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的古代文明

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的古代文明

时间:2023-06-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两河流域文明也被称作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是古希腊对两河流域的称谓,意为“两条河流之间的地方”。在两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产生和发展的古文明称为两河文明或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各个民族是受到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肥沃土壤滋润的民族。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以发达的畜牧、农业著称。目前史学界对这种流苏样的装饰的分析存在分歧。目前,在两河流域发现的最早的古文明距今已有6000多年。

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的古代文明

两河流域文明也被称作美索不达米亚文明(Mesopotamia)。大概从公元前6000~公元前200年,是西方人类最早的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是古希腊对两河流域的称谓,意为“两条河流之间的地方”。这两条河指的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在两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产生和发展的古文明称为两河文明或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由于美索不达米亚地处平原而且周围缺少天然屏障,所以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有多个民族在此经历了交汇、入侵、融合的过程。比如,苏美尔人、阿卡德人、阿摩利人、亚述人、埃兰人、喀西特人、胡里特人、迦勒底人等。

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各个民族是受到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肥沃土壤滋润的民族。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基本由沙漠、山峦和大海环绕而成,其西边是叙利亚沙漠,北部是土耳其的托罗斯山脉,东部是伊朗的扎格罗斯山脉,南边濒临波斯湾。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沿河两岸形成的冲积平原就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以今天的巴格达为界,可将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分为南北两部分,即北部的亚述和南部的巴比伦尼亚。划为亚述的北部地形为高地,自然资源和降雨相对丰富,在公元前1600年产生了名为亚述的军事帝国。而划为南方的巴比伦尼亚地形为低地,缺乏石头、木材、金属之类的材料。此地年降雨量不足200mm,当地人们使用灌溉进行农业生产,丰收的农产品使城市得以发展。此地区于公元前3500年左右形成了苏美尔文明。到了大约公元前2000年,苏美尔文明一度衰落,南方后来兴起的巴比伦继承了苏美尔的文明,并成为该地区的中心城市。因为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地理特点,石材非常缺乏,因此现存的能在石雕上看到的服饰方面的资料远比古希腊时期的少得多。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以发达的畜牧、农业著称。因此食品、服饰品、家畜等在当时都属于贵重财产,这些东西的所有权由男人为主的男权社会来掌握和控制。女性从属于男性的社会地位因而逐渐清晰,女人的容貌越来越成为体现女性价值的重要条件和标准。

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毛织物的地区。公元前2000年左右,地中海诸国间的贸易交流也是从毛织物的买卖开始。随着贸易交流的发展,从埃及传入的麻、从印度传入的棉、从丝绸之路传入的中国丝绸,都丰富了欧洲的服饰材料。

(一)苏美尔服饰

图1-1 苏美尔人的卡吾拉凯斯服饰(公元前2060年)

苏美尔文明是目前发现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中最早的文明,是西方早期产生的文明之一。苏美尔文明主要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南部(苏美尔文明的开端可以追溯至距今6000年前,在距今约4000 年前结束)。苏美尔人服装的最大特点就是男女同制同形。卡吾拉凯斯(Kaunakes)是古代苏美尔人所穿的一种典型服装(图1-1)。当时,苏美尔人用一种被称为卡吾拉凯斯的衣料制成腰衣缠绕身体,缠一周或几周,由腰部垂下掩饰臀部。因此,这种服饰的名字就使用这种衣料的名字来命名,所以都称为卡吾拉凯斯。这种特殊的衣料今天已无实物可考,只能从考古出土的雕刻中分析它的大致服装结构。这种服饰上有非常明显的“流苏”式样的装饰。目前史学界对这种流苏样的装饰的分析存在分歧。有的观点认为这种流苏样的装饰是在毛织物或皮革的表面固定上呈束状的毛线;有的观点则认为这种流苏式样的装饰是一种类似于仿羊皮(毛)外观的布料;也有的观点认为那些流苏状的装饰就是羊皮上的毛。明显的穗状装饰就是苏美尔服饰显著的特征。这种带流苏的裹身圆式裙的款式也有所不同,有的下垂至小腿并在后背左侧相交,用几个扣结固定。另外,裙上的穗状垂片也长短不一,有的又宽又长,有的则很窄。这种服饰对后世时装中的“流苏式”装饰有一定影响。苏美尔的男子服装最常见的式样是腰布形式的服装。这种腰布式服装基本是用三角形织物绕身包缠,在腰间扎紧并在身体上形成参差不齐、错落相间的层次。这种缠腰布式样的服饰被称为罗印。而苏美尔时期的罗印大多使用特殊的卡吾拉凯斯衣料来制作。苏美尔的女子服饰也多用卡吾拉凯斯衣料来制作,款式基本与男性服饰大体相同,一般多为带袖的长款全身衣为主,面料多为亚麻和羊毛。这种女性服饰也可视作为一种裙装,名为“罗布”(Robe)。从苏萨出土的公元前4000年的亚麻碎布分析,当时的纺织水平甚至超过了现代技术。

