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万向企业文化中的模范人物行为标准

万向企业文化中的模范人物行为标准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企业模范人物是企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行为在整个企业行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些模范人物使企业的价值观人格化,他们是企业员工学习的榜样,他们的行为常常被企业员工作为仿效的行为规范。在万向发展历程中,在诸多平凡的岗位上,涌现出众多模范人物,他们用自己的行为,践行着万向企业文化。从个体来看,万向模范人物有以下标准:一是称之为“理想性”,即模范人物体现了企业文化的某个方面,与企业的理想追求相一致。

万向企业文化中的模范人物行为标准

企业模范人物是企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行为在整个企业行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具有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中,最受人敬重的是那些集中体现了企业价值观的企业模范人物。这些模范人物使企业的价值观人格化,他们是企业员工学习的榜样,他们的行为常常被企业员工作为仿效的行为规范。

这些模范人物大都是从实践中涌现出来,被职工推选出来的普通人,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和贡献,因此成为企业的模范。

万向发展历程中,在诸多平凡的岗位上,涌现出众多模范人物,他们用自己的行为,践行着万向企业文化。以“干主人活,尽主人责”的态度做好本职工作,为实现“奋斗十年添个零”的目标奉献汗水和智慧。

从个体来看,万向模范人物有以下标准:一是称之为“理想性”,即模范人物体现了企业文化的某个方面,与企业的理想追求相一致。二是称之为“先进性”,即模范人物在企业文化的某个方面取得了比一般员工更多的实际成绩。三是称之为“可学性”,即模范人物的所作所为离常人并不遥远,他们的言行对员工有着很强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一般员工经过努力也完全能够做得到。

案例链接

1.王建:一万天的不悔与遗憾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78岁的王建虽已到了“从心所欲”的年纪,但他人生的发条却没有一天松懈过。

“企业相信我,我就有责任做好工作”。士为知己者死,在王建眼里,万向不仅是工作的场所,更是知己。万向把他当作人才,而他把工作当作责任,不管做什么都尽心尽力。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王建负责万向的宣传报道工作,是万向曾经的三人报道组“并肩飞(平建斐)”的主要执笔人。80年代,万向新事多,发展快,平时只要有写稿线索和素材,他都会先搜集起来。王建善于抓新闻苗头,及时提炼发表,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反响:《厂长夫人一直在一线做操作工》被近10家媒体采用;《理想学习磨炼是成才之路》登上了《人民日报》;《市委书记暗访鲁冠球》曾刊在《报刊文摘》头版。20年间,王建平均每周发稿两篇以上,每年写稿100多篇,总发稿量超过1000篇。

那时,王建身兼数职,除了宣传报道,还要做党务和接待工作。他几乎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有时甚至到凌晨两三点。

80年代,万向来客多,有时一天要接待十几批,他都乐意做。最紧张时,公司里所有的会议室都坐满了人,王建就到客车上去介绍。调离接待岗位后,但凡工作需要,他还是会放下手头的活去接待客人。20多年来,他接待过的客人超过1000批,人数有数万人。

2003年开始做慈善工作时,他已60多岁,但他对工作的要求却没有降低,继续把认真负责的态度带入到工作的每个环节,并影响着身边的同事。

审查受助者材料时,王建认真核对签名、印章、受助者家庭情况、年纪、金额等信息,同时在笔记本上记录每一笔资助款的汇款时间、资助总人数、资助总金额,保证信息准确无误。近年来,他审阅了10000多份审批表,5万余人(次)受助金额,及时查缺补漏,改正差错。

为把工作做实做细,为弱势群体办实事,王建深入受助者家庭或学校走访,最忙时几乎每周都要出差足迹遍布全国。他先后到萧山区400多户受助生家庭,浙江省68个县,以及外省重点县走访。到目前为止,已走访了18个省(市、自治区),100多个县1000多户人家。他尽量争取时间到更多的受助生家里去,每到一户,都要再三询问受助者的基本情况,走遍房子的每个角落,连灶台、柴房都不放过,甚至还会揭开锅盖看看菜肴,从多方面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

