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闽商主要行业在1932-1945年间受经济泰化政策影响的情况

闽商主要行业在1932-1945年间受经济泰化政策影响的情况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政府宣布“唯国主义”信条,以泰族利益高于一切为由,对非泰族人民进行迫害,人数众多的华侨华人因此蒙受深重灾难。1932年暹罗革命,1932年8月暴发华工罢工潮,第一次,曼谷人力车夫、华侨华人女杂工罢工事件。1934年初,泰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碾米厂罢工,罢工失败,7名组织罢工的华工被驱逐回国。特别是1938年经济泰化政策出台后,拍凤政府民族主义抬头,华侨锡矿、橡胶等业受到很大冲击。

闽商主要行业在1932-1945年间受经济泰化政策影响的情况

1932年,泰国军人发动政变,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国家政体,历史上泰国华侨华人与当地政府和人民的关系十分友好融洽。但是,进入1932年以后,随着“大泰族主义”思潮的膨涨,以及日本帝国主者从中唆使挑拨,从而导致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期泰国排华运动的掀起。泰国政府的华侨华人政策开始发生巨大变化。政府宣布“唯国主义”信条,以泰族利益高于一切为由,对非泰族人民进行迫害,人数众多的华侨华人因此蒙受深重灾难。在政治上,制造华泰间的民族隔阂和对立;在经济上对华侨华人资本进行限制;在文化上极力摧残华侨华人文化传统,取消华文教育和华文报纸。排华政策的推行,不仅伤害了华泰人民之间在长期劳动生活中所建立的兄弟情谊,也深深危害了泰国的商业经济[37]例如,他们曾规定外侨不得在泰国购买土地;不得涉及政府所禁止的一些职业;也不得在商业活动中谋取暴利。另外,泰国政府还加强了对工商业活动的管制,并将部分华侨华人商业企业纳入政府控制之中。由于泰国政府采取了这些政策措施,加之华侨华人在宗教、文化等方面与泰国土著人有许多相同或相近的特点,因此,泰国华侨华人的同化速度远远超过了其他东南亚国家。

1932年暹罗革命,1932年8月暴发华工罢工潮,第一次,曼谷人力车夫、华侨华人女杂工罢工事件。1934年初,泰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碾米厂罢工,罢工失败,7名组织罢工的华工被驱逐回国。翌年,泰国政府通过一项法律,规定碾米厂至少需雇佣50%的泰族工作。在这一年,其他几次华侨华人罢工也均以失败告终,结果不是泰人取代了华侨华人原有的工作职位,就是提高了泰工的比例。

特别是1938年经济泰化政策出台后,拍凤政府(1933—1938年)民族主义抬头,华侨锡矿橡胶等业受到很大冲击。到20世纪30年代,由于西方人投入锡矿山的资本远远超过华侨华人,经营的锡矿数量大大增加,也吸引了华籍劳工,至此华人炼锡工业完全绝迹,这其中当然包括福建人投资的锡矿。而在橡胶业,华人并未受到影响,福建人在种胶和刈胶中占有一定优势,并且垄断着橡胶交易。如漳州诏安籍华侨许秀峰由于在开办的“大友秋洋行”破产后,于1933年前往暹罗陶公府,并于1940年与人合资创办“联成公司”,经营橡胶业。1944年“联成公司”易名为“万成股份有限公司”,扩大股份,并设有橡胶园、制胶厂。漳州云霄籍华侨张笃生1935年从新加坡泰国也拉府经商,创办成昌橡胶公司和汇川橡胶有限公司,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进入20世纪30年代,部分泉籍华侨经济上有了较大发展,出现少数富商巨贾,著名的有:蔡铁民,南安人,在乃佛和弄宣拥有吉兴、吉利、泉南等4个矿务公司,矿区内自筑铁路通往码头,并拥有酒厂、火砻厂、戏院、百货公司等多家工商企业。叶金剪,南安人,出生于泰国,自幼从商,至30年代已拥有多家公司,主营海运、锡矿洗运、建筑等。苏廷芳,晋江人,经营和盛栈出入口公司。白锡碧,安溪人,经营锡碧斯记银信局、义和发有限公司(主营茶叶)、三九茶行,[38]他还经营泰国亚洲天然蜜公司及信行(民信局)。陈芳明,原籍安溪县金谷乡溪榜村。1938年往泰国经商,在宋卡府、会艾市等地开设合艾霜厂、宋卡霜厂、那他威霜厂、北拍允霜厂等4家两合公司及庆明机械厂,还在香港投资创办机械厂,为泰国有名的华侨企业家。(www.xing528.com)

安溪人在泰国经营多种行业,早期较为突出的是经营茶叶生意,从清代民国时期直至新中国成立后,安溪人在泰国经营的茶店茶庄茶行达数十家。民国期间又有不少人到泰国经营茶叶或其他生意,主要来自西坪、龙门、虎邱三个乡,他们多数分布在首府曼谷和附近一些城镇。这一时期,由安溪籍、南安籍华侨经营的茶叶行(店)销售网络逐渐遍布泰国各大中城市,其中尤以安溪籍华侨经营的行店为多,泰国有白锡碧的义和发茶行和三九茶行、王清时的集友茶行、白金凤的炳记茶行等20多家。规模较大、资金雄厚的茶行有王孝星的瑞珍茶行、王孝梅的瑞珍号茶行、王杏的瑞珍公司、王汉忠的德芳茶行、廖雪廉的阳春茶行、王孝谨的有记号茶行、王新震的有记茶行、王清时的集友茶行。此外,还有王岳的福记茶行、王伍的鼎记茶行、王得福的恒泰茶行、王六福的恒春茶行、王宏的谦记茶行、白金凤的炳记茶行、王温柔的建丰茶行。这些茶行,都以经营尧阳红心铁观音闻名,有一些茶行拥有多间茶庄、茶店。[39]

20世纪30年代,暹罗政府欢迎华侨参加开发森林,种植橡胶,旅居马来西亚吡叻州实兆远等地的福州乡亲,遂成群结队再移民入泰,多聚居于南部洛坤府那汶、曾里、孔章等地。经过数十年耕耘,经济稍有建树,加以人丁增多,事业逐渐扩展到泰南董里府、素叻府、甲米府,中部春蓬府,东部罗勇府、春武里府、尖武里府。职业从单纯种植橡胶扩展到其他经济作物、养殖业、运输业、土产贸易、矿产开采等。[40]

北大年华侨吴学廉,祖籍漳州平和县大溪壶嗣(今后时)村,1937年与同乡侨胞筹资1.2万银元,在家乡创办壶峰小学。1933年,漳州诏安籍华侨游子光采纳李济琛建议,举家回国发展金融事业,投资汕头“华侨银行”,出任该行董事及经理。游子光热心家乡公益事业,捐资在家乡陈龙村创建“民生学校”,免费招生入学,他还捐资在秀篆牛角墟铺桥造路,在诏安与平和交界处、诏安与广东茂芝接壤处各建凉亭,方便行人。1943年,泰国中医药界泰斗、祖籍福建漳州市平和县的杨友政捐资5 000银元资助家乡新建福塘小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