(二)古巴比伦服饰(www.xing528.com)

古巴比伦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大致在当今的伊拉克共和国版图内。在距今约5000年前,这里的人们建立了国家,到公元前18世纪这里出现了古巴比伦王国。古巴比伦王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这个平原上出现了西方世界上第一个城市,颁布了第一部法典,同时也出现了最早的史诗神话药典、农人历书等,是西方文明的摇篮。这就是古巴比伦文明。目前,在两河流域发现的最早的古文明距今已有6000多年。虽然古巴比伦文明现已消失,但其在很多方面的影响(尤其宗教方面)很多还流传至今。古巴比伦地区大致以今天的巴格达城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以古亚述城为中心,称为西里西亚,或简称亚述;南部以巴比伦城(今巴比伦省希拉市东北郊)为中心,称为巴比伦尼亚,意思为“巴比伦的国土”。

这个时期的男子服饰与苏美尔人的卡吾拉凯斯不同,古巴比伦人的服装是用一种边缘镶有装饰的长方形布来包裹缠绕身体。这种服饰的穿着方式是先将长方形的布在身体上缠绕包裹,再将布包裹住左肩并垂下,右肩则裸露在外面(图1-2)。这个时期的男子还经常使用头巾或一种镶有毛皮边缘的卷边帽子。女子的服饰则是穿着带有卡吾拉凯斯装饰的长袍,也是与男人一样几乎露出右肩的穿着方式。

在公元前1792年巴比伦尼亚成了古巴比伦第一王朝的首都。这个时期的男子服饰最常见的形式是将带有边缘装饰的卡吾拉凯斯呈螺旋状缠绕在身体上。另外,男子还经常用带有卡吾拉凯斯装饰的卷衣搭在肩膀上来使用,脖子上还经常用金属制的颈饰来加以装饰。女子的服饰在古巴比伦后期,基本上为身长较长的丘尼克和披肩。丘尼克的袖子非常合体,将胳膊肘部以上的部分完全包裹住,衣服的下摆上有卡吾拉凯斯装饰的荷叶边。上半身会使用非常大的披肩缠绕在腰上并用腰带固定。

(三)亚述服饰

亚述(Assyria)也是兴起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国家。公元前8 世纪末,亚述逐步强大,先后征服了小亚细亚东部、叙利亚、腓尼基、巴勒斯坦、玛代王国、巴比伦尼亚、埃兰和古埃及等地。设都于尼尼微(今伊拉克摩苏尔附近)。亚述人在两河流域古代历史上频繁活动的时间约有2000年。后来亚述人失去了霸主地位,不再有独立的国家。在两河文明的几千年历史中,亚述可以说是历史延续最完整的国家。历史学家掌握有从公元前2000~公元前605年连续的亚述国王名单。虽然2000多年中,亚述有时强大,有时衰落或沦为他国的属地,但作为独立的国家或相对独立地区的亚述是一直存在的。直到大约公元前900年,亚述国家突然空前强大,成为不可一世的亚述帝国,然后于公元前605年最终灭亡。在文化方面主要沿袭了古巴比伦的文化特点,同时新王国时代受到古埃及文化的影响。亚述人服饰的最大特点就是细致而精美的边饰。其实这些服装的边饰最初的作用只是为了防止服装边缘破损,但是后来这些边饰却成了重要的装饰手段(图1-3)。亚述人非常重视和讲究这些服装上的边饰,因此就出现了各种不同方式和长度的装饰性边饰。由于亚述民族是北方民族,因此以带有合体袖子且长至脚踝的丘尼克,并且配以带有精美边饰卷衣的形式是亚述男子最常见的穿着方式。卷衣的样式和披裹方式因为时代的不同而有差异。从亚述·纳西尔·帕二世到萨尔贡二世时期,国王使用的卷衣,从左肩至腰部呈螺旋状的方式来披挂。亚述·纳西尔·帕二世时期披肩的长度较短,披肩的披挂方式也非常多。亚述人的鞋子是一种类似于凉鞋的可以将脚跟覆盖住的鞋子。亚述人还有专门用来烫头发和胡须专用的烙铁(卷发器),他们有将头发或胡须烫成螺旋状作为装饰的习惯。亚述女子服饰的样式基本上与男子服饰一样,女子穿的丘尼克比男子穿的长度略长,有独特裁剪而且缠绕方式也非常精心。同时也搭配卷衣,佩戴很重的项圈、耳环、手镯,穿镶着宝石的绿色皮质鞋。

图1-2 古巴比伦的卡吾拉凯斯

图1-3 亚述人服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