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通货膨胀:原因与影响

通货膨胀:原因与影响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把通货膨胀的原因归结为社会总需求过度增长,即“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这是指在开放经济中,由于进口的原材料价格上升而引起的通货膨胀。例如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国家通货膨胀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世界市场石油价格的大幅度上升。这种通货膨胀发生时,物价的上升会导致生产减少,从而又引起萧条。在总需求曲线发生变动情况下,说明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原因与影响

(一)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理论在西方经济学中是流行较早的、比较重要的一种理论。把通货膨胀的原因归结为社会总需求过度增长,即“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

图8-2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可用图8-2中的AS—AD模型来说明。图中,横轴OQ表示总产量,纵轴OP表示一般物价水平。AD与AS曲线分别表示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总需求曲线表示全社会的需求总量与一般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全社会需求总量是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四部分构成,同时,它是由相应的货币供给来支持的总需求。总供给曲线表示全社会的供给总量与一般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全社会供给总量是由在一定条件下社会生产的商品量和提供的劳务量构成。

AS开始一般呈现水平状态,说明在总产量较低时,总需求的增加不会引起物价上升,总产量增加到Q1前,一直保持稳定的物价水平。AD1与AS相交于E1时,决定了P1、Q1。当总产量达到Q1,而继续增加总供给时,就会遇到生产过程中的所谓瓶颈现象,即由于劳动、原料、生产设备等不足而使成本提高,从而引起一般物价水平上涨。AD1继续提高、向右上方移动时,AS便开始逐渐向右上方倾斜,一般物价水平也逐渐上升。AD2与AS相交于E2决定了较高的产量和物价水平Q2、P2。当总产量达到最大时,整个社会的经济资源全部得到利用,这时的产量叫作充分就业的产量。图中AD3与AS相交于E3,决定了Qf、P3,Qf就是充分就业的产量。一般物价水平由P1上升到P2、P3的现象叫作瓶颈的通货膨胀(或称半通货膨胀)。在达到Qf时,如果总需求继续增加,但总供给却不能再增加了,AS过E3点后变成垂直状态。如果总需求曲线从AD3提高到AD4与AS相交于E4时,一般价格水平上升到P4,而总产量没有增加,仍然是Qf。P3上升到P4,这就是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也就是凯恩斯所说的真正的或纯粹的通货膨胀。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社会总需求的过度增长不论是来自消费需求或投资需求,还是来自政府需求或国外需求,都会引起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对上述凯恩斯主义的观点,货币学派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决定宏观经济波动和一般物价水平的最根本原因是货币供应量的变化,货币数量增加必然直接导致社会总需求增加,再引起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货币学派认为货币数量是独立的外生变量,货币数量的变化要先于物价水平的变化,因而通货膨胀是货币因素引起的一种纯货币现象。

(二)成本(供给)推进的通货膨胀

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许多国家在总产量下降情况下,一般物价水平也在上升。对此,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理论无法解释。于是,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又称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它是指不存在过度需求,由于供给方面生产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物价水平上涨。分为以下几种:

(1)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工资推进通货膨胀是指在不完全竞争(或垄断)的劳动市场上,过高工资所导致的一般物价水平上涨。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上,由劳动供求关系决定的工资的提高不会带来通货膨胀;而在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上,由于强大工会垄断的存在,工资不再由劳动供求关系决定,而由工会和雇主集体议价决定。集体议价工资都高于供求均衡决定的工资,使工资的增长率超过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工资提高增大了成本从而引起了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这就是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这种观点认为:工资提高和物价上涨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工资提高引起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又引起工资提高,这就呈现出所谓的工资—物价螺旋上升的运动

(2)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是指垄断企业和寡头企业利用市场垄断权力,攫取高额利润所导致的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商品供求决定商品价格,任何企业都不能通过控制产量来改变市场价格,企业是价格接受者;而在垄断和寡头市场上,为了获取更高的垄断利润,垄断企业和寡头可以控制和操纵价格,使价格上涨的速度大大超过生产成本增长的速度,从而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