为增强受助学生的信心,使他们积极地面对生活,每次慈善发放仪式上,王建总会精心准备演讲稿,把万向发展的故事、鲁冠球的成功经历分享给他们,不少受助学生受感动和鼓舞,流下了眼泪。至今他已在50多个县作过发言,受教育的学生、家长、当地干部超过1万人。

“我以为至少能工作到80岁不倒,没想到这么快。”2011年中,王建倒下了。疾病来袭时,他的第一反应是出乎意料。

他说:“能在万向工作,是我的一次机遇,使我学到了不少知识。同志们信任我,领导关心我,我不能辜负他们。”

王建在文章《我的人生感悟》最后写到:我将按我的人生观道德底线,走完最后的路程,即使零落成泥,也要香如故。

2.傅宽宏:专注成就人生

45岁进万向时,他已经是一家工厂的厂长。可是,他用小学生的谦卑,在另一个专业领域勤奋学习、刻苦实践,成为了专业人士。为了防止公司合法合理的资产不当流失,他锱铢必究,铁面无私,遭遇威胁也毫不惧怕;他是部门负责人,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吃苦耐劳、敬业奉献的精神感染并激励着身边的每一位同事。他就是董事局监察室总经理——63岁的傅宽宏。

傅宽宏把集体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把维护集体利益作为自己最神圣、最崇高的使命与责任。他是万向出名的“黑面神”。

1994年6月,出于对大企业的向往,傅宽宏来到万向,在集团财务部检查组做了一名普通员工。在进万向之前,他已有近20年的工作经历,在萧山区一家企业当过近十年厂长,还曾任职于镇工业办公室。从曾经的政府公职人员、甚至人权物权在握,到一名普通员工,傅宽宏一点也没觉得不适应,常人所谓的心理落差在他身上似乎并不存在。他把新工作当成一次新机会、新挑战。他说:“我完全做好了心理准备。”

这么多年,从财务部一名普通员工,到经警中队副队长,再到监察室副主任、总经理,傅宽宏的岗位虽几经变动,但主要工作一直紧紧围绕审计与纪检展开,保障公司合法合理的资产不流失。可贵的是,傅宽宏一直把维护公司利益和财产作为自己最崇高、最神圣的使命与责任,始终秉持一心为公,感恩企业的信条。

在处理与外部单位之间的事务时,傅宽宏始终牢记自身所担负的使命与责任,把维护公司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事实证明,他的确没有辜负公司的期待与重托,妥善地处理了各种纠纷。1994年下半年,傅宽宏就凭借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认真敬业的精神,根据具体情况,积极思考,采取正确、灵活的办法,较好地处理了两笔积压了七八年的老账,为集团公司挽回损失近20万元。他因此还得到集团的通报表彰和一次性奖励6000元,并获得当年先进个人称号。

在基本建设审计中,傅宽宏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和漏洞。一旦发现问题,便会铁面无私,追查到底。

事实上,在实际工作中,傅宽宏的确发现并解决了很多问题。比如,有企业新建厂房的竣工图与实际存在出入;有工厂项目合同造价虚高;还有的因偷工减料,引发质量与人身安全隐患;更有甚者,内外勾结,变相侵占工程款。傅宽宏的眼里揉不进半点沙子,面对这些问题,他总是毫不客气,一查到底,直至真相水落石出。十几年的努力与付出,他为公司挽回损失和资金流失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周围同事眼中,傅宽宏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一年到头,除了春节几天与家人团聚,他几乎没有休息。在同事们下班回家后,他总是要加班到深夜。晚上十一二点是家常便饭,甚至到深夜两点也并不少见。很多时候,连晚饭都来不及吃。甚至有一段时间,他连续3个月每天工作16个小时,留给睡觉的时间却只有四五个小时。起初,家人非常担心他会透支身体健康,劝他不要如此拼命。但他常说,自己年轻时就常干高强度的重体力活,由此练就了坚强的意志和硬朗的体魄,这点苦不算什么。由于他的坚持,家人便不再说什么。尽管如此,他还是无法抽出更多的时间和家人待在一起。38岁的大女儿平常周末请他吃一次饭,他还因工作繁忙屡次爽约。傅宽宏惜时如金,他把休息和吃饭等省下来的时间,完全投入到自己所敬畏的本职工作中。

