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角峪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安全鉴定报告

角峪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安全鉴定报告

时间:2023-06-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山东角峪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安全鉴定报告》。

角峪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安全鉴定报告

4.4.1.1 概况

角峪水库除险加固施工内容主要包括:准备工程、以大坝为主体的加固与修复、溢洪道加固、东、西放水涵洞加固、复合土工膜铺设[聚乙烯(PE)土工膜]、安全监测设施的布设等。

主要工程量有主体工程土方开挖66901m3、清基清坡30958m3、石方开挖拆除52697m3围堰拆除土方2978m3,清淤2961m3,总计156495m3。其中,直接利用土方27448m3,间接利用土方16523m3,间接利用石方12142m3。坝体清坡清基用于回填土料场,折合松方41174m3;其余土石方全部弃渣,折合松方100445m3。混凝土浇筑总量约22218m3,最大浇筑强度为25m3/h,选用2台0.8m3混凝土搅拌机拌制混凝土,混凝土拌和场占地1000m2

该工程施工总工期20个月,施工总工日1.35万工日,施工期高峰人数333人。其中,施工过程主要受汛期度汛限制,6—9月为汛期。加固工程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在施工期,为减免施工所产生的不利影响,需要采取以下环境保护措施。

(1)水污染防治。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进行处理,排放废污水应 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排放标准要求。

(2)采取措施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扬尘进行控制,对大气污染物进行治理,施工期环 境空气质量应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要求。

(3)采取措施对噪声污染源进行治理。

(4)对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进行处理。

(5)强化施工区医疗保健和卫生防疫工作。对施工人员进行体检、采取灭鼠、灭蚊蝇措施。

(6)加强对施工区的环境监测,定期对施工区大气、噪声、水环境质量进行监测。

(7)制定环境管理和环境监理规划。

1.环境生态保护设计标准

(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

(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

(3)《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排放标准。

(4)《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新污染源)二级标准。

(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

(6)《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1993)Ⅱ类标准。

(7)《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1990)Ⅱ类标准。

2.环境生态保护目标

(1)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建设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结构不受到影响。

(2)水库水源地及坝下游水质不因该工程的建设活动而受到影响。

(3)坝下游河流水体不因工程修建而使其功能发生改变。

(4)最大程度减轻施工区废水、大气、固体废弃物和噪声等对环境的影响。

(5)移民安置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不因工程兴建而降低,并能得到改善。

(6)施工技术人员及工人的人群健康问题得到保护。

3.设计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年5月)。

(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年4月)。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1995年10月)。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年10月)。

(6)《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8月)。

(7)《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定》(1987年3月)。

(8)《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年)。

(9)《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年11月)。

(10)《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T338—2007)。

(11)《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DL5021—1993)。

(12)《山东角峪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安全鉴定报告》(2007年4月)。

4.设计原则

环境保护设计应针对工程建设对环境的不利影响,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将工程建设和地方环境保护规划目标结合起来,进行环境保护措施设计;从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出发,力求项目区经济、环境、社会相关要素之间协调和谐发展。该工程环境保护设计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预防为主、以管促治、防治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

(2)各类污染源治理,经污染控制处理措施后相关指标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

(3)应尽可能减少施工活动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工程区环境质量得以恢复或改善。

(4)环境保护对策措施的设计,应切合项目区实际,力求措施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4.4.1.2 环境生态保护设计

1.生活饮用水处理

根据工程建设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项目区附近有村庄和水库管理所,生活用水结合当地饮水方式解决。在施工人员进驻之前,应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对水源水质进行监测,对施工人员饮用水进行加氯消毒处理。

饮用水加氯消毒处理是防止饮用水污染危及施工人员身体健康,确保工区饮用水满足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相关要求,保障水质安全较为常用的措施之一。考虑该项目施工区生活供给水需求规模较小,推荐采用漂白粉或漂白精片的滤后加氯消毒方式。具体量化标准为:根据漂白粉的有效净氯含量指标推算,1m3水中加入漂白粉8g左右;若使用漂白精片,1m3水中加入10片左右。在向水中加入氯制剂作用30min后,水中游离性余氯含量维持在0.3~0.5mg/L。

