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抓好绿色发展的重点示范项目

抓好绿色发展的重点示范项目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三峡国家气象公园为载体,强化社会公众对生态安全、气候安全和绿色发展理念的认知,增强公众对于长江上游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素养。

抓好绿色发展的重点示范项目

在全面扎实完成国家和全市长江保护修复攻坚任务的基础上,集中优势力量,高标准推进体现绿色发展理念的三个样板工程,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坚持市场化运作,探索绿色发展的可行路径,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长江上游地区绿色发展走深、走实、走远、走好。

1.高标准建设广阳岛片区,全面示范引领绿色发展

深刻把握“长江风景眼、重庆生态岛”的功能内涵,切实将广阳岛片区建设成重庆生态文明建设的集中展示地、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标志性工程,形成六大示范效应。

一是在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上做出示范。科学谋划布局广阳岛片区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严格控制生产、生活空间开发强度,多给生态“留白”,多给自然“添绿”。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山水景观和城市功能,优化“一岛两湾四城”总体空间结构,严守30.27 平方千米生态保护红线,严格保护5.08 平方千米永久基本农田,严控71.48 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核心、重点、协调三类分级管控区,构建“岛湾联动、湾山相连、山岛互望、景城融合”的整体空间格局,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二是在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上做出示范。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统筹推进“修山、润土、理水、营林、疏田、丰草”,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努力实现山青、水秀、林美、田良、湖净、草绿。强化铜锣山、明月山以及其他15 座城中山破损山体、裸露边坡和人工护坡的修复。聚焦“水里”“天上”“地里”“村里”,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全面落实河长制,扎实推进“三水共治”工作,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强化土壤污染的管控、治理和修复,突出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三是在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上做出示范。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生态技术、生态产品,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发展方式,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充分利用广阳岛片区优质的空气、水源、土壤等生态条件和“四山”生态系统,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林业。深入挖掘“一江两山七河”的自然生态景观和人文景观,发展生态旅游。积极利用生态环保创新技术,培育发展生态环保、生物科技、生命科学等资源利用率高、能耗低、排放少、生态效益好的新兴产业。采用节能低碳环保技术改造传统高能耗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绿色发展。

四是在践行生态文明理念上做出示范。坚定不移地走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的城市发展道路,以广阳岛集中展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优化岛屿山环水绕、江峡相拥的自然景观,塑造立体城市风貌。依托布局岛外的长江文化书院、抗战文化遗址、巴渝乡愁体验园等载体,大力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工程、重庆文化记忆工程,强化巴渝文化传承创新功能,打造大江大国脉、大城大史诗的“文化风景眼”。对标国际标准,规划建设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完善智能化生态型基础设施,健全绿色交通、生态化供排水、绿色建筑等绿色设施体系,搭建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深化海绵城市、无废城市建设。

五是在依法保护、依法监管上做出示范。坚持规划先行、立法先行,以法制保障、规划引领广阳岛片区的绿色开发。高标准编制广阳岛规划,构建总体规划为总纲、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为支撑的规划体系。同步推进广阳岛片区开发、管理、保护的立法工作,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岛屿内外生态环境。加强规划管理,强化人大监督,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六是在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上做出示范。积极探索开发建设新路径新模式。探索依托大河文明国际峰会场馆、生态文明学院等平台载体,高标准规划、高规格举办大河文明国际峰会和长江生态文明创新发展大会,打造“生态达沃斯”论坛,与世界大河文明交流互鉴对话,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在共商世界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做出重庆贡献。

2.建设三峡国家气象公园,发挥自然资本增值示范效应(www.xing528.com)

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重庆三峡国家气象公园,在强化气象技术服务与长江上游生态保护的同时,探索气象、物候等自然要素的资源化利用,打造具有三峡地域特点的生态文明建设经典之作,展示绿色发展的巨大潜力。