一个项目审计下来,短则一两月,长则三四年,他手写的材料堆起来,平均足足有四五十公分高,用掉的笔管就有十几支。一些重大的项目,审计过程少则两三个月,长则两三年,根本无法中断,更等不起。就在2011年11月,他去硅峰电子出差,连续奋战了三周,白天查看工程现场,晚上回到住处衣服都湿透了,他仍坚持工作。就在查看现场的过程中,他两次从1米多的高处摔下,头上鼓起了大包。同事坚持要送他去医院治疗,但他放不下手头的工作,硬是没去医院,简单处理后继续工作。2009年12月,他去山东取证,因下雪路滑遭遇车祸,压坏了腿部,还植入不锈钢钉,简单处理后立刻投入工作。回到杭州,腿部发炎感染了,又重打石膏,重新缝针。2012年5月底,到了不得不拆线的时候,他才去医院住院一周。之后在家休养的两周,他让属下员工把材料带到家中,边养伤边工作。

2009年,傅宽宏到了退休年龄。当同龄人大都选择安享晚年和天伦之乐时,傅宽宏却选择继续干下去。而且,和年轻时相比,他对工作的热忱与投入丝毫没有减少。作为一名长者,傅宽宏吃苦耐劳,敬业奉献的精神,也感染并激励着身边许多年轻的员工。他常对他们说:“年轻人要抓住一切机会,利用点滴时间,不断充电,增长本事,千万不要喊苦叫累,更不要在怨天尤人中虚度光阴。”

谦卑心态,勤学成才;一心为公,铁面无私;吃苦耐劳,敬业奉献。这就是傅宽宏。鲁冠球评价他:“自己分内的事总是千方百计地做好,从不会因为困难降低对自己的要求;也不会因为风险放弃自己的责任,他也因此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而傅宽宏说:“我只有忠诚地干,拼命地干,才能感恩并报答公司的培养与关怀;而且,只要公司有需要,我会一直干下去。”

3.傅建龙“有心”出才能

傅建龙是个“名人”,不仅在他工作的锻造部、整个钱潮公司,甚至在全杭州市的同行中。

在万向工作25年,他始终带着一股执着的劲头,从“一窍不通”的“锻造盲”到全公司最牢靠的行家里手,无论设备碰到什么“疑难杂症”,只要他一出手,立刻“手到病除”。

“只要有条件,别说修理,他能造出一整台锻造设备”,说起傅建龙的锻造设备维护技术水平,同事们个个竖起大拇指,很是佩服。

傅建龙1986年来到万向。刚到锻造部当机修时,看着一台台“庞然大物”,他心里直发慌。没有专业经验,甚至连锻造设备都是第一次看见,一来就做设备维修,难度可想而知。

进公司没多久,他就碰到了一个棘手的难题,一台630吨的摩擦压力机出了故障。当时万向的出口业务刚刚起步,这台设备专门做出口产品,也是唯一的一台,被部门当作“宝贝”。它出故障了就意味着出口产品无法继续生产,情况十万火急。部门其他机修都束手无策,虽然也是“新手”,傅建龙却握紧拳头迎难而上。光找故障原因就花了两天两夜,他围着设备几乎没有合眼。把各个零件拆下来又装上去,装上去又拆下来,进行了无数次试验,终于找到症结,原来是内部一个螺丝断了。

“别人能修好,我也一定能修好。”这件事对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傅建龙启发很大,他明白,心急没有用,故障要一步步排查。从中他还明白了机修工作的重要性,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就感

因成绩突出,1989年傅建龙当上了机修组长。从此,他每天不停地在车间走动,查看前一天的维修记录、做设备检查、紧一紧关键部位的螺丝,一旦遇到故障就立即亲自动手工作。多年的实践经验给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一般的技术问题已经难不倒他,他的心里也踏实了不少。

傅建龙文化程度不高,但非常刻苦钻研技能,先后取得了机电一体化大专学历、高级机修钳工、机修钳工技师职称。2005年,他被聘为杭州市第三批职业技能带头人,从普通的维修工逐渐成长为企业的设备骨干。傅建龙说:“做技术最重要的是勤奋,积累越多越有价值。”就像钢铁历经千锤百炼才能成材一样,傅建龙的技术和成绩也是在锻造车间的高温下,在轰鸣的设备噪声中,一步步炼成的。(www.xing528.com)