经采取以上措施处理后,施工区饮用水应满足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的要求。

2.生产生活污水处理

角峪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主要施工生产及附属设施有:混凝土拌和站,综合加工厂,机械停放场,金属结构拼装场,仓库及风、水、电系统等。在施工总体规划布置中,综合考虑坝区地形、交通情况等因素,布设生产生活设施和施工场区,施工工厂设施(混凝土拌和站、综合加工厂、施工车辆停放场、仓库、生活区等)集中布置在右岸坝后的平地上。

(1)生活污水处理。角峪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施工总工期20个月,大坝加固工程主体施工总工日r为1.35万工日,施工期高峰人数333人;施工区员工每人每日平均生活粪便污水排放量wmax按3L/d计算,则生活污水总排放量为

Q=rwmax×10=1.35×3×10=40.5(m3)

施工生活营区外排污水总量相对较小。生活污水中污染物成分主要为SS(悬浮物)、COD、BOD5、TN(总氮)、TP(总磷)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备)类型,设施(备)数量、容积大小等相关参数,参照工程施工规模和人员集中程度、高峰期人数、施工平均人数、污水排放量等指标来确定。

对于小型生活营地设立简易厕所,洗涤废水选用简易积水坑收集处理,沉淀污水可综合利用,浇灌庭院植被或排入当地排水沟渠;规模较大且相对集中的施工生活营地外排污水,应经过污水处理设施(如化粪池等)处理后排放。

根据施工布置,拟设化粪池2个,推荐化粪池采用《建筑给水与排水设备安装图集》(上)L03S002—114中的5号化粪池。其他污水相关处理设施(备)的选型与布设, 均应保证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的一级排放标准要求。

(2)生产废水处理。该工程混凝土浇筑总量约22218m3,计划选用2台0.8m3混凝土搅拌机进行混凝土拌和,混凝土最大浇筑强度为25m3/h。按生产每立方米混凝土产生废水大约1.5m3推算,该项目施工混凝土生产废水总排放量为33327m3。生产废水的主要处理措施如下。

1)对含有高浓度pH值的混凝土拌和类废水,结合施工方案布设,采用沉淀法进行处理,设置2处25m3沉淀池。在生产过程中废水进入沉淀池后,加入适量的酸性调节剂使pH至中性,沉淀时间不宜小于2h,对沉淀池上清液可进行综合回用,如用于工程洒水等;对沉淀池定期清挖,以确保沉淀处理效果,使混凝土拌和废水满足达标排放要求。

2)沙石料场冲洗废水中除SS含量稍高外,基本不含其他污染物,经沉淀处理后可重复循环利用、或直接排入河流水体。

3)机械车辆检修冲洗及其他设备检修废水,除悬浮物(SS)含量较高外,还含有石油类等污染物,这类废污水必须经过相关污水设施、设备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根据含油废水排放量及生产设施场区的地形情况,对于生产废水的处理,拟通过沉淀池和隔油池进行处理。隔油池的相关设计参数推荐采用《建筑给水与排水设备安装图集》(上)L03S002—9。如果废水含油量及外排流量较小时,也可采用油水分离装置或简易的隔油板予以处理。含石油类污染废水处理工艺流程见图4.4-1。

图4.4-1 机械车辆检修冲洗废水处理工艺流程图

该工程需建造1套生产废水处理设施。经污水处理设施(备)处理后,各类生产废水排放应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的一级标准要求。

3.大气污染控制

施工期大气污染主要来自道路扬尘、沙石场爆破、取土料场开挖作业产生的粉尘,机动车辆(施工机械)燃油排放的尾气等。对施工区的大气污染通过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控制。

(1)进场机械设备尾气排放必须符合环保相关标准。

(2)加强运输车辆管理,保持良好车况,尽量减少因机械、车辆状况不佳造成的污染。

(3)土料堆放和运输时加强防护,可借助防尘网等覆盖物遮挡以避免风吹起尘及运输抛撒。临近居民区或厂区时车辆实行限速行驶,以防止道路扬尘过多。

(4)对工区道路、施工料场和施工现场定时洒水,洒水量大小和洒水频度可视施工区大气扬尘、粉尘污染的程度而定,一般情况下洒水频率每天至少要保证2次。

(5)施工场地设置围挡,工区道路尽可能硬化。

通过采取以上控制措施,各类大气污染物主要外排指标应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 标准》(GB16297—1996)中,新污染源二级标准的排放限值。

