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云南纳西族民族服装-独特风靡丽江的传统服饰

云南纳西族民族服装-独特风靡丽江的传统服饰

时间:2023-06-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纳西族服装纳西族,居住在云南省西北部、四川西部和西藏东部,其中以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为主要聚居区。男子服装基本上类同于邻近地区的式样。男子服装与云南省少数民族相似。男子服装与云南其他民族服装相似。图9-19拉祜族男女服装(十一)哈尼族服装哈尼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红河和澜沧江两岸,哀牢山和蒙乐山之间,与其他民族杂居。

云南纳西族民族服装-独特风靡丽江的传统服饰

(一)佤族服装

佤族属于棕色人种,主要聚居在沧源和西盟等地,其他分布地区还有孟连、澜沧、双江、镇康等县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女子着无袖或连袖短上衣,亦着大襟长袖缘边上衣,鸡心领或小立领,下着筒裙,筒裙有一层和两层之分。裙色多为黑、红,图案则多为横条,有宽有窄,一律向左掩。上衣较短,裙腰又起自腰腹部,因此腰腹多袒露在外。多赤脚或着草鞋。首服较有特色,多以红布或银质物做成头箍。习惯在小腿和腰间绕藤圈,上臂及手腕处戴银饰

(二)景颇族服装

景颇族分别聚居在潞西、瑞丽、陇川、盈江等县的崇山峻岭中,还有小部分居住在临沧、片马、耿马地区。

女子多着黑色圆领窄袖上衣,下着及小腿部位的红色景颇锦裙或花色毛织筒裙,腿部裹毛织物护腿。头上露发,发上缠珠或裹筒状包头。腰间均有很宽很长的腰带,以藤圈套在腰间,脚着草鞋或布鞋。服装上图案多用菱形纹,喜用银饰。

(三)纳西族服装

纳西族,居住在云南省西北部、四川西部和西藏东部,其中以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为主要聚居区。

女子上身内着衬衣外套宽缘边的大襟坎肩,前襟短,后襟长。下身穿裤,裤外再套褶裙,裙外还有一件长围裙。最为特殊的是女子所披的称为“披星戴月”的羊皮坎肩。披肩呈片状,上宽,腰细,下为垂花式,披肩镶饰两大七小共九个彩色丝线绣的扁平圆盘,盘中垂下一带,可系扎所背之物。头上梳辫或戴帽,脚着布鞋。男子服饰与邻近民族基本相同(图9-18)。

图9-18 纳西族男女服装

(四)基诺族服装

基诺族聚居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境内的攸乐山一带。

女子上衣极短,多为深色,衣服的绝大部分全用彩色布条镶缝成横条图案,袖子缝彩条与花斑布。上衣衣领为竖直领型,不系扣时露出里面的绣花兜兜。下身为宽缘边加缝补花的前开合筒裙,裙很短,仅及膝下。小腿打裹腿或不裹,着草鞋或赤脚。头戴一种尖顶帽,颇似口袋少缝一边而罩在头上,于是竖起一尖,而下边如披巾。

男子服装基本上类同于邻近地区的式样。

(五)德昂族服装

德昂族是中国西南边疆的古老民族之一。他们跨国境而居,绝大部分住在缅甸,中国境内的德昂族主要分布在潞西、盈江、瑞丽、陇川等县,与景颇、汉、佤、傣等民族交错分寨而居。

男女均戴筒帕。女子着深色上衣,前襟处往往是一排银饰,下身着裙。德昂族女子以藤圈作为主要饰品,最有特色的是腰胯之间也有藤圈,而且重重叠叠,难以计数。颈项间有多层银项圈,耳部还垂下彩花与银饰,腰带、衣边等处无不施绣加穗,艳丽夺目。男子穿大襟无领长衣,外罩深坎肩,下着肥大长裤。整体衣服的底色呈深蓝或黑。但外加装饰却十分鲜艳,如银项圈、红腰带以及装饰在筒帕上、双耳垂处以及颈项、胸前的各色绒球,据说男子所配绒球都是恋人所赠的定情物。

(六)傣族服装

傣族是远古时期的一个民族,绝大部分居住在云南南部的河谷地带,集中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所居之处被誉为“孔雀之乡”。

女子上衣多为长袖或短袖薄衣,通常是无领,衣长仅及腰,有对襟与侧竖襟等样式。颜色多为白、浅粉红、黄和浅地素花等,侧面有小开衩,胸前以纽扣相系。下身为筒裙,裙长多及足,平时不系腰带,用手将一角捻成结,向另一方相掩,然后掖入腰间,前面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大褶,其掩裙方向多向右,亦可朝左。裙色较上衣色深,多花且艳丽。头上盘髻,喜插鲜花、梳子等头饰,脚上着屐或赤脚。普遍戴耳环与手镯。各地傣人服饰和傣锦都略有不同。男子服装与邻近地区的相似。

(七)白族服装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他散居在昆明、元江、南华、丽江等处。

女子着浅色窄袖上衣,外罩宽缘边斜竖领或大襟坎肩,下着深色长裤,裤管略肥短。胸前围一彩绣围腰,腰带上绣满各种花卉。头上有一横宽条状头饰罩住发髻,头饰上垂下长长的穗,有的长及后背中部。头饰上或加以发辫、彩线、绒球等,色彩艳丽,装饰繁多,衣服上也是璎珞满身。男子多着白衫、长裤、裹腿、草鞋,外罩鹿皮坎肩。坎肩前有密密的纽扣和宽边缘,裹腿和腰带等处习惯系绒球为饰。如遇喜庆节日跳龙舞,男子穿大红长裤、白衣黑坎肩,头上以巾子扎成大大的垂下长穗的六角帽。

