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徐公桥乡村改进区的路政、市政建设

徐公桥乡村改进区的路政、市政建设

时间:2023-06-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说前几节提到的乡村改进事宜更多的是注重内在建设,那么徐公桥乡村改进区在市政、路政等方面的建设则属于外在形式的改进。徐公桥乡村改进会的成立解决了改进区路政建设中遇到的难题。但是作为整个改进区的领导中心所在地,徐公桥镇对整个改进区有着较强的示范引导作用,改进会十分重视徐公桥镇的市政环境建设。

徐公桥乡村改进区的路政、市政建设

如果说前几节提到的乡村改进事宜更多的是注重内在建设,那么徐公桥乡村改进区在市政、路政等方面的建设则属于外在形式的改进。

黄炎培先生曾在职教社年会——“农业教育农村教育组会议”上指出,农村改进“形式是很有关系的”,进行农村改进“要替乡村造成优美的环境,第一是种植草木,可以使乡村的儿童,常常看见四时不断的美丽悦目的花草,而得到快乐,而且花还可以卖钱,也有补经济;第二要利用音乐,把好的民歌等等谱成简易歌曲,使人人易学会唱”。(226) 这段话揭示了农村改进中外在“形式”建设的必要性。

提到旧中国的农村,浮现在人们脑海里的往往是杂乱破败的茅草屋、狭窄弯曲的泥土路、乱飞的苍蝇、横行的鸡鸭……总之是一幅脏乱差的景象。徐公桥亦难独异。就市政环境而言,“垃圾满街,露天坑到处皆是,半公开之卖雅片者,随地可吸,茶馆中终日赌博,檐头横晒衣服,妨碍交通”(227) ;就路政而言,乡间道路“全系泥土小径,天雨泥泞难行,殊感不便”(228) ;就桥梁而言,“桥梁石造者仅占十分之三,大都用木制,多年失修者,尤居多数”(229) 。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恶化成为当时农村危机的一项重要标志。还在职教社与其他教育机关联合试办徐公桥改进事业时,徐公桥联合改进农村生活事务所就开始注意从修整道路做起,对整个改进区的公共环境进行改良。改进会成立后,这一工作全面展开。

路况优劣与改进区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虽然徐公桥路政之差为农民所诟病,但是为什么“农民虽深感道路狭小之害,然始终不知谋建设”(230) ?其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无人组织。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的传统乡村权威日渐解体,新的乡村权威尚未形成;在这一社会转型期间,国民政府又不能及时将控制权力深入基层,中国农村失去了传统的组织公共事业建设的领导阶层,许多公益事业无人过问。二是牵扯经济利益。修桥筑路必然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然而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农村饱受天灾人祸的蹂躏,生计尚且难以解决,何来多余的资金与精力投入公共事业?再者,农村道路拓宽要么需要侵占田地要么需要触及庭院,这又涉及农家的切身利益。正是因为这些原因,路政建设在农村绝非易事。

徐公桥乡村改进会的成立解决了改进区路政建设中遇到的难题。在改进会最初的组织系统中,建设部和总务部、教育部等一起成为改进会七部之一。建设部下设道路股、桥梁股,专门负责路政建设中的规划设计、资金筹备。有时改进会建设部还会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组织专门的筑路委员会,具体负责所修道路的协调组织。按照改进会建设部的规划,改进区内的道路分为干路和支路两种。干路为平时出入的要道,阔度“定为十英尺”,主要包括由徐公桥镇直达他镇,或学校所在地与较大之村庄之间的道路。支路则是由某村到某村,或某校到某校有联络之必要的道路,阔度定为“六英尺”。在同一标准下,如果修路损害了农户的利益,为了使农户顾全大局,建设部要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么适当补偿,使其让步。对于修路筑桥的步骤,由于意识到了“谋路政之改进,诚非易事……欲整理道路,不宜操之太急”,改进会建设部提出筑路要“先筑泥路,以立基础,用征工方法,田主助路基,佃户助人力,进而谋筑石路,以利天雨时之往来”。至于路政资金,“或就地筹集,或公家补助,或向外募款”。村里修建桥梁,经费由改进会认“十分之二,请求区公所补助十分之二,委员会主席蔡望之先生独力捐助十分之二,就地筹集十分之四”。从个人到团体,从政府到社会,改进会调动了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筹划基金(231)

