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推进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面向2035

推进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面向2035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5年,联合国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规划了人类未来15年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欧盟及其成员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支持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首先,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是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履行我国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承诺,为世界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国方案的实际行动。

推进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面向2035

在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浪潮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其更高远的站位对全球教育做出了回应,未来十几年,教育不仅成为全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教育本身也面临从人到教育整体的全面系统的可持续化问题。

2015年,联合国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规划了人类未来15年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在此基础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教育2030行动框架”,并发布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使得2030年全球教育的未来蓝图得以清晰勾勒。当今,我们迎来了百年未有的历史大变局,在这样的历史转折处,“教育2030行动框架”及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教育2030行动框架”,一个更加进取、关乎世界未来十几年教育发展的新的教育议程,“确保全纳、公平的优质教育、使人人可以获得终身学习的机会”,动员所有国家和合作伙伴响应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提出了实施协调、筹措资金及监测教育2030的方法。[4]

《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是在恐怖主义依然猖獗、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等全球性问题不断的情况下问世的,目的是应对当前及未来新的教育挑战。该报告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教育要尊重生命,尊重人格,尊重和平,尊重平等,尊重人的权益,而且要为可持续发展承担责任;教育是人类的共同利益,知识是全人类的财富,要全人类共享。教育虽不是万能的,但是至少教育要有理想,我们要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有清晰的认识。[5]

“教育2030行动框架”及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提出重新审视学习、知识和教育,其应被界定为需要全世界集体努力的“共同利益”的核心,其核心的突破点在于“共同利益”对原有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共产品”性质的超越,其所引发的全球教育治理格局的变化将是颠覆性的。“共同利益”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进教育新阶段的新理念,追求全纳、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和全民终身学习,进入终身教育的实质发展阶段。[6]该报告被认为是继《富尔报告》后的又一里程碑式的报告。

此外,欧盟和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国际组织在教育上紧跟时代的步伐,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欧盟将教育和培训视为未来发展的核心。进入信息技术时代,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促进数字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已成为欧洲教育政策的优先事项。2018年1月17日,欧盟委员会颁布了《数字教育行动计划》,该计划阐述了欧洲教育和培训体系如何更好地利用数字技术,以及在数字化变革时代如何提升学习和工作所需的能力。欧盟及其成员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支持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该计划是欧盟对教育信息化进行的重大干预,进一步呼吁和反思在技术变革和全球化时代教育应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增强其竞争力。[7]同一年,欧盟发布的《关于终身学习的核心素养提案(2018)》构建了全新的核心素养框架,新的核心素养框架折射出信息化时代对人的能力发展所提出的新要求,而且强调立足核心素养,严格训练教师。[8]

同样,随着数字化背景下终身学习时代的到来,为应对知识经济、信息总量的增长,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教育研究与创新中心发布了题为《教育创新:数字技术和技能的力量》的报告。该报告主要探讨了数字技术对教育教学所形成的影响,不仅丰富了已有的教学手段和评价手段,也带来了学习者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9]除了颁布一些顺应时代潮流的报告或文件外,在实践中,欧盟和OECD等国际组织也在不断采取措施推动教育变革和发展。

事实上,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不仅对社会和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推动了教育系统内教育理念、教育体系、人才观等深层次的变化。为了应对第三次教育革命带来的挑战,抓住机遇,除了欧盟和OECD外,世界各国都陆续推出了相关政策或战略加以应对。

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建设更美好世界的关键。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同其他一些国际组织编制完成的“教育2030行动框架”,既是对过去教育发展状况的阶段总结,又是立足于当下的教育发展境况,切合实际对未来教育发展的指向做出的合理的愿景规划。主旨就是“取向全纳与公平的优质教育,为所有的人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从这一主旨可以看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呈现出全纳、公平、终身教育等发展趋势。终身教育作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其理念始终指引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并贯穿于教育发展的实践当中,使之朝着理想的状态不断前行。以公益性、可持续发展、终身性、公平性等视角作为终身教育理念内涵的切入点,这对教育实现人的可持续且更好地发展这一目标具有很大的积极效用。[10]

“教育2030行动框架”一经发布,就引起了国内学者的深入研究,其中有对其目标的诠释,也有将其放入各级各类教育中来进行详细的阐述,进行本土化的深入学习。中国更是紧跟时代潮流。

以前中国学习西方,现在中国正逐渐走向世界教育中心,建立属于自己的教育话语体系。围绕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人人、处处、时时,建立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这套体系的新的哲学基础是东方的传统文化,世界是统一的、整体的、不可分割的。这是与以往教育体系的根本不同,东方文明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不断探索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体系。

首先,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是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履行我国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承诺,为世界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国方案的实际行动。中国教育进入了新旧动能转换的新阶段。其中提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要更加注重终身学习,还强调了到2035年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

其次,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11]

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指出,要推动解决教育实践问题,其中明确提到深入开展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研究。

