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与政府市场关系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与政府市场关系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就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来看,是从人的实践出发来把握社会发展进程以及各种社会关系、经济关系的。在它看来,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关系,是典型的异化劳动关系,人与人的关系颠倒地表现为商品与商品之间的物的属性。从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来看,产权和市场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而不是神圣的前提。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与政府市场关系

在现代社会经济中,政府和市场作为“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在资源配置中分别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它们既有相互依存的一面,又有互相矛盾的一面。科学地认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并且依据各种现实条件和因素动态地处理好这一关系,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这是当代经济学理论和各国实践面临的重大课题。

西方经济学中所讲的“资源”是指各种生产要素,主要包括经济过程中使用的自然资源、生产资料、劳动力、技术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资本往往也表现为重要的经济资源。所谓资源配置,就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各种资源的组合过程及其形成的分布。从微观上来说,资源配置是指各种经济主体(主要是指企业、家庭和政府等)为了生产、交换或服务而发生的各种生产要素之间的结合方式。从宏观上来说,资源配置主要是指各种经济资源在各地区、各部门以及各种社会主体之间的分布状况。

从所谓“一般意义”上来说,即抛开特定生产的社会性质和生产关系,那么,人类从事经济活动的过程就是资源配置的过程。依照“主流经济学”的看法,在这种资源配置的过程中,效率问题、公平问题很大程度上都被当成超时空的一般问题,而事实上,效率与公平都是跟特定历史条件紧密联系的。在非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往往是自然、政治和历史因素的反映。“主流经济学”所研究的资源配置,则是以市场关系为基础,它在一般意义上既包含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也包含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依照其一般的理解,资源配置的效率直接决定了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资源配置公平与否则直接决定了经济发展是否健康和是否可持续,在过剩经济条件下公平与否还直接影响到财富潜力的现实转化,因而反过来决定着效率。从效率与公平这两个方面的关系来看,效率是公平的基础,而公平是效率得以持续的保障。资源配置效率低,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或萎缩,公平便失去进步意义。反之,资源配置虽然是有效率的,但如果同时又产生了严重的社会不公平,那么社会必然会发生动荡甚至动乱,反过来又会影响资源的有效配置。在一定的资源约束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往往不能同时兼顾,存在着一定的相互矛盾。总之,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是资源配置的基本目标。

依照“主流经济学”的思想方法,对市场与政府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具体作用也能得出一些合理的认识,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干预必须尊重市场规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方式存在政府干预和市场调节两个方面;市场机制是资源配置的基础,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形成市场化的资源配置,这种配置在完善的市场机制下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政府干预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在市场发育不足或市场失灵的条件下,政府干预对于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往往能发挥关键作用。

2.市场调节存在失灵的问题。对于主流经济学来说,市场失灵有以下原因:第一,在市场经济中,各经济主体主要是通过价格信号来进行决策的,而价格作为资源稀缺性的表现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就使经济主体的决策有可能是错误的、失败的,从而必然造成资源的浪费。第二,社会资源在各个部门的按比例分配是一切社会生产的共同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在各部门的配置和分布正是通过市场的自发作用来实现的。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必然存在阶段性的或间歇性的、局部性的比例失调,这是因为对于每一个生产者来说,市场需求量永远不是一个完全已知的量。因而,市场经济中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平衡,总是通过各种不平衡得到实现的,而供求之间的不平衡必然形成资源的浪费。在他们看来,这种市场失灵是市场机制本身能够克服的。只有在特定条件下的系统性失灵,市场机制本身才无法克服。

3.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政府具有弥补市场缺陷的积极作用,而另一方面,政府也存在“失灵”的问题。具体说来,就资本主义的政府经济职能来看,由于它并不能消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或经济制度固有的内在矛盾,因而,它对于宏观经济的调节作用较为有限。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府经济职能来看,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调节是资源配置的唯一方式,市场机制几乎不存在,这是一种战备经济体制,这种体制较好地发挥了政府的作用,然而,从满足人们的需要方面看,具有明显的局限。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转型经济中,政府的作用往往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要么是政府该管的没有管或没有管好,即政府在许多方面的作用“缺位”;要么是不该政府管的又管得很多很严,即政府在许多方面的作用“越位”,并滋生了一些政府官员以权谋私的腐败现象。