改进会最先动工修筑的是公安路。公安路起自徐公桥,经汤家桥、王家库、大王庙、玉皇庙,与安亭镇相接,属于镇与镇之间的干路。全路长660丈(一丈约为3.33米),原路宽度多则八尺(一尺约为0.33米),少则五六尺。沿线还有石桥五座,工程浩大。为了统筹道路改造,徐公桥乡村改进会建设部专门和安亭乡行政当局合作成立了筑路委员会,负责解决道路改造中出现的问题。在筑路委员会的领导下,1929年3月,道路测量工作正式开始;4月,道路修筑正式展开。为了理顺内部关系,便于管理,筑路委员会将施工人员分为两组,每组设主任一人,管理组内事务、领导施工。两组施工队伍以大王庙为界,分两段同时展开高效率的施工,很快便完成了泥土平整与加宽,随后用石子铺砌。沿线桥梁除了对较坚固的唐家桥、王家库桥加宽桥面、筑平步级,拆除已近坍塌的玉皇庙桥改造成石脚木面平桥外,还根据实际需要将大王庙桥拆除填平,下置水泥阴沟,给所有的大小桥梁加设铁栏杆。由于规划合理、领导有序,1930年3月,号称改进区内“路工最巨之工程”(232) 的公安路顺利竣工。公安路共花费石料868.67元,工资476.05元,除了职教社补助250元,改进会还争取到安亭乡行政局赞助800元,昆山建设局赞助220元,不足的部分均是改进会向当地名门望族和普通群众募捐的。

市政建设方面,整个改进区只有一个小小的徐公桥镇,居民不过52户,人口310人。但是作为整个改进区的领导中心所在地,徐公桥镇对整个改进区有着较强的示范引导作用,改进会十分重视徐公桥镇的市政环境建设。

1928年底建成的改进会会所有东西五大间。东首三间,是一个能容纳500人的大会堂,取名“无逸堂”,以示事业改进,一息不懈;西首两大间,分成四个单独的小间,各有用途。五间大屋气势磅礴,“一入村境,过了石桥,踏上公安路,便望见暗红的屋巅,从日光中透露出来,那便是会所的新屋。稍近一些,便望见竹墙上东西两面有若干大黑圈,写着斗大白字,正面有三句,说:‘农村自治,是救国的根本。农产增进,是富国的根本。农民教育,是人类进化的根本’”(233) 。会所四周绕以苗圃花园,设有运动场,呈现出一派现代都市建筑的景象。

除了修建标志性建筑以外,改进会对改进区的街道卫生、通讯设施及市容建设也给予了专门的关注。通过卫生运动,“全市厕所一律改良……街道极为清洁”;通过通讯设施建设,改进区里建立了专门的电话处、邮政代办处;通过整饬市容,改进区“论市容则有民众晒衣场、停车场、布告处等,雏形略具”。(234)

下面是改进区试验期满前一年时,参观者对徐公桥市政的描述,徐公桥乡村改进的成绩由此可见:

徐公桥的本镇,当中一条碧绿澄清的小河,两旁生长着参差不齐的古树,中间横卧着一座高耸的石桥,桥的侧面刻着“徐公桥”三个大字,桥上竖立一方木制的壁报牌,桥下时常停泊着大大小小的船。桥的东岸,躺着一条笔直的长街,桥的西岸横着一条较短的短街,合成一个丁字形。全镇约有二三十家商店,各种货色,均略有具备,足供村民的需求,是一个具体而微的小市场。至于店房街道之整洁,固不待言,街上有镇公所,保卫团,公安分驻所,邮政代办所等机关之设立。走尽东直街的尽头,便可以看见中心小学和乡村改进会,改进会的门口,有体育场,有小公园,距改进会左边数十步外,有乔家祠,祠内设有医院和仓库,出了乔家祠,沿着石路东行数十步,便有汤家石桥,桥头有测侯所,再东行数十步,便是王家库石桥,桥头有果园和养鸡养蜂场。过了王家库石桥再向东走去,便有涂着红墙的大王庙,庙内设有流动学校和施茶所,庙前有高耸参天银杏古树二株,这是徐公桥东乡的风景