4.噪声污染防治

施工区噪声主要来源于交通车辆和施工机械噪声。控制噪声污染,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www.xing528.com)

(1)进场设备噪声必须符合环保标准。

(2)临近城镇、乡村等居民区域噪声敏感地段,宜尽量减少夜间作业;运输车辆限速行驶,禁鸣高音喇叭。必要时在噪声敏感点的外围增设声屏障。

(3)噪声较大的施工作业现场员工应配备防护用品,如耳罩等;现场施工车辆(机械设备)尽可能加装消声装置。

采取上述控制措施后,噪声指标应满足《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1990)中的Ⅱ类标准;对靠近城镇、村庄或文教等场所的施工活动,噪声指标应满足《城市区域 环境噪声标准》(GB3096—1993)Ⅱ类标准。

5.固体废弃物处置

除原有构筑物的拆除产生的各种建筑垃圾外,固体废弃物主要为生活垃圾。该工程施工总工期20个月,施工总工日1.35万工日,施工期高峰人数333人。每人每天生活垃圾产生量按1kg计算,则施工期生活垃圾总排放量约13.5t,该工程生活废弃物量相对较少。

生产生活固体废弃物尽量做到无害化集中处理,各施工承包商在其生产、生活营区,应设置专门的固体废弃物收集设施,定期进行清运,运往指定的垃圾场进行填埋处理。

对工程原有构筑物的拆除所产生的各种建筑垃圾,以及工程施工产生的各类弃渣,应根据实际情况对仍具可利用价值的建筑材料、废渣等,予以综合回收利用;无使用价值且无毒无害的生产垃圾集中运往规划的弃渣场处理。

6.人群健康保护

施工单位应与工程所在地卫生医疗部门取得联系,由当地卫生部门负责施工人员的医疗保健、卫生防疫及意外事故的现场救治工作。为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保障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应切实提高施工参与者的环境卫生意识,加强健康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强化传染性疾病疫情的预防与监测,控制传染病源并适时切断其传播途径。对施工区人群健康的防护采取如下措施。

(1)对施工人员定期体检。

(2)定期开展灭鼠活动,可采用高效、低毒残留且易于操作的毒饵法,在生活区适时投放毒饵。

(3)加强生活营区饮用水源地和废污水排放的管理,防止病原体滋生。

(4)强化对食品的卫生监督,集体食堂要做到严格消毒。

(5)工程指挥部门应重视疫情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防止疫情蔓延,对承包商严格执行疫情报告制度。蚊蝇是疟疾乙脑的主要传播媒体,其根本防治措施在于消除蚊蝇的滋生地;夏、秋是蚊虫活动频繁的季节,施工区要加强卫生防护工作,减少蚊虫的叮咬,预防传染性疾病的流行。

4.4.1.3 环境管理规划

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措施能否真正得到落实,工程能否充分发挥其综合效益,关键在于环境管理规划的制订和实施。

1.环境管理目标

根据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法规及本项工程的特点,环境管理的总目标如下。

(1)确保该工程符合环境保护法规、条例要求。

(2)充分利用环境保护投资促进工程潜在效益的充分发挥。

(3)工程所产生的不利影响逐步得以缓解或消除。

(4)实现工程建设的经济、环境与社会效益的同步发展。

2.环境管理机构及其职责

(1)环境管理机构设置。在工程建设管理单位设置专职人员负责施工期的环境管理工作。

(2)环境管理员职责。

1)贯彻国家及有关部门的环境保护方针、政策、法规、条例,落实污染防治规划,对工程施工过程中各项环境保护措施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结合该工程特点,制定施工区环境管理办法,并指导、监督实施。

2)代表业主选择有资质的单位签订合同,进行环境监测、环境监理和卫生防疫工作。

3)做好施工期各种突发性污染事故的预防工作,准备好应急处理措施。

4)协调处理工程建设与当地群众的环境纠纷。

5)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增强其环境保护意识。

6)定期编制环境简报,及时公布环境保护和环境状况的最新动态,搞好环境保护宣传工作。

3.环境监理

为防治施工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保障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保证工程顺利进行,需要开展施工区环境监理工作,根据该项目的实际情况,初步考虑安排1名专职环境监理工程师,环境监理工程师职责如下。

