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植物茎皮纤维利用种类汇总

中国古代植物茎皮纤维利用种类汇总

时间:2023-06-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古代曾用于纺织的植物茎皮纤维品种繁多,有大麻、苎麻、葛、蕉麻、苘麻、亚麻、黄麻、菅、蒯、楮等。其中利用葛、大麻、苎麻的历史最为悠久,且用量很大。春秋战国时期,葛的利用达到高峰。宋代葛成为纳贡的物品,足见其生产规模的下降,已成为稀罕之物。《异物志》是介绍岭南地区的怪异之物、稀罕之物,可见蕉麻织造在岭南也是不常见的,不然不会列入“异物”之类。苘麻、黄麻现多用于制绳、造纸,其服用价值并不是很高。

中国古代植物茎皮纤维利用种类汇总

中国古代曾用于纺织植物茎皮纤维品种繁多,有大麻苎麻、葛、蕉麻、苘麻、亚麻、黄麻、菅、蒯、楮等。其中利用葛、大麻、苎麻的历史最为悠久,且用量很大。蕉麻、苘麻用量较少;黄麻、亚麻利用较晚;菅、蒯、楮只是一种曾经某个时间段使用过的用料。按纺用、服用的广泛程度和应用时间长短,植物茎皮纤维可分为主流植物茎皮纤维(葛、大麻、苎麻)和非主流植物茎皮纤维(蕉麻、苘麻、亚麻、黄麻、菅、蒯、楮等)。

1.主流植物茎皮纤维

(1)葛是中国已知最早用于纺织的纤维之一。1972年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第十层出土的野葛织物残片,距今大约6,200年[58]。《韩非子·五蠹》中有关华夏族首领尧的衣着描写“冬日麑裘,夏日葛衣”[59],《史记·五帝本纪》中有“尧乃赐舜衣”[60],是精细的葛织物,说明当时精细的葛织物也是一种高级衣料,只有贵族首领才能服用。到周代葛的使用非常普及,《周礼·地官》中记载了“掌葛”这一官职,“掌葛,掌以时征绤之材于山农;凡葛征,征草贡之材于泽农;以当邦赋之政令,以权度受之。”[61]可见官方负责葛的收集,说明葛在周代已经成为国计民生的物资了。春秋战国时期,葛的利用达到高峰。《诗经》中多达40处谈及葛。《越绝书》中有“葛山者,勾践罢吴,种葛。使越女织治葛布,献于吴王夫差。去县七里”[62],可见春秋时期出现人工种葛。《吴越春秋》中有“乃使国中男女入山采葛,以作黄丝之布。……越王乃使大夫种索葛布十万……”[63]可知越王勾践命令国中男女大规模采葛、织葛。秦汉以后,因葛藤生长慢,产量低,种植、加工操作比麻费时,所以葛藤的种植、利用开始逐渐减少。到唐代,葛已从大众衣料中退出,《唐会典》中记载葛仅在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的一些偏僻山区种植和织造,甚至在李白(701~762年)的《黄葛篇》中云葛“此物虽过时,是妾手中迹”[64]。宋代葛成为纳贡的物品,足见其生产规模的下降,已成为稀罕之物。明清时期,葛的生产则仅限于广东、福建、海南沿海一些地区。

(2)大麻纤维是中国已知最早用于纺织的纤维之一,证据有两个:一是河南郑州大河村公元前3,000多年的遗址出土了大麻种子[65],以及甘肃东乡林家公元前3,000年左右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遗址8号房址出土了雌麻种子[66],说明早在5,000多年前可能已经有人工种植大麻。但这只能作为间接证据,因为大麻种子是可以食用的,古时早期的五谷就有麻(大麻),有可能人类早期人工种植大麻只为取种子食用。二是河南荥阳青台村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碳化了的丝麻织品,距今约5,630年,经检验其所用麻线是大麻纤维[67],足见早在5,000多年前大麻已经用于纺织之用。周代政府设“典枲”一职,负责大麻的生产,可见大麻生产的普及。宋元时期以前,大麻纤维一直都是需求量最大的纺织纤维。首先,宋元之前大麻的种植比较普遍,较苎麻、葛要广泛得多。如秦汉时期,大麻种植的地区遍及大江南北,除中原外,湖南、四川、内蒙古、新疆等地也都有种植。此时,葛的种植区域仅限于南方和黄河中、下游的豫州和青州,苎麻的种植区域仅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其次,大麻织物早在商代墓葬中被大量发现,如河南安阳殷墟、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福建崇安武夷山白岩崖商代崖洞墓船棺中都有大麻布出土。从发现地点上看,大麻织物的使用在商代就已经具有普遍性。宋元之后,棉花种植的大规模普及导致大麻地位逐渐下降。

(3)苎麻的使用较大麻的使用要晚一点,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完整的苎麻叶和苎麻绳,钱山漾遗址出土的苎麻残片,表明苎麻早在4,000~5,000年前已开始使用。秦汉时期以后其种植和服用基本集中在南方,南宋之后在棉花服用迅速发展的打击下,种植区域开始逐渐萎缩,主要集中在浙江、安徽、江西、广西、广东、福建、湖南等省的部分地区。

图2-27 明代钱榖《竹亭对棋图》中的芭蕉植株(www.xing528.com)

2.非主流植物茎皮纤维

菅和蒯都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诗经·陈风》有“东门之池,可以沤菅”[68],《左传》有“虽有丝麻,无弃菅蒯”[69],可见两者在先秦某个时候曾经用于织造服装

蕉麻出自芭蕉树。清代南越笔记》云:“布蕉多种山间,其土瘠石多,则丝坚韧。土肥则多实而丝脆,不堪为布”,可见只有生产在贫瘠土壤中的芭蕉才能用于织布。在中国古代美术作品中,现知最早出现芭蕉形象的是明代钱榖(1508~1572年)所绘的《竹亭对棋图》(图2-27),图中竹亭旁有一株硕大的芭蕉树。但关于蕉麻使用的最早记录却早在东汉《异物志》中就有了,志云蕉麻:“茎如芋,取濩而煮之,则如丝,可纺绩……则今交阯葛也。”《异物志》是介绍岭南地区的怪异之物、稀罕之物,可见蕉麻织造在岭南也是不常见的,不然不会列入“异物”之类。其后,三国时期的《南州异物志》、西晋时期的《广志》和《南方草木状》、南宋的《岭南代答》都记载蕉麻的利用情况。从唐代开始,各蕉布产区每年都要以蕉布作为土贡,献给朝廷,这种做法直到元代因棉花普及而停止。

苘麻、黄麻现多用于制绳、造纸,其服用价值并不是很高。苘麻早在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绳索中见其身影,苘麻布在春秋以前多用于丧服,秦汉以后不再用于衣着,只用于包装用布、绳索、雨披等物。其相关介绍记载于南宋罗愿(1136~1184年)的《尔雅翼》、元代王祯的《农书》中。中国出土最早的黄麻织物实物,发现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代墓葬中。关于黄麻植株的最早文献介绍载于宋代的《图经本草》,而关于黄麻纺用的介绍载于清代张宗法(生卒年不详)的《三农纪》卷12:“黄麻剥其皮可绩布,可为绳索,造履甚良,制纸亦佳。”亚麻在中国何时利用,现尚不清楚,直到清代《三农纪》中才有一些记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