若由徐公桥向西南北三方向走去,那更有乡村的风味:一湾一湾的绿水,间着一段一段的田亩,划成一个一个的村落。每一个村落里,都栽着一丛一丛的绿树,在绿荫深处,隐藏着一栋一栋的草房——这便是一般农民的住宅,每一个住宅门前,都有一块洁净的空坪,空坪之外,编着矮矮地竹篱或栽四季常绿的生篱,举目四顾,前前后后,左左右右,都有浓绿的树,和碧绿的水,配合着菜绿色的秧田,居然混成一个绿色的农村。此外在每一个村子里面,还可看见许多公园似的墓园,凉亭似的车水亭。在每一个住宅旁边,都有一湾绿水,一架板桥,桥下面泊着小小地船,岸旁植着稀疏的柳。每逢夕阳西下,宿鸟归巢的时候,村前村后的草地上,有着三五成群的牧童,横在牛背上,合唱着“呀荷嘿,咦荷嘿……”的锄头跳舞歌。许多上街购物的村民,亦在此时洋洋得意的驾着扁舟,满载而归,在溪水潆洄碧波中,发出悠扬“款乃”声,与牧童们的歌唱声,很有节奏的唱和着……。这种充满了诗意的乡村风景,便是徐公桥全景的真实写照。

或许在看惯了都市建设的现代人看来,徐公桥的这一成绩并不见得稀奇,但是在当时的中国,特别是对于刚从战区归来的参观者而言,“对这完整纯洁的乡村,却不能不当它是凤毛麟角了!从我肤浅的眼光中看来,认为今日的徐公桥虽离我们的理想建设还很远,可是它已经跑上了理想的轨道,在迈步的前进着。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是可以完成它更伟大的建设!”(235)

(崔军伟)

(1) 李紫翔:《中国农村运动的理论与实际》,载千家驹、李紫翔编著《中国乡村建设批判》,新知书店1936年版,第21页。

(2) 陈序经:《乡村建设运动》,大东书局1946年版,第27页。

(3) 参见中华职业教育社官网。

(4) 黄炎培:《在山西三星期之工作》,载《黄炎培教育文集》第2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年版,第426-427页。

(5) 江恒源、沈光烈:《职业教育》,正中书局1937年版,第15页。

(6) 联合改进农村生活董事会:《昆山县徐公桥乡区社会状况调查报告书》,中华职业教育社1926年版,第1页。

(7) 江恒源:《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29年版,第10页。

(8) 江恒源:《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29年版,第7页。

(9) 陆叔昂:《三周岁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1年版,第1页。

(10) 以上未加特别说明的引用内容均引自中华职业教育社1926年版《昆山县徐公桥乡区社会状况调查报告书》。

(11) 江恒源:《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29年版,第1页。

(12) 黄炎培:《试验六年期满之徐公桥·代序》,载姚惠泉、陆叔昂编《试验六年期满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4年版,第3页。 

(13) 江恒源:《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29年版,第51页。

(14) 江恒源:《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29年版,第13页。

(15) 江恒源:《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29年版,第51页。

(16) 江恒源:《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29年版,第13页。 

(17) 联合改进农村生活董事会:《昆山县徐公桥乡区社会状况调查报告书》,中华职业教育社1926年版,第3页。

(18) 赵叔愚著、方与严编:《乡村教育丛辑》,上海儿童书局1933年版,第190页。

(19) 庄泽宣:《中国农村改进运动》,载《教育与民众》第4卷第2期。

(20) 陈序经:《乡村建设运动》,大东书局1946年版,第3页。

(21) 陈序经:《乡村建设运动》,大东书局1946年版,第27页。

(22) 江恒源:《关于农村教育的三个重要问题》,载《农村改进的理论与实际》,生活书店1935年版,第136、139页。

(23) 沈光烈:《农村改进的实施》,中华书局1941年版,自序第1页。

(24) 江恒源:《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29年版,第10页。

(25) 江恒源:《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29年版,第12页。

(26) 《徐公桥乡村改进会概况》,载《教育与职业》第156期。

(27) 江恒源:《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29年版,第16页。

(28) 陆叔昂:《三周岁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1年版,第13页。

(29) 陆叔昂:《三周岁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1年版,第14-15页。

(30) 姚惠泉、陆叔昂:《试验六年期满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4年版,第7页。

