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长江上游水电开发的生态制约分析

长江上游水电开发的生态制约分析

时间:2023-06-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长江上游分布有国家级及省级风景名胜区182个,总面积达6.45万km2,其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9个,面积2.6万km2;省级风景名胜区153个,面积3.85万km2。长江上游还有为数众多的国家级重要湿地以及湿地类自然保护区。长江上游湿地面积达2.9万km2,详细的面积和分布状况见表6-6。

长江上游水电开发的生态制约分析

长江上游是我国水能资源十分丰富而又相对集中的地区,在我国确定的十三大水电基地中,有5个位于长江上游地区。长江上游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生态敏感区和脆弱区相对集中,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且集中的地区,长江上游特殊的地理社会生态环境,决定了目前我国实施的开发西部水能资源过程的同时,必须充分研究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特别是要深入研究水电开发对西部生态环境的影响,实现西部地区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1.长江上游分布众多的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

长江上游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特殊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这些特殊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我国乃至世界的重要的自然文化遗产,其保护的价值意义难以估量。然而随着长江上游的水电开发的推进,一个个水电大坝的建设对长江上游这些生态敏感区和脆弱区的完整性构成了一定的影响,同时由于水电站的建设,水库蓄水导致这些生态敏感区和脆弱区的自然条件发生改变,同时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对生态敏感区和脆弱区的干扰加剧,同时对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中下游生态环境的健康。长江上游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主要有:

(1)自然保护区。截止2007年,长江上游共建立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153个,保护区面积达到22.7万km2,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9个,面积18万km2,省级自然保护区114个,面积4.6万km2,详细的数量和分布见表6-4。

表6-4 长江上游自然保护区数量、面积及分布

(2)风景名胜区。长江上游分布有国家级及省级风景名胜区182个,总面积达6.45万km2,其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9个,面积2.6万km2;省级风景名胜区153个,面积3.85万km2。数量分布状况见表6-5。

表6-5 长江上游风景名胜区数量、类型、面积及分布

(3)重要湿地。我国自从1992年加入国际湿地公约后,陆续有36处湿地列入了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其中长江上游有3处,分别是云南大山包湿地、碧塔海湿地、拉什海湿地。长江上游还有为数众多的国家级重要湿地以及湿地类自然保护区。长江上游湿地面积达2.9万km2,详细的面积和分布状况见表6-6。

表6-6 长江上游自然湿地类型、面积及分布

(4)重要水生生境。长江上游水生生物物种丰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上游的生境条件复杂多样,有各类水生生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特别是这些水生生物生长繁衍的各个重要环节所必须的生境场所,如鱼类产卵场、索饵场和越冬场。鱼类产卵场是鱼类的繁殖、物种延续的关键环节。如达氏鲟是一种河道洄游性鱼类,性成熟个体在繁殖季节上溯至上游,其卵为沉性卵,且有一定的黏附性,其产卵场主要分布在川江与金沙江下游江段,卵借助于水流向下游漂流的过程中孵化;胭脂鱼的产卵场主要分布在长江上游的金沙江、岷江和嘉陵江一带。

2.长江流域是我国水生生物物种相对富集区域

长江流域是我国水生生物物种丰富度最高的区域,根据重庆市农业委员会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庆段)综合考察的最新资料表明,长江水系共有鱼类约400种(亚种),仅上游分布的鱼类种类就高达285种,其中有124种特有鱼类局限分布在长江上游区或者必须依赖上游的生态环境完成生活史。鱼类的物种丰富度在长江上游不同水系有所差异,总体上,支流流域的鱼类多样性小于干流,长江上游干流的物种丰富度最高,其次是一级支流,如岷江、沱江、嘉陵江等,而较小的支流,如大宁河、香溪河丰富度较低。

