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于代码的区块链资产发行技术优化方案

基于代码的区块链资产发行技术优化方案

时间:2023-06-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质上,基于挖矿机制的区块链资产发行是一种将区块链的“区块奖励”合理发行和分配的机制,主要涉及将区块奖励合理安全地分配到矿工,并有效激励矿工为区块链系统本身的安全和正常运转做出持续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凡是讨论区块奖励发行和分配的机制均属于基于挖矿的区块链资产发行。

基于代码的区块链资产发行技术优化方案

(一)挖矿发行(IMO)

IMO,全称Initial Mining Offering,指通过挖矿的形式完成区块链资产发行的模式。该资产发行模式可追溯到比特币的诞生。比特币通过代码为载体,以共识机制凝聚价值并进行资产发行,开创性地将BTC成功定义成了一种基于代码的,集资产发行、交易、储存和清结算为一体的数字资产。虽然比特币的资产属性是归属于证券、大宗商品、货币还是收藏品在全世界尚有争议,但毫无疑问的是,BTC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资产配置类别。

此外,比特币还开创了通过“挖矿机制”进行资产发行的先例。具体而言,基于挖矿的区块链资产发行模式的适用对象一般是公链系统,挖矿过程即为通过一定规则(即共识机制)抢夺交易验证和记账权力,并进行新增代币资产(区块奖励)发行和分配的过程。其目的是在公链系统建设初期,通过挖矿奖励机制为公链建立相对安全的算力防御壁垒、聚集基本的网络资源、初步的区块链治理结构或初始用户社区(如矿工)以确保安全性、去中心化,保障公链基本功能的正常运行(如出块、转账交易等)。本质上,基于挖矿机制的区块链资产发行是一种将区块链的“区块奖励”合理发行和分配的机制,主要涉及将区块奖励合理安全地分配到矿工,并有效激励矿工为区块链系统本身的安全和正常运转做出持续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凡是讨论区块奖励发行和分配的机制均属于基于挖矿的区块链资产发行。此处,根据挖矿机制的差异简要介绍部分典型的应用实例:

1.基于POW的区块链资产发行模式

一般而言,完全采用POW挖矿机制进行资产发行的公链主要是早期为了完善比特币的缺陷而诞生出的Altcoins,其中的典型代表如:莱特币(LTC)、以太坊(ETH)、门罗币(XMR)和达世币(DASH)等。在典型的POW挖矿机制中,一般代币只能通过挖矿奖励产生,没有预挖设计(在后期,部分项目对代币进行预挖以进行募资或为项目发展提供资金),而所有矿工需要通过算力竞赛,获胜者才能获取区块打包的权力和奖励,其优点是能快速建立一定的算力壁垒以保护公链系统安全,且可通过挖矿而建立起分散且生命力持久的公链社区。然而,此等类型的矿币极易出现两极分化的发展轨迹。其一,如果公链社区不能成功拓展到非矿工的普通用户群体,那么此类公链社区将很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萎缩,代币价值失血,直至消失;其二,如果公链社区能够成功通过技术传播、市场营销商业应用等方式将社区拓展到普通用户群体,那么,该项目将能够持久生存,甚至日渐繁荣。但是,发展比较成功的矿币往往也会在币价上体现出社区凝聚的价值,从而极可能导致矿工因为有利可图形成矿池利益集团,最后反而被矿工集团挟持和主导整个项目的发展进程,典型案例如比特大陆对比特币进行强制硬分叉的事件。

2.基于Staking的代币资产发行模式

基于Staking(代币抵押)的代币资产发行模式中,POS是最基础的一种发行方式。POS区块链资产发行模式是指基于POS共识算法的区块奖励分发机制,即新区块的产生将产生区块奖励(即发行新的代币资产),而区块奖励将按照币天数(持币数量和持币时间的乘积)而非算力竞赛结果来进行分发,类似于银行存款获得利息的过程。这种机制的优势是规避了POW挖矿模式所需的巨大电力消耗,与此同时,也更容易遭遇代币过于集中而形成的“寡头统治”和“权力集中”的安全隐患。

在POS基础上,为了加快出块速度,提高公链的可扩展性,进一步发展出了基于DPOS机制的挖矿模式,类似于人大代表制度,普通持币人通过投票选举出可被信任的节点,并授权该节点进行交易验证和记账,区块奖励将分配到超级节点,并由超级节点根据许诺进一步派发和分割给贡献者。显而易见,该挖矿机制叫POS机制的权力更加集中,中心化程度更高,因而也能获得相对更快的交易处理能力。更有甚者,由直接设立一组实名认证后的权威主体组成的委员会来完成公链系统的交易验证和记账功能,即所谓的POA(权威证明)机制。