(31) 江恒源:《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29年版,第16页。

(32) 姚惠泉、陆叔昂:《试验六年期满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4年版,第7页。

(33) 陆叔昂:《三周岁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1年版,第13-14页。

(34) 姚惠泉、陆叔昂:《试验六年期满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4年版,第7页。

(35) 李宗黄:《考察江宁邹平青岛定县纪实》,正中书局1935年版,第373页。

(36) 陆叔昂:《三周岁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1年版,第15页。

(37) 陆叔昂:《三周岁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1年版,第23-24页。

(38) 陆叔昂:《三周岁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1年版,第14页。

(39) 姚惠泉、陆叔昂:《试验六年期满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4年版,第8页。

(40) 李宗黄:《考察江宁邹平青岛定县纪实》,正中书局1935年版,第373页。

(41) 姚惠泉、陆叔昂:《试验六年期满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4年版,第8页。

(42) 姚惠泉、陆叔昂:《试验六年期满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4年版,第8页。

(43) 陆叔昂:《三周岁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1年版,第13、16页。

(44) 李汉林、王奋宇、李路路:《中国城市社区的整合机制与单位现象》,载《管理世界》1994年第2期。 

(45) 贺雪峰:《乡村治理与秩序——村治研究论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1页。

(46) 姚惠泉、陆叔昂:《试验六年期满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4年版,第9页。

(47) 陆叔昂:《三周岁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1年版,第31-32页。

(48) 姚惠泉、陆叔昂:《试验六年期满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4年版,第9页。

(49) 姚惠泉、陆叔昂:《试验六年期满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4年版,第9页。

(50) 姚惠泉、陆叔昂:《试验六年期满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4年版,第11页。

(51) 李宗黄:《考察江宁邹平青岛定县纪实》,正中书局1935年版,第374页。

(52) 江恒源:《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29年版,第71页。

(53) 江恒源:《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29年版,第73页。

(54) 赵叔愚著、方与严编:《乡村教育丛辑》,上海儿童书局1933年版,第190页。

(55) 姚惠泉、陆叔昂:《试验六年期满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4年版,第17页。

(56) 江恒源:《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29年版,第72页。

(57) 陆叔昂:《三周岁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1年版,第43页。

(58) 姚惠泉、陆叔昂:《试验六年期满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4年版,第67页。

(59) 姚惠泉、陆叔昂:《试验六年期满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4年版,第17页。

(60) 王璋:《到徐公桥去》,载《教育与职业》第90期合刊。

(61) 姚惠泉、陆叔昂:《试验六年期满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4年版,第59页。

(62) 江恒源:《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29年版,第73-74页。

(63) 孔雪雄:《中国今日之农村运动》,中山文化教育馆1935年版,第150页。

(64) 孔雪雄:《中国今日之农村运动》,中山文化教育馆1935年版,第151页。

(65) 中华职业教育社:《农民生计调查报告》,中华职业教育社1929年版,第25页。

(66) 赵叔愚著、方与严编:《乡村教育丛辑》,上海儿童书局1933年版,第190-191页。

(67) 陆叔昂:《三周岁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1年版,第64页。

(68) 《徐公桥乡村改进区概况》,载《教育与职业》第156期。

(69) 姚惠泉、陆叔昂:《试验六年期满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4年版,第59页。

(70) 姚惠泉、陆叔昂:《试验六年期满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4年版,第25页。

(71) 姚惠泉、陆叔昂:《试验六年期满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4年版,第59、66页。

