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杨洪基的水利事业经历与贡献

杨洪基的水利事业经历与贡献

时间:2023-06-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38年3月8日,李仪祉因积劳成疾,病逝于陕西西安,享年57岁。在任陕西建设厅厅长及水利局局长时,他制定了《恢复沟洫计划》,提出沟洫变通制的观点,主张平价田与开沟洫相辅相成。此后他曾多次提出在西北黄土地区广种苜蓿,防止土壤冲刷,又一次把水土保持措施作为黄河治本的战略措施提了出来。李仪祉一生精研水利,积极凿泾引渭

杨洪基的水利事业经历与贡献

1882年2月20日,李仪祉生于陕西省蒲城县。1898年,年仅16岁的他在同州府(今大荔县)考中第一名秀才。1899年,由于陕西督学叶伯皋的赏识和推荐,他进入泾阳崇实书院学习。1904年,他和哥哥李约祉一起考入京师大学堂。1909年毕业后,他被西潼铁路筹备处选派前往德国留学,考入皇家工程大学土木科学习土木工程。辛亥革命爆发后,他及时中断了在德国的学习,返回祖国。1913年,他陪同陕西水利局局长郭希仁赴欧洲考察水利,目睹了欧洲诸国先进的水利设施和繁荣的水利建设,对祖国频繁的水患灾害、衰落的水利事业和落后的水利科技十分感慨,于是进入柏林丹泽大学,专攻水利专业,立志振兴我国的水利事业。

1915年,李仪祉回国后,陕西政局不稳,兴修水利无望,此时正逢张謇倡议导淮,李仪祉和许肇南一起前往拜见张謇,建议创办河海工程专门学校,获得张謇的首肯。于是接受张謇所聘,在南京参与创办了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任教务长和教授达7年之久。

1922年,李仪祉离开执教7年之久的河海工程专门学校,返回陕西出任水利局局长兼渭北水利工程局总工程师,经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撰写了《论引泾》《引泾第一期报告书》《兴修陕北水利计划》等一系列报告,提出了建设关中八惠以及陕南、陕北灌区的一系列计划。关中八惠包括泾惠、洛惠、渭惠、梅惠、黑惠、涝惠、沣惠、泔惠等八大开渠引水计划。由于时局不稳,计划完成后被束之高阁。1930年他再次出任陕西省水利局长,在杨虎城的大力支持下,主持了兴建泾惠渠,此后连续致力于泾、渭、洛、梅、黑、涝、沣、泔水利工程建设。

1928年,李仪祉出任华北水利委员会委员长,撰写了《永定河改道之商榷》《说明华北灌溉讲习班之旨趣》《北五省旱灾之主因及根本救治大法》等,为华北水利建设建言献策。1929年,他出任导淮委员会委员兼总工程师,撰写了《关于废田还湖及导淮先从入海着手之意见》《导淮委员会工务处勘查日记》《对于治理扬子江之意见》,对江淮水利贡献良多。

1933年,国民政府特派李仪祉为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他深入实地对黄河沿岸地质地貌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研究,结合中国历代治理黄河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很多科学治理方案和新的治理观点。早在1931年,他在华北水利委员会第九次委员会上就提出《导治黄河宜注重上游》的议案。指出“今后言治河者,……而当移其目光于上游”,他认为:“河患症结所在之大病,是在于沙。沙患不除,则河恐终无治理之一日……所以欲根本治黄,必须由治沙起。”他的这种“治河而移目光于上游,治黄先治沙”的观点,在中国是第一次把治沙作为治河的根本(即要从中上游做好水土保持)正式提出来的,这一理论至今仍然是治理江河的基本理论。在任陕西建设厅厅长及水利局局长时,他制定了《恢复沟洫计划》,提出沟洫变通制的观点,主张平价田与开沟洫相辅相成。此后他曾多次提出在西北黄土地区广种苜蓿,防止土壤冲刷,又一次把水土保持措施作为黄河治本的战略措施提了出来。他还主张修筑横堰,控制沟壑;固堤治滩,防止塌岸;培植森林,防治河患;肥田养畜,拦水漫田,膏沃压卤等。他提出的这些治黄理论与方略,是中国水土保持知识宝库中的重要财富,至今仍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李仪祉一生精研水利,积极凿泾引渭、筹划黄河治理、关注长江水患、指导华北灌溉、拟定导淮计划,足迹遍布黄河、淮河、海河、长江,为治水兴水殚精竭虑,取得了卓越成就。他在治水兴水的同时,高度重视水利人才教育,主持或参与创建了多所水利院校,为国家水利高等教育做出了杰出贡献。

