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贯通链条,新新相映,构筑高新产业高地

贯通链条,新新相映,构筑高新产业高地

时间:2023-06-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天合光能和中简科技等行业龙头企业为引领,依托联影医疗、星宇车灯、森萨塔等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常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两特三新”产业持续创新成长。2018年,高新区“两特三新”产业产值达1102.4亿元,占比40.6%;两大特色产业分别获批省级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成为国际国内领跑行业的产业地标;三大新兴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均实现20%左右增速。

贯通链条,新新相映,构筑高新产业高地

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是国家级高新区的核心功能定位。常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自成立以来,立足资源禀赋,聚焦区域特色,先后形成“两主四新两特”(高端装备制造、化工新材料两大主导产业,光伏创意生物医药、新能源车辆四大新兴产业,刀工具、汽摩配两大特色产业)、“八大产业链”(新材料、汽车及零部件、光伏新能源工程机械农机、生命健康通用航空、智能电网、半导体器件)和“两特三新”(光伏智慧能源、碳纤维复合材料、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新医药及医疗器械、新一代信息技术)等特色产业布局,产业发展方向持续聚焦。

发展高新产业是常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最鲜明的特色。近年来,常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培育新兴产业为目标,以壮大高新技术企业为重点,以建设产业创新平台为支撑,以集聚高端产业人才为引领,有效集聚各类创新资源,根植区域特色和资源禀赋打造产业高地。

(一) 强化龙头企业引领,增强产业内在驱动力

企业是推动产业发展的生力军和拉动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常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确立了光伏智慧能源、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新医药及医疗器械等“两特三新”产业总体布局,以行业领军企业为引领,聚焦建设“光伏名城·东方碳谷”,全力打造全国知名的产业高地。

天合光能“光伏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9年5月27日,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光伏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的高效N型单晶i-TOPCon太阳电池光电转换效率达到24.58%,刷新了大面积TOPCon电池效率的世界纪录。至此,天合光能在光伏电池转换效率和组件输出功率领域创造19项世界纪录。

国产高性能碳纤维龙头企业中简科技,曾成功建成国内第一条年产百吨级ZT7系列高性能碳纤维生产线,关键设备全部国产化,突破了国外对高性能碳纤维材料和装备的技术垄断。2019年4月,公司宣布自主研发设计的年产1000吨的国产T700级碳纤维扩建项目将于2019年年内投入生产,达到设计产能后,年销售额预计将超10亿元。2019年5月16日,中简科技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成为常州高新区第11家上市公司。

以天合光能和中简科技等行业龙头企业为引领,依托联影医疗、星宇车灯、森萨塔等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常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两特三新”产业持续创新成长。2018年,高新区“两特三新”产业产值达1102.4亿元,占比40.6%;两大特色产业分别获批省级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成为国际国内领跑行业的产业地标;三大新兴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均实现20%左右增速。当前,区内光伏智慧能源产业正在积极争创国家产业创新中心,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正在积极争创省级、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预计到2020年,两大特色产业规模将超过800亿元,三大新兴产业集群总体规模将突破1000亿元。

(二) 创新产学研载体平台,稳固产业发展支撑力

发展高新产业必须做好载体支撑。近年来,常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重大产业创新载体和新型研发平台上持续发力,探索产学研融合发展新模式,为园区新兴产业持续成长提供有力支撑。(www.xing528.com)

安泰创明先进能源材料研究院是由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骨干团队现金出资控股成立的研发创新机构,是常州市首批“新型研发机构”。研究院首创由骨干员工现金出资持股60%的混合所有制模式,最大限度提升产业技术研发效率,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2018年3月25日,常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先进能源材料与应用技术研究所”,实现了江苏省产研院在高新区布局的零突破。

研究院拥有包括8位院士、18位博士在内的高端人才研发团队,每年至少新增专利20件。研究院正在与永安行、北汽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企业开展新型产业技术及创新合作,4条产品中试线项目已完成设备调试,即将投产。

截至2019年,常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成功引进中科院遗传资源研发中心、浙江大学常州工业技术研究院、安泰创明先进能源材料研究院、中科院自动化所常州智能机器人研究所、中德节能环保创新中心等11家重大创新载体,依托载体优势科研资源,瞄准产业前沿技术、关键环节和未来方向,全力构建地方产业、本土企业、科研机构共生共荣的多元化平台体系,引领技术突破、企业转型和产业壮大。

(三) 集聚高端创新人才,激发高新产业发展活力

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近年来,常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系统梳理和制定系列创新激励、人才引育、基金引导政策,探索建立与“京沪穗深”等一线城市“同城一体化”人才共享模式,打破招才引才固有框架,实行常州“绿卡”制、“离岸”人才使用机制等,不断开辟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培育新路径,全面激发高新区产业发展活力。

常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成功创建国家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江苏省“双创”示范基地,先后引进、培育了50支项目团队,打造形成一“诺奖”、二“院士”、十“千人”及二十“龙城英才”领衔的500人高水平研发队伍。维尔利科技、中简科技等人才企业成功上市。

新兴产业、领军企业、创新平台和高层次人才等创新要素综合推动重大优质项目纷纷入驻常州高新区。2019年4月25日,总投资100亿元、规划建设年产40万辆的比亚迪新能源整车及核心零部件产业园正式落户,有力提升高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力和产业竞争力,加速迈进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据统计,2014年至2019年5月,常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累计引进重大产业项目23个,其中总投资超100亿元项目3个,超50亿元项目8个,超30亿元项目12个。2018年全年引进优质项目120个,累计总投资562.7亿元。实际到账外资7.7亿美元,累计突破110亿美元,新批注册外资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8个,累计突破110个。2019年上半年,累计引进优质项目59个,总投资超450亿元,其中总投资超100亿元或10亿美元项目2个,总投资超50亿元或5亿美元项目3个,均属于“两特三新”产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