(72) 王璋:《到徐公桥去》,载《教育与职业》第90期合刊。

(73) 《徐公桥养鸡场简章》,载《教育与职业》第115期。

(74) 姚惠泉、陆叔昂:《试验六年期满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4年版,第61页。

(75) 阮南田:《徐公桥乡村改进区追述——黄炎培手创的第一块实验园地》,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昆山县委员会文史征集委员会编《昆山文史》第6辑,内部资料1987年版,第66-67页。

(76) 陆叔昂:《三周岁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1年版,第64-65页。

(77) 姚惠泉、陆叔昂:《试验六年期满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4年版,第59页。

(78) 江恒源:《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29年版,第104页。

(79) 江恒源:《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29年版,第106-107页。

(80) 黄炎培:《我之农村工作经验谈》,载《断肠集》,生活书店1936年版,第295页。

(81) 江恒源:《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29年版,第120-121页。

(82) 江恒源:《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29年版,第120-126页。

(83) 姚惠泉、陆叔昂:《试验六年期满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4年版,第17页。

(84) 《徐公桥乡村改进会概况》,载姚惠泉等编《中华职业教育社之农村事业》,中华职业教育社1933年版,第15页。

(85) 姚惠泉、陆叔昂:《试验六年期满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4年版,第17页。

(86) 姚惠泉、陆叔昂:《试验六年期满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4年版,第17页。

(87) 《徐公桥乡村改进会概况》,载姚惠泉等编《中华职业教育社之农村事业》,中华职业教育社1933年版,第15页。

(88) 姚惠泉、陆叔昂:《试验六年期满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4年版,第18页。

(89) 阮南田:《徐公桥乡村改进区追述——黄炎培手创的第一块实验园地》,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昆山县委员会文史征集委员会编《昆山文史》第6辑,内部资料1987年版,第67页。

(90) 王璋:《到徐公桥去》,载《教育与职业》第90期合刊。

(91) 姚惠泉、陆叔昂:《试验六年期满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4年版,第18页。

(92) 《徐公桥乡村改进会概况》,载姚惠泉等编《中华职业教育社之农村事业》,中华职业教育社1933年版,第16页。

(93) 王璋:《到徐公桥去》,载《教育与职业》第90期合刊。

(94) 《徐公桥乡村改进会概况》,载姚惠泉等编《中华职业教育社之农村事业》,中华职业教育社1933年版,第32 页。

(95) 江问渔、姚惠泉:《中华职业教育社农村工作报告》,载乡村工作讨论会编《乡村建设实验》第2集,中华书局1935年版,第244页。

(96) 江恒源:《试验六年期满之徐公桥·序》,载姚惠泉、陆叔昂编《试验六年期满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4年版,第4页。

(97) 赵叔愚著、方与严编:《乡村教育丛辑》,上海儿童书局1933年版,第190-191页。

(98) 姚惠泉、陆叔昂:《试验六年期满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4年版,第32页。

(99) 江恒源:《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29年版,第135页。

(100) 陆叔昂:《三周岁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1年版,第73页。

(101) 陆叔昂:《三周岁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1年版,第98页。

(102) 姚惠泉、陆叔昂:《试验六年期满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4年版,第30-31页。

(103) 《徐公桥养鸡场简章》,载《教育与职业》第115期。

(104) 陆叔昂:《三周岁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1年版,第65页。

(105) 姚惠泉、陆叔昂:《试验六年期满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4年版,第25页。

(106) 《私立观澜义务教育试验学校概况》,载《教育与职业》第156期。

(107) 陆叔昂:《三周岁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1年版,第103页。

(108) 《私立观澜义务教育试验学校概况》,载《教育与职业》第156期。

(109) 孔雪雄:《中国今日之农村运动》,中山文化教育馆1935年版,第152页。

(110) 孔雪雄:《中国今日之农村运动》,中山文化教育馆1935年版,第152页。

(111) 陆叔昂:《三周岁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1年版,第98页。(www.xing528.com)