2019年5月,中国政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在北京举办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并形成成果文件《北京共识——人工智能与教育》,形成了国际社会对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发展的共同愿景。其中强调要采用人工智能平台和基于数据的学习分析等关键技术,构建可支持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综合型终身学习体系,还多次提到“终身学习”一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终身学习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指导原则,它包括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及成人的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建立终身学习体系,可以使所有人,包括不同性别、不同性格禀赋、不同兴趣特长、不同素质潜能的学生,都能接受符合自己成长需要的教育,让学习成为每个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12]人工智能提供了这样的机会,从多个方面规划了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www.xing528.com)

2019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北京共识——人工智能与教育》,这也是首个为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2030年教育议程提供指导和建议的重要文件。该文件从智能时代的教育政策规划、教育管理与供给、教学教师、学习评价、价值观和技能、全民终身学习等方面,分别对不同群体提出建议,希望通过人工智能与教育的系统融合,全面创新教育、教学和学习方式,并利用人工智能加快建设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确保全民享有公平、适合每个人且优质的终身学习机会,从而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

同时值得关注的是,《北京共识——人工智能与教育》强调,要采用人工智能平台和基于数据的学习分析等关键技术,构建可支持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综合型终身学习体系。要确保人工智能促进全民优质教育和学习机会,无论性别、残疾状况、社会和经济条件、民族或文化背景以及地理位置如何。[13]中国倡导的“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思想,首度被作为“综合型终身学习体系”而写入世界文本。这标志着为下一个时代教育奠基的中国思想走向了世界,也预示着中国在第三次教育革命中担负着越来越多的世界责任。

(一)教育现代化对标2035年基本实现国家现代化

2019年2月,发生在中国教育领域的一件里程碑式的大事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这是新时代与中国走向现代化强国同步推进的教育强国宏伟蓝图。

教育部负责人就两个文件有关情况回答记者提问,进一步提到: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教育工作做出指示、批示,强调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为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方向。2018年9月10日,党中央召开全国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系统回答了关系教育现代化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出了全面部署,向全党、全国、全社会发出了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动员令,为新时代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李克强总理在讲话中强调,要准确把握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14]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是我国第一个以教育现代化为主题的中长期战略规划,是新时代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纲领性文件,定位于全局性、战略性、指导性。与以往的教育中长期规划相比,其时间跨度更长,重在目标导向,对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战略安排,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国家现代化全局出发,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成就和经验基础上,面向未来描绘教育发展图景,系统勾画了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愿景,明确了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实施路径。具体提出了八个方面的主要发展目标和十大战略任务,从这些具体内容可以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追求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教育目标。《实施方案》定位于行动计划和施工图,聚焦未来五年教育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当前教育发展面临的紧迫性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按照可实施、可量化、可落地的原则,将教育现代化远景目标和战略任务细化为未来五年的具体目标任务和工作抓手,指导推进今后五年教育改革发展,确保新时代教育现代化建设开好局、起好步。[15]

社会主义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人的现代化,这又需要借助教育的途径来实现,因而我们迫切需要以教育现代化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

我国教育处在什么样的平台和起点上呢?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各级教育入学(园)率已经达到中上收入国家门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全民教育指数监测表明,我国居于前1/3,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类发展指数(包括各级入学率)”中,我国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从人力资源开发存量看,我国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和主要劳动年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比例,均处于发展中国家较好水平。[16]基础教育发展向前迈进一大步,终身教育发展也逐渐转入实质发展阶段。

教育现代化对国家实现现代化来讲至关重要。21世纪的中国教育,是融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为一体的终身学习体系框架,势必逐渐淡化各个教育层次类型之间的“筛子效应”。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推动21世纪中国人的教育与学习,正在朝着更有质量、更加公平、更为有用、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将让亿万人民群众感到更加满意。[17]

(二)中国教育现代化走向新时代、新目标、新征程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兴起,重大科技创新正在引领社会生产新变革,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发展正在不断重塑教育形态,知识获取方式与传授方式、教与学关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更为多样,对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具个性的教育需求更为迫切。中国抓住机遇,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做出战略部署和总体设计。“这将是中国人民实现教育强国百年梦想的里程碑,是中国实现教育整体赶超的里程碑,是中国实现人力资源高质量开发的里程碑,同时也是发展中国家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里程碑。”[18]

在这样的时刻,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正如教育部负责人所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是“我国第一个以教育现代化为主题的中长期战略规划”。其中提出要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成为“2035现代教育体系”的界定语,这是我国第一个以“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界定教育现代化主题的中长期战略规划。这一界定首次将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终身教育建设目标统一到中国现代化进程,并实际明确了2035年我国要建成的现代教育体系,就是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终身教育体系,是扎根于本土现代化伟大进程中的中国终身教育体系。这对我们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具有重大意义。[19]

同时,该文件强调了终身学习这一重要理念,终身学习满足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当今时代,世界飞速发展,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知识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人们要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世界,就必须把学习从单纯的求知变为生活的方式,努力做到活到老、学到老。[20]

综述可以看出,从中国实际出发,在学习国际优秀成果基础上,中国积极采取措施来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时,中国颁布了一系列的重要的政策文件中都或多或少渗透着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的理念,时时、处处、人人,这些我们之前就提到的词,又重新出现在政策文件中,拥有着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一步步构建着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一个属于新时代,展现中国智慧的教育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