(1)按照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法规和工程的环境保护规定,统一管理施工区环境保护工作。

(2)监督承包商环保合同条款的执行情况,并负责解释环保条款。对重大环境问题提出处理意见和报告,责成有关单位限期纠正。发现并掌握工程施工中的环境问题。对某些环境指标,下达监测指令。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环境保护改善方案。

(3)协调业主和承包商之间的关系,处理合同中有关环境保护部分的违约事件。根据合同约定,按索赔程序公正的处理好环境保护方面的双向索赔。

(4)每日对现场出现的环境问题及处理结果作出记录,每月向有关单位和部门提交环境月报,并根据积累的有关资料整理环境监理档案

(5)参加单元工程的竣工验收工作,对已完成的工程责令清理和恢复现场。

4.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结果是判断工程区环境质量和处理环境问题的依据,在开展环境监理工作的同时,必须开展环境监测工作。

施工区环境监测主要包括水质、大气、噪声、卫生防疫等环境子项目。

(1)水质监测。在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排放口设置监测点进行监测。

1)监测内容。生产废水主要监测项目:pH值、SS、COD、石油类、BOD5、DO、硝基苯类等;生活污水主要监测项目:SS、BOD5、COD、TN(总氮)、TP(总磷)等。

2)监测频率。施工初期监测1次,施工高峰期监测1次。

根据施工现场情况,共设置8个水质监测点。生活污水监测点3个,布置在生活营地;生产废水监测点5个。

(2)噪声监测。

1)噪声监测点布设。选取施工现场、及临近料场的营地区、村庄、学校等噪声敏感点。

2)监测频率。每季度监测1次,并根据施工现场具体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检。

按照施工现场噪声敏感点分布情况,共设置声环境监测点6个。

(3)粉尘监测。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主要包括施工道路扬尘监测、取土料场粉尘监测等。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的位置按照工程施工规划的总体布置,选取在与污染排放源较近的城镇、居民聚集区,或文教卫等地点,即受工程施工活动环境空气影响相对较重的村镇、学校、卫生院(所)等附近。该工程拟布设大气监测点6个。

监测频率:施工初期监测1次,施工高峰期监测1次;部分施工现场区监测点的监测频率可根据需要进行不定期抽检。

(4)卫生防疫监测。

1)监测范围:食品卫生抽检,施工区蚊蝇、鼠密度监测等。

2)监测频度:对食品卫生实行不定期抽检;鼠密度应适时监测;蚊蝇密度宜在蚊虫活动频繁的旺季加强监测。

4.4.1.4 环境保护投资概算

1.编制原则与依据

(1)编制原则。

1)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依据国家标准、规范和规程。严格遵循“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原则。对于为减缓或消除因工程兴建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需采取的环境保护、环境监测、环境工程管理等措施,其所需的投资均列入工程环境保护总投资内。

坚持“突出重点”原则。对受工程影响较大,公众关注的环境因子进行重点保护,在环保经费投资上给予优先考虑。

把握“一次性补偿”原则。对工程所造成的难以恢复的环境损失,采取替代补偿,或按有关补偿标准给予一次性合理补偿。

2)国家和地方没有适合的定额和规定时,参照类似工程资料。

3)环境保护投资估算采用2008年第一季度价格水平。

(2)编制依据。

1)《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设计概(估)算编制规程》(2007年2月发布,水利部)。

2)《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2002年修订本,国家发计委、建设部)。

3)《国家计委关于加强对基本建设大中型项目概算中“价格预备费”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家发改委计投资〔1999〕1340号)。

4)《建设工程监理与相关服务收费管理规定》(发改价格〔2007〕670号)。

2.环境保护投资概算

环境保护投资概算投资包括环境保护措施费、环境监测措施费、环境保护设备费、环境保护临时措施费、保护独立费用和基本预备费等,环境保护总投资54.48万元,环境监测措施费、环境保护设备费、环境保护临时措施费、环境保护独立费用和基本预备费分别为8.2万元、5.5万元、14.13万元、25.05万元、1.59万元,详见表4.4-1。

表4.4-1 山东角峪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环境保护投资估算表

续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