(112) 陆叔昂:《三周岁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1年版,第109页。

(113) 陆叔昂:《三周岁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1年版,第98页。

(114) 孔雪雄:《中国今日之农村运动》,中山文化教育馆1935年版,第152页。

(115) 陆叔昂:《三周岁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1年版,第109页。

(116) 《私立观澜义务教育试验学校概况》,载《教育与职业》第156期。

(117) 陆叔昂:《三周岁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1年版,第102页。

(118) 《私立观澜义务教育试验学校概况》,载《教育与职业》第156期。

(119) 《私立观澜义务教育试验学校概况》,载《教育与职业》第156期。

(120) 王璋:《到徐公桥去》,载《教育与职业》第90期合刊。

(121) 孔雪雄:《中国今日之农村运动》,中山文化教育馆1935年版,第152页。

(122) 陆叔昂:《三周岁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1年版,第130页。

(123) 江恒源:《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29年版,第145页。

(124) 陆叔昂:《三周岁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1年版,第97、99页。

(125) 姚惠泉、陆叔昂:《试验六年期满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4年版,第26页。

(126) 姚惠泉、陆叔昂:《试验六年期满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4年版,第26页。

(127) 王璋:《到徐公桥去》,载《教育与职业》第90期合刊。

(128) 姚惠泉、陆叔昂:《试验六年期满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4年版,第26页。

(129) 姚惠泉、陆叔昂:《试验六年期满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4年版,第30-32页。

(130) 姚惠泉、陆叔昂:《试验六年期满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4年版,第27-30页。

(131) 参见江恒源《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29年版,第135页;江问渔、姚惠泉《中华职业教育社农村工作报告》,载乡村工作讨论会编《乡村建设实验》第2集,中华书局1935年版,第244页。 

(132) 赵叔愚著、方与严编:《乡村教育丛辑》,上海儿童书局1933年版,第191页。

(133) 姚惠泉、陆叔昂:《试验六年期满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4年版,第33页。

(134) 江恒源:《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29年版,第38页。

(135) 朱耕源、张果、石鼎和:《徐公桥乡村改进区琐记》,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昆山县委员会文史征集委员会编《昆山文史》第6辑,内部资料1987年版,第80-81页。

(136) 陆叔昂:《三周岁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1年版,第2页。

(137) 姚惠泉、陆叔昂:《试验六年期满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4年版,第32页。

(138) 陆叔昂:《三周岁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1年版,第81页。

(139) 陆叔昂:《三周岁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1年版,第84页。

(140) 陆叔昂:《三周岁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1年版,第86-87页。

(141) 《徐公桥乡村改进区概况》,载《教育与职业》第156期。

(142) 姚惠泉、陆叔昂:《试验六年期满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4年版,第32页。

(143) 陆叔昂:《三周岁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1年版,第79页。

(144) 陆叔昂:《三周岁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1年版,第73页。

(145) 陆叔昂:《三周岁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1年版,第78页。

(146) 陆叔昂:《三周岁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1年版,第73页。

(147) 陆叔昂:《三周岁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1年版,第120-121页。

(148) 陆叔昂:《三周岁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1年版,第78页。 

(149) 江恒源:《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29年版,第37页。

(150) 江恒源:《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29年版,第139页。

(151) 阮南田:《徐公桥乡村改进区追述——黄炎培手创的第一块实验园地》,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昆山县委员会文史征集委员会编《昆山文史》第6辑,内部资料1987年版,第69-70页。

(152) 朱耕源、张果、石鼎和:《徐公桥乡村改进区琐记》,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昆山县委员会文史征集委员会编《昆山文史》第6辑,内部资料1987年版,第82-83页。

(153) 江恒源:《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29年版,第133页。

(154) 江恒源:《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29年版,第132页。

(155) 江恒源:《试验六年期满之徐公桥·序》,载姚惠泉、陆叔昂编《试验六年期满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4年版,第1页。

(156) 《徐公桥乡村改进会概况》,载姚惠泉等编《中华职业教育社之农村事业》,中华职业教育社1933年版,第31-32页。

(157) 江恒源:《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29年版,第131页。

(158) 陆叔昂:《三周岁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1年版,第122页。

(159) 姚惠泉、陆叔昂:《试验六年期满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4年版,第23页。