此外,众多的公链项目,由于专注领域和设计目标的区别,所要求矿工承担的工作各异,从而衍生出一系列基于Staking的变种挖矿模式,例如,致力于打造去中心文件存储系统的filecoin就引入了一种POST(存储证明)的共识挖矿机制以鼓励网络中的矿工贡献闲置的存储资源。此外,致力于打造分布式计算公链平台的项目也有可能设计出POC(计算证明)机制以鼓励矿工进行算力共享。

综合而言,无论是POW还是基于Staking的挖矿模式,其共同目标是通过设立一套激励和惩罚机制以激励矿工完成特定的任务,从而达到维护整个系统安全,保障系统功能正常运转的目的。在此过程中,公链系统将自动生成新的代币奖励(新增资产)并按照激励规则进行分发。因此,挖矿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区块链资产发行和分发的有效模式。

(二)IFO

IFO是Initial Fork Offering的简称,是指通过对已经成熟的公链代码进行共识或其他规则修改,而导致原有公链发生硬分叉,从而形成一条新链的资产发行模式。

IFO的起源与开源软件自由分叉的特性渊源颇深,众所周知,区块链公链为了确保代码的可信和安全,其代码一般均为开源状态,且绝大多数托管在Github上,这就导致其公链代码在软件层面很容易被复制和分叉。在网络和共识层面上,由于区块链去中心化的特性,区块链的代码一旦部署形成区块链网络后,代码升级将变得异常困难,原因在于,无论代码更改程度如何,均需要协调全网中绝大多数节点软件统一升级,否则极易导致网络中新旧节点的共识规则无法互相兼容而发生分叉。在区块链网络升级中,升级前后的新旧共识规则依然能够保持兼容,数据同步和区块链式结构不受影响的升级称之为软分叉;而升级前后的新旧软件的共识规则无法互相兼容,新软件无法向前兼容旧版软件规则,而旧节点也无法认可新节点产出的区块,这将导致区块链发生分叉,类似于大树分叉一样,分叉出的新链和原链共享共同的区块历史数据,但在分叉区块之后各自归属于不同的区块链条(类似于大树长出不同的树枝),这一类重代码变动称之为硬分叉。

而所谓的IFO实际上是指由于发生共识分歧(如重大的交易回滚事件或对公链未来发展方向的分歧等),公链社区中的组织或个人主动或被动地对区块链进行主动对代码的更改而从原有区块链上分叉诞生出新链和新代币的资产发行模式。IFO一般发生于成熟区块链上,相对从零开始的项目而言,这种方式可以借助原区块链凝聚的社区价值和共识快速完成项目冷启动,也有别有用心之人通过这种方式企图分叉出便于控制的区块链资产。2007年在比特大陆主导发生的BTC硬分叉事件发生后,IFO一度成为心怀叵测之人窃取成熟公链共识价值的捷径,仅BTC就诞生了超过6种分叉币,如BTG、B2X、BCD、SBTC、BCHC、BTX等。(图4-6-1)

图4-6-1 比特币现金BCH分叉示意图根据市值排名

(数据来源:BlockVC行业研究)

此后,IFO狂潮一度蔓延开来,如以太坊,门罗币等著名公链项目都曾遭受到恶意硬分叉。然而,时隔一年之后,这些分叉币由于得不到社区支持,没有足够的算力切换到新链,部分项目甚至由于算力不足而遭受了51%双花攻击事件。截至目前,大多数分叉币已经逐渐消失在众人视野中。

IFO是一种窃取成熟公链社区共识价值的捷径,然而,分叉窃取代码固然简单,但新链如何持久的维持共识,甚至凝聚出自己的共识价值,并确保网络安全和项目进展,这才是考验IFO新链的关键。公链社区既不是一个独立的意志,也不是一个静止不变的路线图,而是一个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的人的集合体。从社区动态发展的意义上而言,在不损害社区整体发展根基的前提下,IFO也可用于一条公有链探索不同发展可能性的有效方式,分叉链彼此自由良性地进行竞争、融合甚至对抗,最终存活下来的链必然是最适合社区发展的链。

(三)ICO与IEO(www.xing528.com)

ICO,全称Initial Coin Offering,首次代币发行,是指区块链项目通过白皮书或项目DEMO向投资人展示设计思路、开发能力和团队履历等信息,在项目未完成开发之前通过项目代币预发行和销售的方式来筹集项目开发资金的行为,其本质是众筹模式的在区块链的延续。

事实上,ICO的历史可以最早追溯到2013年的瑞波XRP和Mastercoin这两个区块链项目,前者为了支持开发一个名为Ripple的区块链跨境支付系统而发行了1000亿枚XRP代币并进行售卖来支持Ripple平台的开发;后者则具备了典型ICO的所有特征,标志着ICO募资形式的正式诞生。