(八)独龙族服装

独龙族主要聚居在云南境内高黎贡山和担当力卡山之间的独龙江河谷,少数散居在贡山县北部的怒江两岸。(www.xing528.com)

独龙族男女服饰非常近似,无明显差别,均为齐膝长袍,外罩坎肩,或是长衣、短裤、裹腿、赤脚。最具特色的是男女老少都身披一条独龙毯,这是独龙人自己织成的一种条纹毯,习惯将其披在前胸后背。

(九)阿昌族服装

阿昌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州的梁河县和陇川县的户腊撒区,少数则散居潞西、盈江、龙陵、腾中等县。

女子着彩袖对襟上衣,内衣翻领于外,下着彩色长裤或长裙,外罩黑色或绣花、蜡染小围裳,脚穿布鞋或草鞋。头上盘髻簪花垂穗,也有的地区已婚妇女打黑色或藏蓝色包头,内衬硬壳,高者可达30~40厘米。耳环很大,盛装还有很多饰件,与黑色的服装形成对比。男子服装与云南省少数民族相似。

(十)拉祜族服装

拉祜族是较为原始的部落。大部分集中在澜沧江以西,北起临沧、耿马、双江,南至澜沧、孟连、西盟等地,与汉、傣、佤、哈尼、布朗、彝等兄弟民族交错杂居。

女子穿开衩很高的长袍,袍袖、领口、大襟、下摆等部位均镶有密密的银圆饰,形成珠状边饰。下身穿暗横条肥腿裤或是带边缘的红花裙。另外,头巾和挎包等垂穗均拉得很长,并且用多色彩线组成。男子服装与云南其他民族服装相似(图9-19)。

图9-19 拉祜族男女服装

(十一)哈尼族服装

哈尼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红河和澜沧江两岸,哀牢山和蒙乐山之间,与其他民族杂居。

女子以衣饰华丽而著称。着深蓝色长袖上衣,对襟,开领很低或不系扣,衣长仅过腰,前襟开领处显露出红色的胸衣。下身着深蓝色短裙,一般在膝盖以上,小腿部再以同色布做成裹腿,头帕和鞋也均为深蓝色。由于散居各处,服饰略有区别,但一般可概括为:头上有排列整齐的银泡、银币和绒球、珠穗,两耳边垂下两大束鲜艳的彩线。颈间有多重珠链,或自头巾垂于颈间的银质套环。上衣缝上各种颜色的彩条,尤其集中在肩、袖部,重叠的彩条中夹杂有精彩的彩绣。衣服上也以银圆花形片状饰作为胸前的重要装饰。同时,上衣下摆也彩绘图案或长垂彩穗。腰带结于前方双头垂下,带上亦为色布条、绣花并珠穗。裹腿布上更是层层装饰,且做工细致精巧。脚下着布鞋。

(十二)布朗族服装

布朗族是历史悠久的民族。主要聚居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国境边缘的布朗山、巴达、西定等二十余个县。

女子服装样式受傣族影响很大,也为窄袖紧腰上衣、筒式花裙。但不同的是她们头裹黑头巾,身着服色也以黑色或藏蓝色为主。上衣衣长至腰下,较傣衣略长,对襟或两襟相掩。下着双层筒裙,较傣裙要短。头巾上有银链、银铃等饰件夹红绒线花,耳垂上也要在银圆片上夹杂红绒花。另有项链、手镯,背包等处常以金属件与红绒花共为装饰。脚上着草鞋或赤脚。男子着长袍,大襟缘边,也着短衣、长裤、包头。除此之外,也以绣花、腰带、绒球等为饰。

(十三)傈僳族服装

傈僳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各县,其余分布在丽江、保山等地区,与各族人民杂居或小块聚居。

女子服装以色彩丰富、装饰规则为突出之处。一般穿前短后长的深蓝色或黑色坎肩。下着里外双层的长围腰,头上罩以银片珠饰的头饰,谓之“窝冷”。肩挎被称为“拉贝”的珠链和挎包。腾冲、德宏地区妇女还将两片精美的三角垂穗缀彩球的饰品围在腰后,成为西南民族最典型的“尾饰”(图9-20)。

图9-20 傈僳族女子服装

(十四)怒族服装

怒族人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神,喜跳模拟舞。主要分布在怒江两岸的傈僳族自治州的碧江、福贡、贡山县及兰坪、维西县境内。

女子着袖较肥的上衣,下着长裤,敞口或外缠裹腿。上衣外多罩赭红、大红或其他深色坎肩,喜在右大襟加上边缘,自腰起外缠两块怒族妇女自织的条纹麻布,形成裙装。头上缠包头巾,或是以发辫压方头帕加各色彩线成为头饰。20世纪60年代前还有文面习俗。

(十五)普米族服装

普米族主要聚居在兰坪的老君山和宁蒗的牦牛山麓。

女子着大襟长袖短衣,多为红色或紫红色。下身穿白或天蓝等浅色长过膝盖的百褶裙,腰间缠多层鲜艳的彩条腰带。脚登长筒皮靴,头缠形体甚大的黑色包头巾与假发,包头发带垂下及肩背。另有手镯、耳环等饰物。男子服饰与藏服相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