(160) 王璋:《到徐公桥去》,载《教育与职业》第90期合刊。

(161) 陆叔昂:《三周岁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1年版,第90-91页。

(162) 阮南田:《徐公桥乡村改进区追述——黄炎培手创的第一块实验园地》,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昆山县委员会文史征集委员会编《昆山文史》第6辑,内部资料1987年版,第69页。

(163) 姚惠泉、陆叔昂:《试验六年期满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4年版,第23页。

(164) 吴苗林、张歧福:《昆山民间习俗调查实录》,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昆山县委员会文史征集委员会编《昆山文史》第12辑《昆山习俗风情》,内部资料1994年版,第54-56页。

(165) 姚惠泉、陆叔昂:《试验六年期满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4年版,第24页。

(166) 朱耕源、张果、石鼎和:《徐公桥乡村改进区琐记》,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昆山县委员会文史征集委员会编《昆山文史》第6辑,内部资料1987年版,第82页。

(167) 姚惠泉:《中华职业教育社之农村事业总说》,载姚惠泉等编《中华职业教育社之农村事业》,中华职业教育社1933年版,第12-17页。

(168) 姚惠泉、陆叔昂:《试验六年期满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4年版,第36-47页。

(169) 陆叔昂:《三周岁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1年版,第127、133页。

(170) 阮南田:《徐公桥乡村改进区追述——黄炎培手创的第一块实验园地》,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昆山县委员会文史征集委员会编《昆山文史》第6辑,内部资料1987年版,第70页。 

(171) 江恒源:《富教合一主义》,载《农村改进的理论与实际》,生活书店1935年版,第55-56页。

(172) 黄炎培:《与安亭青年合作社谈乡村事业——讯合作记者》,载《黄炎培教育文选》,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172页。

(173) 按照当代学界的一般观点,公共卫生建设当属市政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将其归于保安事业主要是从尊重前人的角度考虑。当时职教社在汇报改进事业时均将公共卫生建设统划于保安事业。在此也可见当时“保安”的内涵与当代大不相同。

(174) 陆叔昂:《农村改进实施法》,中华书局1937年版,第33页。

(175) 朱耕源、张果、石鼎和:《徐公桥乡村改进区琐记》,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昆山县委员会文史征集委员会编《昆山文史》第6辑,内部资料1987年版,第81页。

(176) 赵叔愚著、方与严编:《乡村教育丛辑》,上海儿童书局1933年版,第192页。

(177) 江恒源:《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29年版,第129-131页。

(178) 郑大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96页。

(179) 朱耕源、张果、石鼎和:《徐公桥乡村改进区琐记》,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昆山县委员会文史征集委员会编《昆山文史》第6辑,内部资料1987年版,第81页。

(180) 陆叔昂:《三周岁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1年版,第116-118页。

(181) 孔雪雄:《中国今日之农村运动》,中山文化教育馆1935年版,第154页。

(182) 陆叔昂:《三周岁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1年版,第113页。

(183) 陆叔昂:《三周岁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1年版,第116页。

(184) 姚惠泉、陆叔昂:《试验六年期满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4年版,第47页。

(185) 陆叔昂:《三周岁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1年版,第113页。

(186) 陆叔昂:《三周岁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1年版,第116页。

(187) 江恒源:《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29年版,第39、41页。

(188) 姚惠泉、陆叔昂:《试验六年期满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4年版,第63页。

(189) 陆叔昂:《三周岁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1年版,第110页。

(190) 陆叔昂:《三周岁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1年版,第129页。

(191) 陆叔昂:《三周岁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1年版,第113页。

(192) 《徐公桥乡村改进会概况》,载姚惠泉等编《中华职业教育社之农村事业》,中华职业教育社1933年版,第30页。

(193) 姚惠泉、陆叔昂:《试验六年期满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4年版,第63页。

(194) 陆叔昂:《三周岁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1年版,第124页。

(195) 阮南田:《徐公桥乡村改进区追述——黄炎培手创的第一块实验园地》,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昆山县委员会文史征集委员会编《昆山文史》第6辑,内部资料1987年版,第70页。  