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用图8-3来说明:图中,OQ、OP、AS、AD分别表示产量、物价、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假定AD不变,AS变动,AS1与AD相交于E1,决定了P1、Q1;由于生产成本提高,向上移动的AS2与AD相交于E2,决定了P2、Q2,这时总产量降低而物价水平提高;当总供给曲线随着生产成本进一步提高而移动到AS3时,与AD交于E3,决定了P3、Q3,这时总产量进一步下降,而物价水平进一步上涨。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在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过程中,总产量会越来越偏离充分就业产量,就业量也要随着总产量的下降而减少,失业不断增加,物价日趋昂贵,这会带来严重的社会不安定,政府必须采取各种经济政策刺激需求,增加投资和消费,逐步实现充分就业。

图8-3 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3)进口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这是指在开放经济中,由于进口的原材料价格上升而引起的通货膨胀。在这种情况下,一国的通货膨胀通过国际贸易渠道影响到其他国家。例如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国家通货膨胀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世界市场石油价格的大幅度上升。这种通货膨胀发生时,物价的上升会导致生产减少,从而又引起萧条。

与这种通货膨胀相对应的是出口性通货膨胀,即由于出口迅速增加,以致出口生产部门成本增加,国内产品供给不足,引起通货膨胀。

(三)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

在实际社会经济生活中,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和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往往是紧密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把前面两个图结合起来,可以说明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如图8-4所示。在总需求曲线发生变动情况下,说明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政府为了增加总产量和就业量,从Q1提高到Qf,采取刺激社会需求的政策措施,使AD1提高到AD2。AD2与AS相交于E2,决定的总产量为Qf,即充分就业产量,但这时物价水平从P1提高到P2。同样,在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过程中,为使总产量从Q3、Q2、Q1提高到就业产量Qf,政府必须不断连续采用刺激社会需求的政策措施,使总需求曲线依次提高到AD3、AD4。相应的,物价水平也依次提高到P3、P4。在所有这些场合,充分就业产量的维持都是以一般物价水平持续的和显著的上涨作为代价的。

图8-4 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

(四)结构性通货膨胀(www.xing528.com)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在经济活动中,即使不存在需求拉动和成本推进的情况,仅由于经济结构不平衡因素的影响,也能导致一般物价持续和显著上涨,这就是结构性通货膨胀。

由于国民经济各部门千差万别以及经济结构本身的特点,经济结构不平衡可有下面三种情况:

(1)国民经济各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不同。一些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快,而另一些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慢。

(2)国民经济各部门兴衰进程和发展状况不同。有一些部门正在迅速发展、兴旺发达,而另外有些部门却发展缓慢、渐趋衰落。

(3)国民经济各部门与世界市场关系的密切与依存程度不同。虽然随着商品经济发展,世界各国经济关系越来越密切,但在一个国家的各种经济部门中,有的部门(开放部门)同世界市场联系十分密切,有的部门(非开放部门)却没什么大联系。

现代社会的经济结构很难使生产要素从生产率低的部门转到生产率高的部门,从渐趋衰落的部门转移到正在迅速发展的部门,从非开放部门转移到开放部门。但是,生产率提高缓慢的部门、渐趋衰落的部门和非开放部门,在工资和价格方面都要求“公平”,要求向生产率提高快的部门、正在迅速发展的部门以及开放部门“看齐”,要求“赶上去”,这样,最终导致一般物价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五)预期的与惯性的通货膨胀

这两种通货膨胀理论重点不是分析通货膨胀的产生原因,而是分析为什么通货膨胀一旦形成以后就会持续下去。

预期的通货膨胀理论认为,无论是什么原因引起了通货膨胀,即使最初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消除了,它也会由于人们的预期而持续,甚至加剧。

