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构筑沈阳人才高地战略的实证研究结果

构筑沈阳人才高地战略的实证研究结果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章沈阳市构筑人才高地战略的内涵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不竭动力,人才作为知识的拥有者、传播者和创造者,正在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更加强烈,

构筑沈阳人才高地战略的实证研究结果

第二章 沈阳市构筑人才高地战略的内涵

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不竭动力,人才作为知识的拥有者、传播者和创造者,正在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人力资源所具有的其他资源无法超越的独特作用,正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显现出来。面对知识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挑战,科技与人才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竞争日益表现为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必将日益激烈。

一、人力资源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首先,人力资源开发是其他一切资源开发的决定因素。人类生存发展凭借的资源主要包括四类:人力、财力、物力和信息。在这四类资源中,人类自身的能力是最为重要的,人类自身的开发程度支配和决定了其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程度。只有人能够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高级思维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而工具、设备、原材料等各种生产资料,只有通过在生产过程中被动地适应于人类,才能转化为生产力,才能创造价值。

其次,人力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创造性是人才的基本特征。人才的创造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发明创造。铜铁农具的诞生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蒸汽机的发明推动了工业革命,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出现推动人类跨入了信息社会。二是管理创新。科层制组织模式、自动化流水线作业、现代会计处理方法带来了工业社会的繁荣,而在当代社会,学习型组织、扁平化结构、国际化经营又催生了新经济的来临。三是文化创新。通过人才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不断深化,人类的价值观也在不断进步,推动了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的协调发展。

第三,人力资源具有自我增值的巨大潜力。今天,人类正在进入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知识经济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才作用发挥的条件和方式与以往大不相同。人的知识正在取代土地、资本和原材料而成为直接的生产要素,并直接产生价值。众所周知,工业社会要想使知识、技术发挥作用,通常需要通过庞大的设备、工具等物质资料才能转变成现实的生产力。工业时代石油大王、钢铁大王无一不是依靠庞大的物力资源的积累而发展起来,时间跨度较长,大多需要耗费其半生的精力。而作为新经济时代代表的比尔·盖茨,仅以数百美元起家,短短几年就一跃而成为世界首富,其主要依靠的是自己在软件研究和开发领域的知识创新。

第四,人力资源开发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人力资源具有其他资源和生产要素不具有的可无限开发性。20世纪中叶以来,由于工业化大生产所造成的能源危机、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曾经使人类对自己的前途充满忧虑。物质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成为经济学家和全人类不得不面对的重要课题。与物质资源的有限性相比,人类潜能的开发具有无可限量的前途。科学研究发现,尽管人类智力已经高度发达,但我们的思维活动充其量只利用了大脑全部功能的一小部分,人脑的大部分功能尚未得到开发利用。在地球物质资源日渐减少的情况下,开发人类自身的智力资源显得尤为重要。正如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指出的:“人类的未来并不完全取决于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取决于人类智慧的开发。”“人口质量和知识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未来的前景。”

第五,人力资源开发程度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人力资源开发不仅可以直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而且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其他生产要素的利用与配置效率,带动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人力资源开发还提升了人类对自身尊严和价值的认识,促进了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随着人力资源开发深度和广度的不断扩展,人类自身的福利和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的水平成为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二、构筑沈阳人才高地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进步和伟大成就,而这些都与党中央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并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发挥人才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密不可分。第一,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方针,吹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我国的改革开放是从经济领域开始的,其实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革开放也是从尊重人才、解放人才开始的。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反复强调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早在1977年5月,他就提出:“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1984年10月,他在中央顾问委员会讨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时又说:“这个文件一共十条,最重要的是第九条……概括地说就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八个字,事情成败的关键就是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使用人才。”在邓小平的倡导下,我国开始大规模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迎来了科学的春天。

第二,实施各项人才工程,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20多年来,我国遵循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指导方针,坚持制度改革和队伍建设相结合,组织和实施各类人才工程,不断加大对人力资源特别是高层次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积极为培养、吸引和使用人才创造良好的机制和环境,取得了重大成就。2000年与20世纪70年代末期相比,我国专业技术人才(指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总量增加了3.4倍,在此期间,我国经济总量也相应有了较大提高。2000年与1978年相比,GDP总量增加了4.5倍。人才发展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整个世界为之瞩目。

第三,面对新世纪的机遇和挑战,做出实施人才战略的重大决策。为适应新世纪新阶段的需要,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切实抓好,努力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2001年,《国家“十五”计划纲要》专门列出“实施人才战略,壮大人才队伍”一章,提出要加快培养和选拔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加快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有效机制。这是我国首次将人才规划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人才战略确立为国家战略。

第四,迎接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国际人才竞争,制定第一部综合性人才规划纲要。2001年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此,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更加强烈,经济结构调整对人才结构调整的要求也更加迫切。2002年7月,为适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新形势,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中央制定下发了《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对新时期我国人才队伍的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

第五,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对我国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才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为保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2003年5月,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问题。会议总结了我们党近年来人才工作的成绩,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人才工作的紧迫任务,提出了做好人才工作的总体要求。2003年12月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解决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从而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明确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任务是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力资源强国,这是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决定》提出,要“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这将是我国人才评价机制的重大突破;《决定》提出了全新的科学人才观,把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人才的界定问题,关系到对人才状况的分析、人才评价使用标准和人才政策的制定。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决定》明确指出,“党管人才主要是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总之,《决定》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的人才观,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和新措施,为我国新世纪、新阶段人才工作提供了纲领性文献和行动指南。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沈阳市提出了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实施人才战略,构筑沈阳人才高地,走人才强市战略之路,进一步形成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的良好环境,为沈阳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提供更加坚强的智力支持与人才支撑。