2012年,软件工程师J.R.Willett首先发布了一份名为《The Second Bitoin White Paper》的白皮书,声称“现有的比特币网络可被作为协议层,在此之上将能够创建拥有新规则的新货币。而这种新的协议层将提供启动资金雇佣开发者创建基于新协议之上的软件服务”。随后,为了证明该项目的可行性,该项目的创始人在2013年发起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ICO项目——Mastercoin(后改名为Omni协议),其募资期约1个月,参与者只需要向指定的官方比特币地址转入比特币就会获得MSC代币(Mastercoin的代币),兑换比例为1BTC=100MSC,且每提前7日参与募资便可附加赠送10%的MSC,最终,该项目募集了超过5120枚比特币(当时价值约50万美元)。本质上,Mastercoin是为了创建一种基于比特币的资产发行协议,事实证明,J.R.Willett的概念并非虚言,后来者基于Omni协议创建并发行了著名的稳定币项目——Tether(该币种目前稳居稳定币市场份额第一名,在Coinmarketcap市值排行中位居第8名,总市值约31亿美元)。

Mastercoin的成功无疑令人鼓舞,随后在2014年,基于ICO模式诞生了当时最大的募资项目——以太坊Ethereum(代币为ETH),在该项目募资开始的12小时内就募集到了3700BTC(当时价值230万美元),最终该项目顺利募集到超过1900万美金的巨额启动资金。以太坊致力于创建第二代区块链公链——基于智能合约的分布式应用平台,而智能合约技术和DAO的成熟则极大地降低了区块链项目在以太坊平台发行自有数字资产代币的门槛,即使是编程小白也可以很快学会在以太坊上发行自有数字代币,而这也扫除了ICO热潮大爆发前的最后一道技术障碍

时间来到2017年,ICO变得异常火热,最大募资额度屡创新高。在当年5月份,新型Web浏览器和数字广告平台项目Brave在30秒内募集到价值3500万美元的ETH代币;随后,通信软件开发商Kik的ICO项目Kin募资近1亿美元。到2017年年底,尽管ICO的募资金额依然不足IPO总金额的2%,但其增速非常迅猛,2017年全年ICO募资额竟然高达2016年募资额的40倍。从2014年1月开始,截止到2018年8月末,全球通过ICO进行的募资总额度超过283亿美元,其中,世界上最大的单笔ICO项目募资规模为致力于打造“世界计算机”的EOS,在长达1年的时间内募集到价值超过42亿美元的以太坊代币,而募资规模第二的通信软件Telegram也募集到了约17亿美元的等值数字货币。(图4-6-2)

图4-6-2 ICO募资规模可视化示意图

(数据来源:elementus)

ICO的疯狂伴随着整个加密数字货币资产的狂热,随着市场进入熊市,市场情绪趋于冷静,ICO热潮也逐渐冷却,募资规模大大降低。由于ICO具有全球化快速募资,退出周期短的特征(数月内),其一二级市场切换极为迅速,而二级市场则充当了ICO的发动机,一旦加密数字货币二级市场进入熊市,ICO投资回报降低甚至亏损,那么将会很快反作用于一级市场的ICO投资,反映在募资规模上就是募资速度变慢,项目估值降低,甚至无法募集到足够的启动资金。在这种行情下,具有交易所信用背书,且与交易所平台币进行利益绑定的IEO模式悄然兴起。

IEO,全称Initial Exchange Offering,指区块链项目经过审核后,作为交易中枢的交易所为项目提供信用背书和销售场所进行代币销售的资产发行和募资行为。通过对主流交易所上线IEO项目的对比和分析,其主要具备如下特点:

(1)项目口碑良好,能为交易所带来资金与交易用户;

(2)代币流通比例合理,不会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

(3)项目募资的载体一般为交易所平台币,便于进行利益绑定和协调;

(4)交易所除了为项目方提供募资支持外,还会为项目方提供快速上币交易的服务;

(5)项目的一二级切换速度更快,项目募资到上线交易的间隔从ICO的数月降低到数日之内。

IEO本质上仍属于ICO的范畴,其兴起反映了交易所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为了捕获更多的市场资金,增加交易用户,交易所从市场上挑选出口碑和公链社区良好的项目进行利益和品牌绑定(如免收上币费或提供PR宣传支持等),从而达到双赢的局面。

综合而言,过去数年内ICO积累了大量的泡沫,从2018年整个市场进入熊市开始,便已经进入ICO项目的泡沫消化阶段。IEO的兴起说明一级市场的泡沫已经接近出清,然而二级市场依然滞留了大量流动性停滞的泡沫难以出清,因此,在存量市场环境下,一级市场的ICO短时间内将难以重回2017年的辉煌。在这种条件下,唯有两种方式可以帮助市场恢复元气:其一,市场自然分化,完成泡沫出清,即随着时间的流逝,二级市场的币种逐渐发生分化,劣质资产中沉淀的资金出逃进入优质标的,从而挤掉市场泡沫,但不足以推动市场趋势完成真正逆转;其二,外部资金大规模入场,只有通过引入足量的资金进入加密数字货币市场才有可能推动整个加密数字货币市场逐渐前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