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产业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产业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产业是产业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概念,产业与产业组织是一个基本相似的概念。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之间的矛盾被后人称之为“马歇尔冲突”,现代产业组织理论正是在解决这一冲突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马歇尔、张伯伦和罗宾逊夫人被称为产业组织理论的先驱者。因此,他们强烈反对企业分割和禁止兼并等结构主义政策主张,全面否定反垄断政策和管制政策的必要性。

产业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产业是产业经济理论体系的重要概念,产业与产业组织是一个基本相似的概念。英国经济学马歇尔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论及生产要素问题时,已在传统生产三要素(土地、劳动、资本)的基础上提出了第四要素,即“工业组织”。马歇尔还注意到自由竞争会导致生产规模扩大,形成规模经济,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但又不可避免地造成市场垄断,而垄断发展到一定程度又必然阻止竞争,扼杀企业活力,造成资源的不合理配置,破坏自由市场竞争的秩序。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之间的矛盾被后人称之为“马歇尔冲突”(Marshall Dilemma),现代产业组织理论正是在解决这一冲突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1933年,张伯伦(E.Chamberlin)和罗宾逊夫人(J.Robinson)分别发表了《垄断竞争理论》和《不完全竞争经济学》,在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市场之间建立了过渡性特征的市场结构。马歇尔、张伯伦和罗宾逊夫人被称为产业组织理论的先驱者

20世纪30年代,以梅森(E.S.Mason)及其弟子贝恩(J.S.Bain)为代表的美国哈佛大学的一批经济学家,继承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总结美国几十年来产业组织政策的实践,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形成了产业组织的完整体系。梅森根据有效竞争的定义和实现有效竞争的条件归纳出两大类基本的有效竞争标准:市场结构标准和市场绩效标准。继梅森的研究之后,一些经济学家将有效竞争的标准进一步扩展为市场结构标准、市场行为标准和市场绩效标准。贝恩1959年出版的名著《产业组织》中,通过对个别产业的具体分析和实证研究,提出了市场结构决定市场绩效的观点。而后谢勒(F.M.Scherler,1970)吸收和发展了贝恩的观点,在《产业市场结构和经济绩效》一书中进一步揭示了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总结了有关市场行为特别是价格形成、广告活动、研究开发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弥补了贝恩在市场行为方面论述的不足,并考察了微观和宏观周边条件对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影响。至此哈佛学派的“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分析框架形成,简称“SCP”分析范式。这三个要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单项因果关系:市场结构决定企业的市场行为,而企业的市场行为又决定其市场绩效。由于该学派以研究市场结构为重点,并十分强调市场结构对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决定性作用,因而也被称为结构主义学派。

哈佛学派对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也存在很多缺陷,遭到了以施蒂格勒(J.Stigler)、德姆塞茨(H.Demsetz)为代表的芝加哥大学学者的批评。芝加哥学派在理论上继承了奈特(K.Knight)以来芝加哥大学传统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和社会达尔文主义,信奉自由市场经济中竞争机制的作用,认为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市场力最自由发挥作用的过程,也是一个适者生存,劣者淘汰的“生存检验”过程。他们主张政府应该尽量减少对市场的干预,把政府的作用仅仅限制在为市场竞争过程确立制度安排。绝对的市场均衡尽管在现实中很难实现,但不受人为干预的竞争过程会始终推动市场趋向这种均衡。

芝加哥学派对哈佛学派的“集中度-利润率”假说提出了批判,指出,统计上二者间的正相关关系并不等于经济意义上的因果关系,并进一步认为兼并未必损害竞争,垄断厂商的高利润未必是垄断定价的结果,而完全可能是高效率的结果,由此,芝加哥学派认为并不是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再决定市场绩效,而应该是市场绩效和市场行为决定了市场结构。布罗兹恩(Y.Brozen)研究表明,贝恩1951年最初研究的42个产业中,髙度集中的产业群和较不集中的产业群之间的利润率差异,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已从4.3%降至1.1%。因此,他认为即使市场中存在某些垄断势力或不完全竞争,但只要不存在政府的进入管制,这种不均衡状态在现实中只能是暂时的。由于以施蒂格勒为首的芝加哥学派特别注重判断集中及定价的结果是否提高了效率,而不像哈佛学派那样只看是否损害了竞争,人们将其称之为“效率学派”。

新奥地利学派(Neo-Austrian)是另一颇具影响力的产业组织理论学派,其产业组织理论建立在门格尔(C.Menger)、庞巴维克(E.V.Bohnbawark)的奥地利学派传统思想和方法的基础之上,代表人物有米塞斯(L.Mises)、哈耶克(F.A.Hayek)、熊彼特(J.A.Schumpeter)等。新奥地利学派以竞争为基本的分析前提,认为市场竞争是一个动态过程,不能用传统的静态的方法来分析。在该学派看来,市场过程本来就是自然淘汰的过程。只要不是行政干预,垄断企业实际上是经历了激烈竞争而生存下来的最有效率的企业。因此,他们强烈反对企业分割和禁止兼并等结构主义政策主张,全面否定反垄断政策和管制政策的必要性。新奥地利学派还从信息的不完全出发,在理解市场时强调过程、学习和发现,强调创新和企业家精神在市场过程中的作用。企业家通过不断的试错过程发现知识、信息以获得良好的经济绩效。而政府的知识和信息是不完全的,政府的干预反而会扭曲市场自然调整的过程,最终损害经济绩效。新奥地利学派认为,竞争本质上是一个过程,要放在时间坐标上来衡量,着重点应该是现在是否存在竞争行为,行为是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市场结构、绩效都在其次。从这一意义上说,新奥地利学派本质上是产业组织学的“行为学派”。(www.xing528.com)

20世纪70年代,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迎来了第二次高潮,尤其是博弈论的引入为经济学家分析企业战略行为提供了重要的工具,从而弥补了芝加哥学派在分析工具上的缺陷,同时大量引进了企业理论、交易费用理论等有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将产业组织研究的范围从企业之间关系的分析,深入到企业内部组织问题的探讨。研究的重心由原先的结构主义转向行为主义,即从重视市场结构转向重视企业行为的分析;分析框架由单向、静态的逻辑关系转向双向、动态的逻辑关系,不仅市场结构决定企业行为和市场绩效,而且企业行为和市场绩效也影响市场结构,有学者将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产业组织理论称之为“新产业组织理论”。

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作是1988年泰勒尔(J.Tirole)出版的《产业组织理论》,它比传统的产业经济学更关注产业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例如企业理论、市场理论、企业间关系,以及合同与组织间关系等问题,是近几十年来国外大学最权威的产业经济学教科书。另外,1990年威廉姆森(O.E.Williamson)主编出版的《产业组织学导论》,包含了产业经济学的经典文献、“新产业组织学”的代表作及芝加哥学派和“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些成果。卡布尔1994年主编出版《产业经济学前沿问题》一书,全面综述了90年代以来产业经济学领域最新的发展动态和最前沿的研究成果。

产业组织理论是产业研究中的行业研究,主要研究相类似的企业集团的市场行为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上述不同学派之争的核心是影响市场最终绩效的原因分析,不同的归因形成了该学派的标志性的特征。显然,上述理论成果对研究电子商务在产业中的作用是十分有益的,具有较好参考价值,为在电子商务时代重新审视产业组织理论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但是网络经济中的“寡头定律”是一个普遍的规律,与传统经济的产业组织规律有明显的不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