记得2003年,一台俄罗斯进口热模锻压力机出了故障,维修人员无法排除故障,傅建龙得知后,立即卷起衣袖干起来。经过仔细检查,他发现是气阀出了问题。进口的气阀要一只14000元,使用寿命又难以保证。为节省成本,他下定决心自己动手制作气阀。根据设备原理,他画了气阀草图,到车间亲手制作。自制气阀成本只要几百元钱,安装到设备后不仅没有影响生产,而且更加耐用。之后他将车间所有设备都换上了自制气阀,使用至今没有发生一次故障。俄罗斯厂家的技术人员看到他自制的气阀,连连称赞“OK”,还要求他制作30个,打算安装在新设备上,被傅建龙婉拒了。

他多次被评为集团劳动模范、优秀师傅。傅建龙还被杭州市委宣传部、杭州市总工会联合授予市职工“十大杰出名师”称号。参与这项评比,要有三项基本要求:杭州市职业技能带头人,热心于传、帮、带并成效明显;有较强的专业理论水平和较高的实际操作技艺,技术能力在全市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积极参加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等各种形式的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创新成果为本单位降耗增效在50万元以上。对技术的醉心和痴迷,让他赢得了这项荣誉,并且在萧山的企业中是唯一的一个。

有人说傅建龙“傻”。

锻造部有机修及电工34人,多数是他的徒弟。担任设备科长和车间助理之后,他完全可以坐在办公室里靠“一杯茶一张嘴”工作,但他为确保生产万无一失,多数时间仍守在车间里,他说这样才“踏实”。有维修难题,第一个赶去解决;平常跟机修人员一起总结经验,探讨需要改进的工序、技术;每天与7个维修团队一一沟通,了解工作情况。

因为技术突出,从90年代开始,就常有人来找他,开出高工资“挖”他去工作,甚至有人出资300万让他办厂,他始终不为所动。他说:“我有这样的身价是万向给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4.韩雪南:用专心和爱心实践人生价值

他从最基层的操作工做起,直至从事生产管理工作,在公司一干就是14年。

他是一名在岗位上自学成才、勇于创新的“蓝领专家”,虽然只有高职文凭,却通过自学参与设备改造和技术革新,为企业创造效益。

五一劳动节前夕,钱潮公司等速驱动轴厂热处理车间主任韩雪南光荣地站在萧山区劳模领奖台上。这是他继获得集团劳模、公司先进、操作能手、“优秀共产党员”、“党员积极分子”等多项荣誉称号之后的又一次获奖。

作为万向自己从一线培养起来的生产骨干,韩雪南工作上始终兢兢业业、吃苦耐劳、敢打硬仗。韩雪南认为,新时期的技能型工人可以更多地进行创造性劳动,成为重要的人力资本,应该是技术创新改革先行者。

2007年6月的一天早上,他在车间里发现一台德国进口的IPSEN渗碳炉内的一块马弗断裂,而生产厂家采购周期需要2个月。对于当时只有4台渗碳炉的热处理车间而言,停1台设备就要减产四分之一,这将严重制约渗碳工序的产能。

“等不起啊!”韩雪南当即决定依靠现有条件自己维修。他和同事们找来图纸,一页一页地学,一项一项地啃,不明白的查资料,不懂的找人问,并冒着六七十度的余温钻进渗碳炉内了解、分析内部构造。通过反复揣摩,韩雪南开始对渗碳炉“动手术”:用耐热钢替代、设计紧固装置,再加上自行制作和安装,经过连续3天的抢修,成功修复了设备。这次维修不但为生产赢得了宝贵时间,也为企业积累了设备维修的经验。到目前为止,这台渗碳炉仍然在正常运转。

数年的积累,使韩雪南的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一串串数字记载下了他的汗水。由他负责完成的提高射管外壳使用寿命和以车床代替手工去氧化皮项目,使每班产量由50件提高到300件,生产效率整整提高5倍;通过OEE产能分析,内部挖潜解决了中频淬火瓶颈状态,使中频淬火产能达到120万支/年;改造正火炉,使维修时间由7天缩短到现在的2个小时,设备利用率提高20%;改造IPSEN小车,为公司节省成本7万余元;改进RF95112钟形壳感应器,为车间的感应器制造奠定了基础……