(196) 周浩如:《回转隔别二年的徐公桥》,载《教育与职业》第148期。

(197) 姚惠泉、陆叔昂:《试验六年期满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4年版,第63页。

(198) 江问渔、姚惠泉:《中华职业教育社农村工作报告》,载乡村工作讨论会编《乡村建设实验》第2集,中华书局1935年版,第245页。

(199) 周浩如:《回转隔别二年的徐公桥》,载《教育与职业》第148期。

(200) 陆叔昂:《参加全国乡村工作讨论会后》,载《教育与职业》第148期。

(201) 陆叔昂:《改进农村与整顿地方警察》,载《教育与职业》第145期。

(202) 陆叔昂:《民众教育只能做到开源节流的地步》,载《教育与民众》第5卷第5期。

(203) 陆叔昂:《三周岁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1年版,第11页。

(204) 黄炎培:《试验六年期满之徐公桥·代序》,载姚惠泉、陆叔昂编《试验六年期满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4年版,第4页。

(205) 姚惠泉、陆叔昂:《试验六年期满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4年版,第64页。

(206) 姚惠泉、陆叔昂:《试验六年期满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4年版,第48页。

(207) 江恒源:《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29年版,第13、50页。

(208) 阮南田:《徐公桥乡村改进区追述——黄炎培手创的第一块实验园地》,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昆山县委员会文史征集委员会编《昆山文史》第6辑,内部资料1987年版,第71页。 

(209) 江恒源:《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29年版,第51页。

(210) 阮南田:《徐公桥乡村改进区追述——黄炎培手创的第一块实验园地》,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昆山县委员会文史征集委员会编《昆山文史》第6辑,内部资料1987年版,第73页。 

(211) 江问渔、姚惠泉:《中华职业教育社农村工作报告》,载乡村工作讨论会编《乡村建设实验》第2集,中华书局1935年版,第245页。

(212) 江问渔、姚惠泉:《中华职业教育社农村工作报告》,载乡村工作讨论会编《乡村建设实验》第2集,中华书局1935年版,第245页。

(213) 江恒源:《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29年版,第32页。

(214) 陈序经:《乡村建设运动》,大东书局1946年版,第95页。

(215) 陆叔昂:《改进农村与整顿地方警察》,载《教育与职业》第145期。

(216) 陆叔昂:《改进农村与整顿地方警察》,载《教育与职业》第145期。

(217) 姚惠泉、陆叔昂:《试验六年期满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4年版,第49页。

(218) 姚惠泉、陆叔昂:《试验六年期满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4年版,第52页。

(219) 姚惠泉、陆叔昂:《试验六年期满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4年版,第49页。

(220) 姚惠泉、陆叔昂:《试验六年期满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4年版,第54页。

(221) 姚惠泉、陆叔昂:《试验六年期满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4年版,第57页。

(222) 陆叔昂:《三周岁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1年版,第118-119页。

(223) 姚惠泉、陆叔昂:《试验六年期满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4年版,第48页。

(224) 姚惠泉、陆叔昂:《试验六年期满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4年版,第48页。

(225) 阮南田:《徐公桥乡村改进区追述——黄炎培手创的第一块实验园地》,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昆山县委员会文史征集委员会编《昆山文史》第6辑,内部资料1987年版,第71页。 

(226) 《会议纪事》,载《教育与职业》第116期。

(227) 姚惠泉、陆叔昂:《试验六年期满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4年版,第15页。

(228) 赵叔愚著、方与严编:《乡村教育丛辑》,上海儿童书局1933年版,第193页。

(229) 姚惠泉、陆叔昂:《试验六年期满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4年版,第16页。

(230) 姚惠泉、陆叔昂:《试验六年期满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4年版,第15页。

(231) 姚惠泉、陆叔昂:《试验六年期满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4年版,第15页。

(232) 陆叔昂:《三周岁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1年版,第36页。

(233) 江恒源:《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29年版,第15页。

(234) 陆叔昂:《三周岁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1年版,第39页。

(235) 周浩如:《回转隔别二年的徐公桥》,载《教育与职业》第148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