1938年3月8日,李仪祉因积劳成疾,病逝于陕西西安,享年57岁。(www.xing528.com)

1915年,李仪祉回国后,陕西政局不稳,兴修水利无望,此时正逢张謇倡议导淮,李仪祉和许肇南一起前往拜见张謇,建议创办河海工程专门学校,获得张謇的首肯。于是接受张謇所聘,在南京参与创办了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任教务长和教授达7年之久。

1922年,李仪祉离开执教7年之久的河海工程专门学校,返回陕西出任水利局局长兼渭北水利工程局总工程师,经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撰写了《论引泾》《引泾第一期报告书》《兴修陕北水利计划》等一系列报告,提出了建设关中八惠以及陕南、陕北灌区的一系列计划。关中八惠包括泾惠、洛惠、渭惠、梅惠、黑惠、涝惠、沣惠、泔惠等八大开渠引水计划。由于时局不稳,计划完成后被束之高阁。1930年他再次出任陕西省水利局长,在杨虎城的大力支持下,主持了兴建泾惠渠,此后连续致力于泾、渭、洛、梅、黑、涝、沣、泔水利工程建设。

1928年,李仪祉出任华北水利委员会委员长,撰写了《永定河改道之商榷》《说明华北灌溉讲习班之旨趣》《北五省旱灾之主因及根本救治大法》等,为华北水利建设建言献策。1929年,他出任导淮委员会委员兼总工程师,撰写了《关于废田还湖及导淮先从入海着手之意见》《导淮委员会工务处勘查日记》《对于治理扬子江之意见》,对江淮水利贡献良多。

1933年,国民政府特派李仪祉为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他深入实地对黄河沿岸地质地貌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研究,结合中国历代治理黄河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很多科学治理方案和新的治理观点。早在1931年,他在华北水利委员会第九次委员会上就提出《导治黄河宜注重上游》的议案。指出“今后言治河者,……而当移其目光于上游”,他认为:“河患症结所在之大病,是在于沙。沙患不除,则河恐终无治理之一日……所以欲根本治黄,必须由治沙起。”他的这种“治河而移目光于上游,治黄先治沙”的观点,在中国是第一次把治沙作为治河的根本(即要从中上游做好水土保持)正式提出来的,这一理论至今仍然是治理江河的基本理论。在任陕西建设厅厅长及水利局局长时,他制定了《恢复沟洫计划》,提出沟洫变通制的观点,主张平价田与开沟洫相辅相成。此后他曾多次提出在西北黄土地区广种苜蓿,防止土壤冲刷,又一次把水土保持措施作为黄河治本的战略措施提了出来。他还主张修筑横堰,控制沟壑;固堤治滩,防止塌岸;培植森林,防治河患;肥田养畜,拦水漫田,膏沃压卤等。他提出的这些治黄理论与方略,是中国水土保持知识宝库中的重要财富,至今仍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李仪祉一生精研水利,积极凿泾引渭、筹划黄河治理、关注长江水患、指导华北灌溉、拟定导淮计划,足迹遍布黄河、淮河、海河、长江,为治水兴水殚精竭虑,取得了卓越成就。他在治水兴水的同时,高度重视水利人才教育,主持或参与创建了多所水利院校,为国家水利高等教育做出了杰出贡献。

1938年3月8日,李仪祉因积劳成疾,病逝于陕西西安,享年57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