产方式,并且进一步确立了规模效益、聚集效益和比较优势的改变;制造业革命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高质量的新产品不断涌现,社会需求迅速提高,导致供需市场容量不断扩张,高利润率、高工资以及现代城市生活吸引大量人口从农村奔向城市。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扩散效应”和“回流效应”不断增强。

从18世纪50年代的产业革命开始,英国整整用了长达90年的时间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基本上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城市化。

2.大城市的发展不仅仅表现为人口规模的扩张,更主要的是生产规模的扩张

在城市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早期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借助工业快速发展,辐射带动了金融保险交通运输、服务、教育等行业的迅速发展,拉动了对劳动力的需求数量,仅仅依靠城市人口自然增长满足不了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于是不断吸收农民进入城市;而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因为人口,尤其是农村人口增长速度太快,发展缓慢的农村经济容纳不了如此快速扩大的劳动力规模,人均生产力较低,这就导致农业人口逐渐由农村流入城市就业。

在这一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较为落后,配套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能满足人口集聚的需求,城市因为人口过度集中就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城市住房的缺乏、子女教育的空位、医疗问题的保障逐步成为社会不稳定的主要因素。

另外,城市资源的过度使用也会引起城市化的弊病,比如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以及工业的不断发展,使生活、工业用水不断增加,许多城市会因此过度使用地下水资源,从而造成地面下沉,严重影响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安全。再比如由于交通运输、城市建设以及工业生产的规模不断增加,空气污染水污染问题也随之愈发严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