在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同时,韩雪南还积极了解班组员工的思想动态,在员工遇到实际困难时,他都会想方设法帮助解决。

2008年3月末,车间员工王文飞的女儿胰腺炎病复发。由于前期治疗已经用去了所有的积蓄,还借了不少外债,现在要再拿出5万元的医药费,对王文飞来说简直难如登天。韩雪南得知这一情况后,一边向公司领导汇报,一边组织安排车间同事为王文飞募捐。5元、10元、20元……同事们伸出爱心的双手,尽自己绵薄之力,希望能帮助王文飞走出困境。短短3天的时间,公司就募捐到1万3千多元善款,并及时送到王文飞的手中。

自从2004年当上车间主任,韩雪南几乎没有和家人度过一个除夕和中秋,每逢节日他都是在岗位上与同事们一起值班。韩雪南说:“参加工作后,很长一段时间就是想着多挣钱,让家里人过上富裕日子。后来企业发展了,日子也好过了,我越来越觉得,人这一辈子只有创造更大的价值,为社会多作一些贡献,活得才有价值。”

5.陈军,万向博士后造万向车

2010年,万向为世博会提供了60套纯电动公交车动力总成系统、152套混合动力公交车动力总成系统、182套世博会VIP场馆车和纯电动轿车电源总成,同时还承担了世博会新能源汽车运营保障服务项目。

这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项目正是由“万向”一个毛头小伙子带着300余人的技术团队研发的。现年35岁的陈军,是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毕业的博士,万向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出站后,就留下来,目前已担任了3年多的万向电动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如今成为该项目的领军型人物。他的技术团队已先后承接了5项国家“863计划”,研制的电动汽车在国内多个城市进行商业化示范运行,里程超过40万公里。

陈军的技术团队目前已成功开发了电动轿车、电动公交车、双能源电车、电动电力服务车、电动电力工程车等车型,装备自主开发的聚合物锂离子动力电池和动力系统的纯电动公交车在杭州西湖Y9公交线路已经运行3年,产品的可靠性得到了长期商业运营的实践检验。

产品可靠性源于陈军团队对领先技术的掌握和细节的严格要求。在万向电动汽车公司的锂电池生产车间,有两个细节让很多人感受到其控制细节的工艺水平:①在每个存放电池货架的支撑脚处,均有一个直角形符号来标记货架摆放的位置,这样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货架和电池都摆放得整整齐齐。②生产车间的每一个门把手都不用金属,使用特殊材料就是为了防止多次开关门后,磨掉的粉末对生产过程造成不良影响。

由他带领的万向博士后研究团队开发的电动汽车2004年在代表国际电动汽车最高水平的第六届必比登国际清洁汽车大赛上,荣获必比登挑战赛竞赛大奖和国际汽车协会机构认可的4个单项金奖。2007年再次在第九届必比登国际清洁汽车大赛上获得1个企业奖、2个综合奖、20个单项奖,在社会上取得了良好的影响。2009年11月,万向动力电池工厂竣工从而实现批量生产能力。

个性随和的陈军,常和车间一线工人打成一片,但面对采访,却显得有点“沉闷”。“虽然外界看来这个产业很热,实际上,我们知道自己的处境,这是个技术和商业环境都在同步成长的产业。”陈军说。

不过,在低调领头人的带领下,万向在大功率、高能量聚合物锂离子动力电池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优势:现在批量投产的锂电池能量密度已能达到138瓦时/公里,循环寿命达到3000次。此外,在电机、电控、动力总成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核心技术。万向在电动汽车和电池方面已申报专利150多项,授权80余项。

在不经意间,万向制造的电动公交车已经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通过参与并推动国家新能源汽车“十城千辆”行动计划,万向在国内19个省34个城市共投入了364辆纯电动汽车,建立了33个服务网点。

当问及“何时能看到万向制造的纯电动整车”时,陈军回答:“现在,我们还是定位为电动汽车整体解决方案和电动力总成系统的供应商。”