三、构筑沈阳人才高地的内涵

从国内外实施人才战略的经验来看,人才高地的内涵主要应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人力资源的规模大

首先人力资源高地的“高”从形态上应理解为是一个人力资源的“富矿”,具有大规模的人力资源,能满足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需求。(www.xing528.com)

2.人力资源的层次高

其次人力资源高地的“高”应理解为人力资源的水平高,其人力资源的平均质量要优于周围区域,并且有大量出类拔萃的人才。就沈阳市而言,意味着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要好,有一批站在国际、国内科学技术领域前沿的高新科技型人才,一批适应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发展的高级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高新科技型人才能在国际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很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

3.人力资源的结构合理

人力资源高地的另一个重要内涵是人力资源的结构合理。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方面,人力资源专业结构与经济社会结构协调,人力资源的知识构成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另一方面,人力资源层次结构合理,高、中、初级人力资源配置恰当。只有这两个方面的结构合理,才能人尽其才,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人力资源是人才数量、人才质量和人才结构函数关系的综合体,三者缺一不可,所以,人力资源高地的最基本内涵应是人才规模大、层次高、结构合理。

4.人力资源的集聚力强

人力资源高地是个高势能区,是个能人尽其才的地方,无疑对人才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来自不同地域、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才在这里交流与融合,将给人力资源带来多样性和进步性。

人力资源高地是个动态开放系统,只有与外部不断进行交流,才能获得动力。只有对本地区以外的人才有强大的集聚力与吸引力,人才高地才能不断壮大与发展,同时经过人才高地这个大熔炉锻炼出来的人才又会成为受其他地区欢迎的资源,人力资源高地的辐射力也会随之增大。真正的人才高地就在这个动态过程中不断完善。

5.人力资源的效能高

人力资源高地还有一个重要内涵就是人力资源的效能高。其中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是有一个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使人才能突破地域界限、学位与身份界限,在公开、平等、竞争的原则下流动和配置,使人力资源高地这个优秀人才荟萃之地能不断造就更优秀的人才。人力资源高地是优秀人才的大舞台、各类人才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所以,人力资源高地使得人才的成功率极高,创造的效能高。

概括地说,构筑沈阳人才高地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通过加强人才培养,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规模宏大的人才队伍,将沈阳市由人才大市发展成为人才强市;二是通过改进人才管理,挖掘人才潜力,激发人才活力,让人才的能力充分发挥,让人才的价值充分体现。

四、构筑沈阳人才高地的战略意义

1.人才高地是沈阳科教兴市总体战略的“制高点”和根本保证

沈阳市科教兴市战略本质上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战略,没有足够的人才支撑,科教兴市战略就缺乏不竭的动力。联合国曾做过一项调查,以一个文盲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为基数,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者可提高43%;中学文化程度的劳动者可提高108%;而大专文化程度的劳动者则可提高300%。另一项研究表明,在现代社会,在人的体能、技能、智能三者之间,获得体能、技能、智能社会所需支付的成本分别为1∶3∶9,而社会得到的收益分别为1∶10∶100。这就是说,一个仅具有体能的劳动者创造的财富只能维持其本人的生存;如果同时具有技能,创造的财富则高出仅具有体能的人10倍,能够养活10个人;若再具有智能,创造的财富又提高10倍,可以养活100个人。这些研究成果表明,虽然物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但人类智慧和能力的发展则决定着对物质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沈阳市构筑人才高地有着独特的有利条件,沈阳市是一个人力资源丰富的大城市,沈阳市共有700万人口,21所高等院校,在校生高达20多万,现在每年都有5万多大学生毕业。只要努力开发,完全可以把沈阳市建成一个人才强市。

2.构筑人才高地是增强沈阳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根本措施

沈阳市科教兴市战略本质上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战略。世界各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对优先开发物质资源还是优先开发人力资源这一问题,出现了两种做法:一是实施物质资源优先开发战略,即国家对于物质资源开发的投资20倍于人力资源开发的投资;二是实施人力资源优先开发战略,即国家对于物质资源开发的投资7倍于人力资源开发的投资。两种不同战略带来的结果是,后者的优势明显大于前者。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沈阳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正受到土地减少、能源紧张、缺水等方面的制约,在物质资源并不丰富的情况下,只能走人力资源优先开发之路,别无他途。因此,我们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积极实施人力资源优先开发战略。

3.构筑人才高地是实现沈阳市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必由之路

沈阳市的经济振兴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关键在于整体性人力资源开发。沈阳市作为新中国最早建立的重工业基地,经济发展已经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要素推动发展阶段”,改革开放至今正处于“投资推动的发展阶段”,并将面临“创新推动发展阶段”,这就要求加快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构筑人才高地。其主要原因是,沈阳市的人力资源潜力具有相对优势,包括现有人才与后备人才培养能力;物质资源相对短缺,从比较成本的角度来看,更适于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人力资源密集型产业;沈阳市在辽宁省及东北地区的经济地位与地域优势也具备了建设人才高地的基本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