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归有光与吴中经世之学的思想交融与传承

归有光与吴中经世之学的思想交融与传承

时间:2023-06-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归有光的朋友和学生,往往不得意于举业,但多有经世之学。这些,都说明在嘉靖时吴中确有一些讲究经世之学的学者。为什么嘉靖、隆庆时吴中会产生经世之学呢?归有光的经学思想,在当时学术界独树一帜。王学不能压倒朱学,宋学不能压倒汉学;朱学不能压倒陆学和叶适、陈亮等永嘉经世事功之学,这恰当反映了归有光经学思想的主旨。

归有光与吴中经世之学的思想交融与传承

同明相照,同类相求,同类相聚。归有光的朋友和学生,往往不得意于举业,但多有经世之学。嘉定人唐道虔,少孤,“不喜末俗剽窃之文,而好讲论世务,遇事发愤有大节”。嘉定海溢,又饥荒,米价腾贵,他为乡里请米赈济;倭寇侵犯嘉定,他立刻返回抗倭。请用银易漕米,解决民众口粮,又出私财资助士兵。他“不用于世,其所论议、施设及于人,则皆有位者之事也”,俨然一位地方守令。嘉靖三十三年,“以贡待选京师,居二年,得抚州训导以行,未至济州二十里,卒于舟中。时嘉靖三十五年六月十八日也”[45]

昆山人郑若曾,为学重实地考察、实用,《江南通志》说他“有经世之志,凡天文、地理、山经、海籍,靡不周览”。著有《筹海图编》和《江南经略》。

昆山人吴中英,字纯甫,举人,遗产丰厚,按籍视所假贷不能偿者,焚其券。散其家产千金,又折节自矜饰,顾不屑为龌龊小儒,笃于孝友,急人之难,大义磊落。考古论学,“虽先儒有已成说,必反复其所以,不为苟同”。年四十四始为南都举人。“营城东地,艺橘千株,市鬻财自给”[46],“于天下之利害,生民之得失,常有隐忧于其间”[47]

陆寰,字允清,太仓州人。为学求甚解,有所不能自得,即使程颐朱熹之说,“辄奋起而与之争,可谓能求得于其心者矣。至于当世之务,皆通解,而言之悉有条理”[48]

唐顺之,关心“甲兵、钱谷、象纬、历算”,认为“读书以治经明理为先,次则诸史,可以备见古人经纶之迹,与自来成败理乱之几,次则载诸世务可以应世之用者,此数者,其根本枝叶相辏,皆为有益之书。……不免于耗精力于无所用,至于所最当留意者,且束阁而不暇也”[49]。这些,都说明在嘉靖时吴中确有一些讲究经世之学的学者。

为什么嘉靖、隆庆时吴中会产生经世之学呢?苏松重赋使富家破产,这使他们开始关心当世利病;倭变时,许多官员并没有真才实学来抗倭,有实学而无功名的人却能发挥一己之长。这使他们认识到,科举人才无用,于是重视实学;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经学思想、他们对“道”的理解与朱学、王学都不同。

归有光认为,以朱熹《四书集注》作为取士标准,不能真正造就人才、选拔人才进而影响学风:“自太学以至郡县学,学者徒攻为应试之文,……士之所以自为者亦轻矣。……夫天下学者,欲明道德性命之精微,亦未有舍六艺而可以空言讲论者也”[50]“圣人之道,其迹载于六经。……六经之言,何其简而易也。不能平心以求之,而别求讲说,别求功效,无怪乎言语之支,而蹊径之旁出也”[51]。各级学校学生都以专攻考试为能事。他批评学者舍六经而空言之风,言语支离,对国家以朱熹《四书集注》为科举考试出题范围表示不满,认为学者应有“自得”之学。

他提倡返回六经、背传从经。他认为后儒传注,有功于孔子,但真能符合孔子原意的不过十分之三四,六经非一人之说所能定,[52]朱熹以一人一时之见解,不能都符合孔子原意而无一言之悖。他批评“世儒果于信传,而不深惟经之本意,至于其不能必合者,则宁屈经以从传,而不肯背传以从经。规规焉守其一说,白首而不得其要者众矣”[53]。他肯定王阳明“起而争自为说,创为独得之见”[54]的怀疑精神,但不满他“敢为异论,务胜于前人,其言汪洋恣肆,亦或足以震动一世之人”[55]的学风,特别不满王阳明空言讲学和“致良知”。总之,他不满朱学牢笼人才和拘守一说,有取于王学的“独得之见”之怀疑精神;又批评王学之“空言”“讲道”,以朱学之“实”来对抗王学之“空”;在六经和传注之间,他提倡返回六经。