预期对人们的经济行为有重要的影响,而预期往往又是根据过去的经验形成的。在产生了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人们要根据过去的通货膨胀率来预期未来的通货膨胀率,并把这种预期作为指导未来经济行为的依据。例如,上一年的通货膨胀率是10%,人们据此预期下一年的通货膨胀率也不会低于10%。这样,他们就要以此作为进行下一年工资谈判的基础,即要求下一年的货币工资增长率最低为10%。而下一年的货币工资增长率为10%,就使得下一年的通货膨胀率也会由于工资的增加而最低保持10%的水平。于是,由于预期的关系,即使引起上一年通货膨胀率为10%的原因消失了,下一年的通货膨胀率也会是10%。

惯性通货膨胀理论也是要解释通货膨胀持续的原因,但它所强调的不是预期,而是通货膨胀本身的惯性。根据这种理论,无论是什么原因引起了通货膨胀,即使最初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消失了,通货膨胀也会由于其本身的惯性而持续下去。这是因为,工人与企业所关心的是相对工资与相对价格水平。在他们决定自己的工资与价格时,他们要参照其他人的工资与价格水平。如果其他人的工资与价格由于通货膨胀的原因上升了10%,那么,他们在决定自己的工资与价格时,也要以这10%的通货膨胀率为基础,即所有工人与企业的工资与价格的决定都要互相参照。这样,通货膨胀就会由于这种惯性而持续下去,因为谁也不会首先降低自己的工资与物价水平。只有在经济严重衰退时,才会由于工资与物价的被迫下降而使通货膨胀中止。

预期的通货膨胀与惯性通货膨胀是很相近的。前者由货币主义者提出,强调了现在对未来的影响,即现在的通货膨胀对未来预期及经济行为的影响。后者由凯恩斯主义者提出,强调了过去对现在的影响,即过去的通货膨胀作为一种惯性,对现在经济行为的影响。这两种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通货膨胀持续的原因。

以上介绍了不同的通货膨胀的成因或理论,应该说,各种理论都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通货膨胀的原因,都有一定的道理,也有各自的证据。通货膨胀往往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所引起的,有时某一种因素也许会更加重要,但要具体确定各种因素在引起通货膨胀时的重要程度,却是困难的。从这种意义上说,各种通货膨胀理论是相互补充的,而不是相互排斥的。这也是许多经济学家一致的看法。此外,还应指出的是,这些理论描述现象得多,而从经济内在根源上分析得少。正因为如此,人们对以上各种解释并不十分满意,探讨更根本的通货膨胀的原因,仍然是经济学家的重要任务之一。

【案例8-4】

2007年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

需求拉动、成本推动和结构性通货膨胀是2007年我国通货膨胀的三种根源。具体表现是:(1)国内存在价格的结构性上涨。粮食、肉禽及其制品价格的较快上涨始于2006年下半年,至2007年10月,肉禽及其制品价格指数同比增长率达到了130.1%。受过去猪肉价过低和蓝耳病等疫病的双重打击,生猪出栏大幅度下降,猪肉供应偏紧,仅2007年上半年,猪肉价格就同比增长了70%。这直接带动了其他食品的价格上涨,并逐步传导到下游食品加工、餐饮等行业。(2)全球粮食减产,国际市场粮食供需关系总体趋紧,直接导致国际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2006年全球谷物减产了3300万吨。此外,石油价格飙升使得美国等一些发达工业国家调整能源政策,鼓励利用玉米加工乙醇作为燃料,这直接增加了对农产品的需求。(3)高额外汇储备导致货币供应量过大。2003—2006年,我国M2年增长率平均高出GDP增长率5.4%。外汇占款导致的基础货币投放量比总货币供应量的1/4还多。(4)低利率推动投资。2003—2006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年增长率高达23%,比GDP增长率高出13%。(5)从成本推动层面看,国际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导致商品的生产成本增高。我国约40%的国际石油依存度导致石油类产品价格显著影响国内商品价格。(6)从劳动成本推动层面看,随着劳动力供求出现结构性趋紧和政府加快步伐提高劳动者福利水平,我国职工工资总额和职工平均工资已连续4年实现两位数增长,超过同期GDP增长率,全国平均劳动报酬增长率已连续7个季度超过GDP增长率。(7)居民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增强,根据央行调查,认为物价会继续上涨的受调查居民要远多于认为物价会下降的居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