不过,这将是一位全能型的选手。

6.方国平:成功来自于持之以恒的努力

在福特配套项目的嘉奖大会上,顾福祥总经理在大会的发言中有这么一句话:我们最自豪的内容之一,是此项目中用到的全新的工艺及工艺装备——尼龙涂覆都是我们自己一手研制出来的。的确,此次福特配套项目得以成功,尼龙涂覆工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福特配套项目的关键工艺。在研制尼龙涂覆工艺设备过程中,方国平付出了无数的心血与汗水。

方国平自1990年从浙江电子工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毕业后,进入万向工作已10多年了。这些年的工作经历,增加了方国平的阅历,丰富了他的视野,也培养了他对事物敏锐的洞察力,尤其从事了多年的设备调研工作后,使他对各类设备的制造原理、框架结构、运作规程等均有了不同程度的理解与掌握,并触类旁通,为他此次尼龙涂覆工艺设备的研制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图3-3为万向劳模方国平。

图3-3 万向劳模方国平

尼龙涂覆工艺作为提高传动轴性能的一项关键性技术,一直都是公司乃至同行的技术发展方向。为了取得福特公司的订单和批量配套资格,打入国际一流市场,更好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公司于1999年年初全面展开了对尼龙涂覆工艺装备的调研工作,并明确在年底前投入正常运行,任务非常艰巨,这个责任落到了方国平的肩上。

重任在肩,方国平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松懈,经过几个月马不停蹄的调研考察,结果却不尽如人意。首先,国内专业生产此设备的厂家很少。其次,虽有少数几家厂能承做该设备,但在技术交流与洽谈中,结果并不理想,一来投资大,成本高;二来占地面积大,且设备结构复杂。另外,在同行引进的设备运行中,由于生产过程中均采用整体加热,能源消耗大,质量也不是很稳定。

如何保证尼龙涂覆设备顺利到位?眼看着四个多月过去了,事情还没有进展,方国平愁眉不展。然而,困难面前,方国平并没有气馁,“要做就要做好,既然做了就必须成功”,这是方国平工作的信条。他一边加紧调研,一边查阅大量的资料,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的苦思冥想,一个大胆的设想在他脑海中定格了:何不由公司自行制造该套设备。经过深思熟虑和一系列的可行性分析后,他大胆地提出了该设想,并创造性地提出了采用感应加热的思路。提出这一设想及思路,方国平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就像他自己所说的:“对于尼龙涂覆工艺,当时国内外相关的技术极为罕见,尤其感应加热的思路还属于首创,所以一旦选择自己做的话,技术风险极大,如果失败,公司将损失几十万元。”虽然风险很大,公司还是给予他充分的信任与支持,认可了他的设想和思路。

困难都在意料之中,承制设备的确不容易,它需要缜密的思维、大胆的构想,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步骤都需要反复地思考与测算。方国平一头扎进了该设备的承制中,放弃了休息日,加班加点,挑灯夜战,一次又一次地尝试,结果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但自始至终,方国平没有言败。功夫不负有心人,制造方案终于孕育而出了,接下来便是设备框架及零件的采购、安装、调试,所有这些,他都自行动手,并在摸索中不断加以完善。1999年10月份福特公司派人来访考察时,该设备已基本完成,正投入试运行,他们对该设备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搞技术离不开创新。”尼龙涂覆工艺及工艺装备的发明,印证了方国平说的话,在该项目中,从研制到成功,创新意识贯穿始终。不仅包含了工艺上的创新,也包含了设备自身设计角度上的创新。在谈到尼龙涂覆时,方国平感触颇多,他说:“搞项目,搞技术,经验的积累很重要,但是,如果没有创新意识,那也是行不通的。”如今,尼龙涂覆工艺已渐趋成熟,通过近两年的运行,它有效克服了目前行业上采用整体加热,体积大,能耗大,热量不均匀,且设备投资大,质量不稳定的缺点,并为公司节约了几十万元的投资费用。如今,公司已公开对外承制整套设备。同时该项发明还申报了专利,国家专利局正在受理中。

福特配套传动轴项目嘉奖大会上,方国平作为该项目成员之一受到了集团的通报嘉奖,对此,他说:“这不仅是对我过去所作出的努力的肯定,更是对我今后工作的鞭策。为了公司的发展,我还要继续努力,继续实践。”

(资料来源:《万向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