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华东水利学院经历的沉浮与成长

华东水利学院经历的沉浮与成长

时间:2023-06-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年8月,华东区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委员会最终决定在南京组建华东水利学院。至此,完成了华东水利学院的合并与调整。随着各项工作的筹备就绪,10月27日正式开始上课,这一天也就成为了华东水利学院的校庆日并一直沿用至今。至此,华东水利学院以一个崭新的姿态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洪流之中。

华东水利学院经历的沉浮与成长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为适应迫切的水利事业发展需要,华东军政委员会水利部第一副部长刘宠光倡议建立华东水利学院。1952年上半年,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秉承国家教育部、华东军政委员会的指示,经过各部门的反复研究,拟出华东区高等学院院系调整设置方案。同年8月,华东区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委员会最终决定在南京组建华东水利学院。由南京大学水利系、上海交通大学水利系、同济大学土木系水利组、浙江大学土木系水利组以及华东水利专科学校的水利工程专修科组建合并成立华东水利学院,归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直接管理。1953年,厦门大学土木系水利组、山东农学院农田水利系、淮河水利学校水利工程专修科并入。1955年,武汉水利学院水道及港口水工专业并入。至此,完成了华东水利学院的合并与调整。

南京大学水利系即建立于1915年的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的延续,于1937年建立,历任系主任有原素欣、黄文熙、顾兆勋、许心武、须恺、张书农。曾在水利系任教的主要教师还有张含英、谢家泽、刘光文、沈百先、沙玉清等。建有水工实验室、土工实验室、测量仪器室和图书室等。开设水文学、水力学土力学、渠工学防洪工程学水力发电工程、海港工程学等课程

上海交通大学水利系成立于1946年,历任系主任有王达时(代)、徐芝纶,主要教师还有严恺、刘光文、伍正诚、李新民等。建有水力实验室等,开设水文学、河工学、水工结构设计、农田水利工程、运河工程及设计、水电工程设计、港工设计等课程。

同济大学土木系水利组于1949年设立,主要教师有郑肇经、刘宅仁等,开设水文学、治河工程、农田水利工程、港口工程学等课程。

浙江大学土木系水利组于1950年设立,主要教师有汪胡桢、李崇德、梁永康、钱家欢等,开设水文学、水力学、治河工程、水力发电、水工结构、灌溉排水等课程。

华东水利专科学校建于1950年,水利专修科开设水利工程和水文两个专业,分两年(招收高中毕业生)和五年(招收初中毕业生)两种学制,主要教师有金选青、陈骏飞、雷鸣蛰等。

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和华东区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委员会决定,成立华东水利学院建校筹备委员会,由华东军政委员会水利部笫一副部长刘宠光任主任委员,严恺为副主任委员,梁永康、徐芝纶、张书农、裴海萍、郑肇经、刘晓群为委员,并宣布在中央未任命院长之前,建校筹备委员会为学院最高领导机构,负责学院各项工作的计划、布置和执行。(www.xing528.com)

建院之初,条件艰苦,学院没有校舍,办公及教学用房全部使用南京大学四牌楼校舍。基础课、公共课及部分基础技术课的讲授、实验等教学活动,都与南京工学院相近专业的学生同堂进行。学院没有学生宿舍,一部分学生住在南京工学院学生宿舍,一部分学生由学校在附近租民房暂作宿舍。教师多数住在学院新购买的宿舍内或暂住在南京工学院教工宿舍,尽管条件如此艰苦,但是分散在上海、杭州的师生积极克服困难,有的教师举家搬迁,充分展现出了水利人吃苦奉献,以发展祖国水利事业为己任的崇高精神和品德。

经华东军政委员会水利部和南京市政府批准,华东水利学院校址选定在环境清静、交通便利的南京市西部清凉山北麓,并立即开展了大规模的校舍建设工作。按照建校筹备委员会的要求,在决定成立华东水利学院仅一个月后的9月下旬,即完成了各相关院校的人员及仪器、设备、图书的搬迁工作。当时到华东水利学院集中的师生有:南京大学黄文熙、顾兆勋、张书农、沙玉清等教师10人及学生71人,交通大学严恺、徐芝纶、刘光文、伍正诚等教师14人及学生106人,同济大学郑肇经、刘宅仁等教师6人及学生28人,浙江大学李崇德、梁永康、钱家欢等教师7人及学生57人,华东水利专科学校金选青、陈骏飞、雷鸣蛰等教师10人及学生71人。为了使在上海、杭州的教师能安心到南京任教,建校筹备委员会决定根据文化水平和专长安排教师家属担任学院相关部门的职员,这样既解决了建院之初干部奇缺的问题,又打消了教师的后顾之忧。为了尽快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在校舍尚未建成的情况下,决定借用南京大学和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的校舍办公、上课和住宿。

1952年9月下旬,建校筹备委员会根据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有关精神,在组织全体干部教师讨论后决定:学院设立水文、水利土壤改良、水力发电、水工结构4个系,由刘光文、张书农、伍正诚、顾兆勋分别任系主任;设置河川结构及水力发电站水利技术建筑工程、水道及港口水利技术建筑工程、中小型水力发电站建筑、水利土壤改良4个本科专业,水工结构、水力发电土木、水利土壤改良、陆地水文4个专科专业。同时成立了10个教研组:工程画教研组,组长许永嘉;测量教研组,组长张慕良;工程力学教研组,组长徐芝纶;水力学教研组,组长梁永康;土壤力学教研组,组长黄文熙;水文学教研组,组长刘光文;水工结构教研组,组长李新民;水力发电教研组,组长伍正诚;土壤改良教研组,组长张书农;水道港口教研组,组长刘宅仁。

为了做好学院招生进校后的教学工作,1952年10月初,建校筹备委员会组织教师进行充分讨论,制定各专业教学计划,明确培养目标。随后分配教师承担课程教学任务,拟定教学大纲。为了制定好教学计划,建校筹备委员会成立了教学计划研究组,由张书农、黄文熙、钱家欢、严恺、许永嘉5位正副教授组成,张书农为召集人。

1952年暑假,学院参加了华东区高校招生,共招收新生728人,其中本科生308人,专科生420人。至10月,学院共有专任教师70人,职员40人,工人30人,学生1017人。随着各项工作的筹备就绪,10月27日正式开始上课,这一天也就成为了华东水利学院的校庆日并一直沿用至今。

1952年12月,经华东军政委员会提名,中央正式任命水利部副部长钱正英为华东水利学院院长,严恺为第一副院长,裴海萍为第二副院长;学院党、团组织也同时成立。至此,华东水利学院以一个崭新的姿态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洪流之中。建院之初,师生们就参与了我国自主设计的佛子岭、梅山、新安江等第一批大型水电站的建设,此后又参与了新中国所有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取得了大批国内外领先的科研成果,为国家水利水电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