归有光的经学思想,在当时学术界独树一帜。钱谦益说:“先生钻研六经,含茹雒、闽之学而追溯其元本。谓秦火已后,儒者专门名家,确有指授,故圣贤之蕴奥,未必久晦于汉唐,而乍辟于有宋……新安未可以盖金谿、永嘉,而姚江亦未可以盖新安。真知笃信,侧出于千载之下,而未尝标榜为名高。”汉唐诸儒未必不讲义理,宋儒未必不讲辞章。王学不能压倒朱学,宋学不能压倒汉学;朱学不能压倒陆学和叶适、陈亮等永嘉经世事功之学,这恰当反映了归有光经学思想的主旨。他对社会问题的观察思考与批判,提倡返回六经、道不离世,道体现于人伦、日用、道德修养上的思想,对顾炎武是有影响的。徐乾学等人说归有光“世务通达”“深以时之讲道、标榜者为非”[56]。徐乾学是顾炎武之外甥,他帮助归有光之曾孙归庄刊刻《震川先生集》,而归庄与顾炎武是至交。顾炎武著《天下郡国利病书》时,引用了归有光的《三吴水利录》;归有光说“故家大族实有与国相维持者,系风俗世道之隆污”,顾炎武有家富即国富、强宗强国思想。至于对吏治风俗的观察,对科举讲学之批评,顾炎武都有可能受到归有光的影响。归有光与其朋友们关心东南民生利病,而顾炎武由关心东南苏松二府田赋之重,到关心天下利病,这是顾炎武比归有光更广阔的地方。

【注释】

[1]王培华:《海上长城的筹划者郑若曾》,《文史知识》1996年第6期。

[2]王培华:《元朝东吴士人领袖郑元祐》,《文史知识》2000年第11期。

[3]归有光:《震川先生别集》卷二上《嘉靖庚子科乡试对策五道》,清(1644—1911)刻本。

[4]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九《送县大夫杨侯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点校本。

[5]归有光:《震川先生别集》卷二上《嘉靖庚子科乡试对策五道》,清(1644—1911)刻本。

[6]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八《论三区赋役水利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点校本。

[7]归有光:《三吴水利录·附录》。

[8]归有光:《震川先生别集》卷二上《嘉靖庚子科乡试对策五道》,清(1644—1911)刻本。

[9]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一三《同州通判许半斋寿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点校本。

[10]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二八《归氏世谱后》,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点校本。

[11]王培华:《明中期吴中故家大族的盛衰》,《安徽史学》1997年第3期。

[12]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一〇《送吴祠部之官留都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点校本。

[13]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九《送太仓守熊侯之任光州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点校本。

[14]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九《送何氏二子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点校本。

[15]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一〇《送同年李观甫之任江浦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点校本。

[16]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一一《送嘉定县令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点校本。

[17]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一〇《送许子云之任分宜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点校本。

[18]王培华:《元朝东吴士人领袖郑元祐》,《文史知识》2000年第11期。

[19]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一〇《送许子云之任分宜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点校本。

[20]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一〇《送同年李观甫之任江浦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点校本。

[21]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九《送郡太守历下金侯考绩叙(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点校本。

[22]归有光:《震川先生别集》卷九《处荒呈子》,清(1644—1911)刻本。

[23]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一〇《送同年李观甫之任江浦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点校本。

[24]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九《送郡别驾王侯考绩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点校本。(www.xing528.com)

[25]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一〇《送福建按察司王知事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点校本。

[26]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一〇《赠俞宜黄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点校本。

[27]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一〇《赠俞宜黄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点校本。

[28]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六《上王都御史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点校本。

[29]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三《庄氏二子字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点校本。

[30]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一一《送昆山县令朱侯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点校本。

[31]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二〇《蒋原献墓志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点校本。

[32]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一四《陆母缪孺人寿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点校本。

[33]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六《上高阁老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点校本。

[34]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二《华亭蔡氏新谱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点校本。

[35]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八《昆山县倭寇始末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点校本。

[36]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九《送计博士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点校本。

[37]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七《与潘子实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点校本。

[38]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一三《吏部司务朱君寿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点校本。

[39]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九《送王汝康会试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点校本。

[40]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七《山舍示学者》,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点校本。

[41]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一九《陆允清墓志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点校本。

[42]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一一《送国子助教徐先生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点校本。

[43]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九《送童子鸣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点校本。

[44]黄宗羲编:《明文海》卷四三七,王锡爵《太仆寺丞熙甫归先生墓志铭》,中华书局1987年影印本。

[45]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一八《抚州府学训导唐君墓志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点校本。

[46]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二五《吴纯甫行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点校本。

[47]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九《送吴纯甫先生会试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点校本。

[48]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一九《陆允清墓志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点校本。

[49]唐顺之:《荆川文集》卷七《与莫子良论学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

[50]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九《送计博士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点校本。

[51]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七《示徐生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点校本,第150—151页。

[52]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九《送何氏二子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点校本。

[53]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九《送何氏二子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点校本。

[54]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一〇《送王子敬之任建宁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点校本。

[55]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九《送何氏二子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点校本。

[56]徐乾学:《憺园文集》卷一九《重刻归太仆文集序》,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年影印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