一是从气象层面强化生态系统保护。科学认识气候,主动适应气候,合理利用气候,不断提升对气候规律的认知水平和把握能力,科学防范化解气象灾害,为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提供气象保障服务。通过建设三峡国家气象公园,全面普查主要气象灾害,完善综合气象生态观测站网建设,建立健全旅游气象灾害的评价体系和智能生态气象灾害风险预报预警系统,增强灾害预警信息的发布与应对能力,减轻气象及其衍生的灾害对三峡地区生态系统的影响。强化三峡地区人工影响天气能力的建设,建立生态涵养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服务业务体系,为植被恢复、水库蓄水、旅游景区、特色生态农业示范区、石漠化地区、森林火险高发区及城市空气环境治理提供高质量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服务,助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以三峡国家气象公园为载体,强化社会公众对生态安全、气候安全和绿色发展理念的认知,增强公众对于长江上游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素养。

二是深入推进生态产业化。推动气象服务链条从防灾减灾公共安全服务向资源开发利用延伸,深入挖掘利用气象景观资源和文化资源,在生态“零损伤”的基础上,推进气象、物候资源的“绿色利用”,大力发展“气象+生态”型绿色产业。充分挖掘重庆丰富多彩的天气气候景观、秀美奇特的立体气候、悠久厚重的气象历史文化、鬼斧神工的喀斯特地貌、得天独厚的气候养生五大优势气象资源,精心打造气象景观游、气候体验游、气象文化游、气象科普游、气候养生游五大旅游产品,将气象主题公园和气象旅游景点串联成珠,助力重庆旅游业高品质发展。挖掘气象旅游资源的科普教育、文化研究价值,丰富科普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内容。将三峡国家气象公园建设成全国性气象科普教育培训基地,推动气象科普社会化。深入挖掘三峡国家气象公园、涪陵千年白鹤梁、三峡地区古栈道及悬棺遗址等气象历史文化遗产,进一步加深文旅融合,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3.积极深化林业改革,发挥机制创新示范作用

森林是长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庆市林业局以建立长效管控机制为核心,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创新。要在此基础上深化改革,强化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调动社会力量造林、管林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推动长江经济带造林绿化迈上新台阶。

一是完善区县间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提高政府林业投入效率。强化区县政府的植树造林主体责任,在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经济发达地区之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由前者提供森林生态服务,后者作为生态受益方向前者支付必要的生态成本。以森林面积指标为标的,购买、出售区县根据林地所在位置、质量、造林及管护成本,协商确认指标价格,在市林业局见证下,签订购买森林面积指标的三方协议,并支付横向生态补偿资金。市林业局牵头建立追踪监测制度,强化考核和问责追责,确保补偿资金按规定使用,实现提高森林覆盖率的目标。林业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让宜林地区的政府有了造林管林的积极性,也让受益地区的政府承担起造林责任,兼顾了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的双重利益。

二是推进林票创新制度,提升市场化林业生态补偿机制活力。借鉴“地票”经验,在严格控制林地征占用总额的前提下,对征占用林地用于商业开发实行“林票”拍卖,通过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实现林地林木生态价值量占补平衡。市林业局重点监管林票生态量价值确定、林票来源、林票交易、林票价款分配四个关键环节,确保林地生态价值量不因占用林地而减少。林票制度保障了林木权利人的利益,保护了权利人造林护林和经营林木的积极性,对于稳定增加全市林地林木生态价值量具有长效作用。

三是探索四项体制改革,推动林业高效高质发展。借鉴河长制改革经验,探索推行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林长制改革,在主城“四山”、三峡库区和大巴山、七曜山、大娄山地区的14 个区县先行试点,构筑“党政同责,齐抓共管”的林业生态管护格局。在全市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水源地、江河两岸等重点生态区位探索非国有生态林赎买,协调生态保护与林农利益矛盾。在巴南区、南川区、武隆区探索集体林地家庭承包权有偿退出机制试点,盘活撂荒林地,引入社会资本发展林业。探索林业投融资改革,引入中林集团成立重庆林投公司,争取国开行政策性贷款150 亿元,拓宽林业投资渠道。这些改革已收到一定成效,要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完善,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