以上是“主流经济学”的一些经济学家的看法。依照他们的思维方式,我们能够一定程度上认识资源配置及其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能够认识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但是,这种认识往往流于抽象,以此不足以把握市场机制自身的发育问题,不足以把握市场失灵跟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矛盾的内在关系,不足以把握政府干预经济的社会生产条件和一定历史阶段的内在必然性。(www.xing528.com)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来看,是从人的实践出发来把握社会发展进程以及各种社会关系、经济关系的。人的实践体现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不同部落、不同阶层、不同国家)的矛盾运动关系,人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个体是社会有机体的“细胞”。社会的发展首先体现为人类知识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人们通过实践使自然不断人化。社会的发展是人和社会不断丰富成熟的过程,是基于实践人本主义的个人趋于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也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过程。在它看来,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关系,是典型的异化劳动关系,人与人的关系颠倒地表现为商品与商品之间的物的属性。从五阶段划分来看,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来看,这个阶段是资本主导的时代。这样一个时代,是历史地产生的,它不是卢梭《社会契约论》中的自然状态,不是合乎人的定义及其权利属性的理想状态,因而不可能是和谐美好的,更不可能是永恒的。它只是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历史不可能在此终结。

从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来看,产权和市场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而不是神圣的前提。从欧洲和中国的历史看,市场的发育并不是以生产资料的产权明晰为基础,如果说它以明确的产权为前提,首先也是消费物品的产权。当11世纪欧洲市场开始发育的时候,土地作为主要生产资料,依然是各级贵族分级所有,这在相当长的时间中都是如此。相反地,土地作为主要生产资料,在中国古代很早就具有了明晰的产权,可是,中国的市场机制发育却十分缓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下一章谈到工业革命时将进行更加详尽的说明。总之,我们要结合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把握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而不能把市场经济当作一种观念化了的模型来理解。尽管市场经济及其整个社会关系,类似于生命有机体,在市场化社会发育完善的阶段,在一定意义上,明晰的产权、完善的市场机制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就像生命体的各个方面比如心脏和大脑相互决定一样。然而,发达的市场经济跟发育中的市场经济毕竟是不同的,执着于市场经济的教条理解发育中的市场经济,实质上是用历史发展的结果得出的经验,倒果为因,反过来理解市场经济发育的过程。这是一种经验主义,也是一种唯心主义,从思维方法看,则是形而上学的抽象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深刻批判过的。从实践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伟大成就,恰恰不是简单模仿学习西方的产物。中国政府虽然肯定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乃至一定条件下的决定性作用,但又善于根据中国的历史进程、特殊国情和社会主义导向的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充分发挥了市场和政府两方面的作用。

除了发展中的市场经济和发达市场经济由于具有不同特质,必须加以区别外,在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看来,市场机制本身的运行也是有条件的。在资本主导的时代,生产无限扩张的趋势与普通大众的购买力相对缩小的矛盾是基本矛盾。这个基本矛盾在生产力发展更多限于最终消费品生产的时期,还是隐蔽地存在着,市场机制对商品生产还能自动进行调节。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必然加剧,其基本矛盾就会充分地发挥作用,这时,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也就成为必要,否则,这种生产方式就难以继续维持。

从马克思的观点看,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跟纯粹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相同。实行市场经济,其基本含义就是必须使价值规律充分发挥作用,必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乃至决定性的作用。尽管如此,这两种不同制度下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必然存在差异。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虽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政府对于宏观经济的调控,但是这种宏观调控始终只是“市场失灵”的一种“补充”。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并不触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这个产生一切资本主义社会弊端的根基,因而,由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本身所产生的经济危机以及各种社会矛盾并不会因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而得到根本消除。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也不同于传统的计划经济。40年来的经济高速增长表明,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比纯粹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传统的计划经济,更加符合中国国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一方面市场机制和资本(包含国有资本)居于基础性地位,影响着甚至决定着各种经济关系,因而“工人”的劳动在一定范围内或一定意义上依然具有异化劳动的色彩,人与人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还是表现为商品之间的关系或金钱关系,这是不能回避的;另一方面,尽管是“不够格”的社会主义,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导向和政权性质看,这种市场经济又是具有社会主义属性的,要求以人民为中心,因而,对资本必然采取一些节制措施,以保障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同时,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又要求在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方面实行赶超式发展战略。所有这些,都要求政府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结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把握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内在要求,也是马克思思想方法的基本特征。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和体制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是因为在这种体制中,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得到了更加科学的安排。一方面,充分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或决定性作用,从而避免了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的弊端;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始终以社会主义为导向,而且始终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不同于经典理论中严格意义的社会所有制)为主体,这是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

在资源配置中的具体职能和作用方式上,中国政府除了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宏观经济调控之外,还能够充分运用经济计划或规划等多种手段对社会经济进行宏观管理,基层政府还直接发挥着重要的经济功能,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所在,也是发育中的市场与完善的市场的区别所在。因而,那种认为市场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就必然意味着政府的作用处于次要地位,甚至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只能对“市场失灵”起弥补作用的观点,那种把我国的宏观管理政策和手段完全等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和手段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