在不同的江段,其鱼类区系组成和主要经济鱼类的种类也各不相同。在河源段的沱沱河及其支流,鱼的种类很少,主要为高原鳅属的小型鱼类;在通天河和金沙江上段,鱼的种类不甚丰富,但大多属于地域性珍稀特有种类,主要为适应冷水生活的鱼类,如裸腹重唇鱼、厚唇裸重唇鱼、软刺裸裂尻鱼;在被称为川江的长江上游江段及其支流中,鱼的种类最多,丰富度较高,约有180种,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适应于急流环境、摄食着生藻类或底栖无脊椎动物、栖息于底层或爬附于石上的鱼类,如鲤科的鲃亚科、野鲮亚科、平鳍鳅科、鮡科等鱼类。长江上游的经济鱼类主要是鲤鱼、圆口铜鱼和铜鱼,这几种鱼的产量占上游捕捞量的一半以上。洄游性鱼类在上游少见,在葛洲坝枢纽建成以前,曾有中华鲟的繁殖群体溯游到上游干流中的产卵场进行繁殖,另有为数极少的鳗鲡个体上溯到上游去生长。在上游的岷江及其支流大渡河和青衣江零星地分布有一种定居性的鲑科鱼类。

长江上游是我国淡水鱼类种质资源丰富的地区。上游鱼类区系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分布区局限于长江上游水域的特有种类数量很多,计有112种,占上游鱼类总数的42.9%。特有种所占比例之高,超过国内其他任何地区或水系。此外,上游还是白鲟、中华鲟、达氏鲟、胭脂鱼和川陕哲罗鲑5种珍稀鱼类的主要栖息地。(www.xing528.com)

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长江上游鱼类物种丰富度呈下降趋势;2000—2005年,段辛斌等在长江上游干流仅采集到51种鱼类;1997—2009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长江上游干流调研,采集到78~114种鱼类,其中特有鱼类22~28种,与历史记录的162种和44种相比,有近一半物种在13年间没有捕获的记录,表明长江上游物种丰富度呈现下降的趋势。

3.长江上游水土流失严重

长江上游流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水土流失面积约42.91万km2,占全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的63.7%,年均土壤侵蚀量15.6亿t,金沙江下游及毕节地区、嘉陵江中下游、陇南及陕南地区、三峡库区等地都是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最集中、程度最严重的地区。

长江上游地处青藏高原的东缘,新构造运动和地壳隆升强烈,地形高差大,受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交替影响,雨量丰沛且强降雨过程集中且频繁,土壤侵蚀强烈,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不仅使土地退化,生态恶化,严重的影响到上游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而且对长江干支流带来大量的泥沙,对长江上游的水利水电工程的安全及中下游的防洪安全产生巨大的影响。

长江上游地区矿产、森林、水能资源丰富,又有较好的国防工业基础。按照国家逐步开发西部的经济发展部署,长江上游地区必将逐渐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内的重点开发区域。水土保持关系到这一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长远利益,也影响着广大中下游地区的长治久安,因此,长江上游地区水土流失的治理不容忽视。

4.长江上游移民环境容量不足

移民环境容量是指一定区域一定时期内,在保证自然生态向良性循环演变,并保持一定生活水平和环境质量的条件下,按照拟定的规划目标和安置标准,通过对该区域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后,该区域经济所能供养和吸收的移民人口数量。

与三峡工程和丹江口工程建设相比,长江上游水电开发涉及的移民绝对数量小得多,但长江上游特殊的地理环境条件,决定了长江上游的移民问题依然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长江上游各支流多为峡谷型河流,金沙江、大渡河、岷江、雅砻江上游两岸高山峻岭,河流深切,水流湍急。在这些河流上建坝,多位于高山峡谷区,水库建设占用低地良田,移民只得往更高的地方搬迁,海拔增加,气候条件变差,迫使移民开垦土地贫瘠的海拔更高坡耕地,土地生产力低,为了保证移民的生活,必须开垦更多的坡耕地、追施更多的肥料才能有一定的产量以维持移民的生活,势必产生水环境污染问题,给水环境安全带来一定的隐患。

此外,长江上游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由于地域条件的制约,教育文化水平低,许多地方世代以农业为生,对新技术的学习掌握能力低,因此在对这些地区进行移民安置的时候,需要特别重视移民文化因素的影响,要尽可能的缩小水库移民安置区的移民文化差异,在选择移民安置模式时,大多愿意选择后靠安置,这样就加剧了这一地区的移民环境容量的压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